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3篇 |
免费 | 33篇 |
国内免费 | 11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篇 |
地球物理 | 11篇 |
地质学 | 311篇 |
海洋学 | 26篇 |
综合类 | 26篇 |
自然地理 | 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14篇 |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10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14篇 |
2016年 | 13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16篇 |
2013年 | 11篇 |
2012年 | 8篇 |
2011年 | 16篇 |
2010年 | 15篇 |
2009年 | 9篇 |
2008年 | 17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15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15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12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14篇 |
1997年 | 13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15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17篇 |
1992年 | 11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 毫秒
311.
银石山地区巴颜喀拉前陆盆地自北而南可分为冬银山倒转褶皱带、丛崭山张公山大型向斜、屏岭银石山断褶带等3个变形特征迥异的构造单元。三叠纪末,巴颜喀拉板块北缘向北消减过程中具"双层汇聚"机制——硬度较大的基底板块仍沿其二叠纪末与昆仑地块间的俯冲分界面向北消减,相对较软的巴颜喀拉三叠系盖层则沿其底面薄弱面剥离,被动向昆仑地块之上仰冲,从而在单剪应力状态下在其北面形成北倒南倾的等斜褶皱(东部)或轴面南倾的斜歪褶皱(西部)。受昆仑地块南缘"东凸西凹"的古构造格局控制,巴颜喀拉板块在向北消减时东部具右旋走滑,使北东面巴颜喀拉山群褶皱枢纽呈北东东向,并导致北部及中部的构造变形具东强西弱的特点。盖层与基底间界面、巴颜喀拉山群三段与四段间界面等为两个主要滑脱剥离面。受其控制,在中部丛崭山张公山一带形成大型向斜,而在南部屏岭银石山地区则形成中小规模连续褶皱。 相似文献
312.
华南双桥山群和河上镇群凝灰岩中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对江南新元古代造山带演化的制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西澳科庭大学离子探针中心的远程测试,在双桥山群横涌组和安乐林组斑脱岩中获得大量锆石,其SHRIMP U-Pb加权平均年龄为831Ma±5Ma(横涌组)、829Ma±5Ma(安乐林组),在河上镇群上墅组中获得加权平均年龄767Ma±5Ma.锆石SHRIMP U-Pb年龄表明华南地区广为发育的双桥山群应归入新元古界,该年龄为标定双桥山群在地层柱中的位置提供了准确的年代学依据. 相似文献
313.
试论浙江建德群和磨石山群时代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根据80年代以来对浙江中生代晚期火山岩同位素年代学的研究资料,浙江省建德群和磨石山群火山岩年龄在135~117Ma之间,永康群、天台群和衢江群火山岩年龄在111~90Ma.结合近年来中国东部侏罗-白垩系界线研究的新成果,提出浙江建德群和磨石山群时代应为早白垩世. 相似文献
314.
“苏州地区发现康山群”质疑钟华邦(江苏区域地质调查队,江苏南京,211135)1988年《江苏地质》第3期发表了江苏省地矿局地质四队李顺民等人写的"苏州地区发现康山群"一文。之后,江苏地质学界引起了争论,有许多人不同意李顺民等人的看法。李顺民等人的依... 相似文献
315.
316.
羊拉铜矿区二叠纪嘎金雪山群属巨厚洋盆沉积,实际上由泥盆纪一二叠纪构造岩块高度混杂而成。岩石普遍发生绿片岩相变质作用,缺少古生物化石,原生岩层序难以恢复。本次工作发现牙形石,结合矿区沉积特征和金沙江洋演化历史,将地层修订为下泥盆统江边组岩块、中泥盆统一石炭系岩块、二叠系岩块,讨论了构造演化。 相似文献
317.
麻山群孔兹岩系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系统的地球化学研究,揭示出麻山群孔兹岩系岩石具有与典型的太古后碎屑沉积物相同的稀土分布模式。稀土总量高,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具明显的负铕异常。它们的微量元素分布,也表现出太古后沉积物的典型特征。结合这些岩石富钾贫钠的性质以及原岩中大量石英砂岩的存在,认为它们的原始沉积物主要来源于一个被风化和剥蚀的富钾花岗质深成侵入体。它们是稳定克位通构造环境下形成的陆棚浅海沉积物。并根据麻山群的形成时代,对佳 相似文献
318.
319.
320.
梅仙铅锌矿田形成于闽中大陆裂谷环境中,铅锌矿体主要赋存于中新元古代马面山群东岩组绿片岩相的变质岩系内,层位和岩性控制特征显著。在充分研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马面山群变质岩层序及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研究,对梅仙地区铅锌矿赋矿变质岩系地层进行了划分对比,认为梅仙矿田中新元古代马面山群变质岩系自老至新为龙北溪组、东岩组。龙北溪组为下伏于东岩组的一套巨厚的海相硅质、钙镁质、半黏土质、泥砂质沉积变质岩系,间隙有小规模的基性—超基性岩浆喷发。东岩组为一套具多个旋回的"双峰式"(基性—中酸性)火山喷发与泥钙质沉积的喷发—沉积序列。研究认为,丁家山矿区与峰岩矿区的赋矿变质岩系并非同一层位,而是下伏于其下的含矿岩层,峰岩矿区深部具备寻找丁家山式铅锌矿床的前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