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111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301篇
海洋学   24篇
综合类   26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8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在对胶北荆山群麻粒岩相富铝岩石中石榴石、黑云母的成分环带进行深入研究基础上,选取不同粒径、与不同矿物相邻的石榴石、黑云母各微区点成分,利用石榴石-黑云母温度计分别进行了温度估算。确定在黑云母含量较高的岩石(V_(Grt)/V_(Bt)≤1)中,利用大颗粒石榴石(d≥1500μm)晶体核部(或靠近长英质矿物一侧的晶体幔部)成分与基质中远离石榴石等镁铁矿物处于长英质矿物之间的黑云母核部成分配合。通过石榴石-黑云母温度计可以获得相当可信的变质峰期温度。但是对于黑云母含量极低的岩石(V_(Grt)/V_(Bt)≥6),由于黑云母的成分普遍遭到了强烈改造。使得温度估算结果异常偏低,因此不适合采用石榴石-黑云母温度计估算峰期温度。同一岩石中,采用不同的相邻石榴石-黑云母矿物对晶体边缘成分获得的温度值差异较大,反映它们在峰期后发生Fe-Mg交换反应并达到封闭温度平衡状态的程度不同,因此利用石榴石-黑云母温度计难以获得准确的封闭温度。通过热力学计算,建立了一个新的石榴石-黑云母温度计公式。确定胶北荆山群所经历的变质峰期温度为720~770℃,峰期后最低相对封闭温度为480~500℃。  相似文献   
112.
湖南芙蓉锡矿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珍珠山群是发育在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拼接带东段之婺源-乐平地区的一套中元古代蓟县纪变质深海浊积岩-火山岩组合,自下而上可进一步划分为佛子坑组,鄣山组,周溪组,中洲组,火山活动呈现由弱-强-弱的演化规律,岩石化学特征反映其大地构造环境属火山岛弧或活动边缘盆地,其层位与弧后盆地双桥山群修水组,溪口群,弧间盆地诸家群,铜厂岩群,张村岩群,火山岛弧双溪坞群相当,但岩性组合差异甚大,属同时异相产物,它们共同构成扬子陆缘的双列岛弧造山带模式,是中元古代末华夏板块与扬子板俯冲-碰撞造山的结果,珍珠山群的建立,为华南中元古代板块碰撞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13.
综合1:5万区调成果,系统阐述了赣西北地区双桥山群的沉积学特征,认为是一套形成于滨海-半深海环境的重力流沉积体系,基本发育-系列重力流沉积相单元,即块状混杂砾岩相,正递变砾岩相,经典浊积岩相等,对各单元基本层序特征进行了总结论述,并结合地球化学特征及粒度分析成果探讨了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14.
闽西北中新元古代马面山岩群的划分与对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福建省西北部中新元古代地层 ,以往多数人认为东、西部地层存在差异 ,属于两个地层小区 ,将政和—大埔断裂带以西地层建立为万全群 ,与东部马面山群区别开来。通过三明市幅1∶ 2 5万区域地质调查以及室内综合分析研究 ,证明西部与东部的中新元古代地层在岩石组合特征、岩浆活动、变质程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资料等几个方面具有相似的特征 ,仅某些中基性火山岩、钙镁硅质岩层在东、西部发育程度不同而已。本次工作 ,根据岩石组合、变形变质、岩浆活动及相互间接触关系等资料 ,将其划分为龙北溪岩组、东岩岩组、黄潭岩组、下峰岩组 ,统一归并为马面山岩群 ,并获得颗粒锆石 U- Pb年龄 (10 19± 2 6 ) Ma,时代为中新元古代。  相似文献   
115.
赣北前震旦系浅变质岩系一直是华南前震旦系地质研究的一个前缘阵地,多年来,在构造古地理研究方面有巨大进展。而在地层划分与对比上则相对不足。双桥山群是一大套变形强烈,岩性单调,缺乏标志层的特殊岩类。对这套特殊岩类需抓住内部的原始的沉积构造组合特征的差异。才能进行有效划分有对比。采用综合地层学方法。可以丰富岩石地层单位的研究内容,为划分提供更多的天然标志。  相似文献   
116.
针对青藏高原可可西里的三叠系巴彦喀拉山群低级-极低级变质岩,利用X射线粉晶衍射分析确定了其矿物的共生组合、伊利石的结晶度Kubler指数(K)和b0值,并根据伊利石结晶度K和b0值对其区域变质作用的温压条件、分带、变质相进行了详细研究,得出了工作区5个不同岩性组合带的变质作用特征:昆仑山脉带属中压浅变质-近变质带,具葡萄石-绿纤石相和绿片岩相;不冻泉-库赛湖带属中压浅变质带,具绿片岩相;楚玛尔河带属中压近变质带,具葡萄石-绿纤石相;直达日旧带属中压浅变质带,具绿片岩相;五道梁带属中压近变质带,具葡萄石-绿纤石相.  相似文献   
117.
宁夏六盘山地区早白垩世马东山组河湖相沉积物表面保存有完整的恐龙足迹化石,赋存其中的孢粉是研究恐龙生活时代古气候信息的良好载体。对六盘山地区隆德县前庄村白垩系马东山组蜥脚类恐龙足迹化石赋存剖面进行了系统的孢粉研究,共鉴定出孢粉类型41属63种。剖面自下而上分为Bisaccates-Jiaohepollis、Classopollis-Jiaohepollis-Cicatricosisporites、Cicatricosisporites-Foraminisporis等3个孢粉组合带。孢粉组合特征反映的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Aptian期—Albian期,恐龙足迹化石的建群植被经历了松柏类向掌鳞杉科,再向蕨类植物的转变,进一步研究认为该地区恐龙生活时代古气候经历了亚热带半湿润气候→亚热带温暖半干旱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的变化。这与前人对六盘山地区白垩系马东山组沉积古气候环境的研究结论相一致。  相似文献   
118.
采自西麻山煤矿附近的麻山群黑云斜长片麻岩中,分离出了较多的锆石。采用单颗粒锆石逐级蒸发沉积法对其进行了定年研究,获得的10粒锆石的207Pb/206Pb年龄相当一致,平均值为527.5±4.4Ma。所测岩样经岩石学和矿物学研究均未发现有显著的后期叠加变质作用,因此,可以认为所测样品的主变质作用发生在寒武纪早-中期,而不是早前寒武纪。麻山群的原岩时代可能也不全是早前寒武纪,而更可能是一个较复杂的岩石构造地层单位,需要将其解体、重新认识和命名。  相似文献   
119.
祁连山东段的元古宙陇山群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宋志高 《地球学报》1995,16(2):204-210
陇山群是从祁连山东段原“牛头河群”哑岩系下部分解出来的变质岩系,它包括从下到上的大理岩和片麻岩两个岩组。依其片麻岩组先后同位素年代学的研究,主要最早一组年龄值为813-811Ma,相当中-上元古代。作者从该岩群的出露和展布,认为在构造体系上,它属祁连山带的基底隆起部分,并讨论了赋存在片麻岩组内陈家调铁铜矿床的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120.
青海锡铁山矿区滩间山群新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锡铁山滩间山群是重要的含矿火山-沉积建造.基于野外地质特征、古生物组合、同位素年龄、构造-热事件和火山-沉积演化等的综合分析,文章认为滩间山群形成于早-晚奥陶世,并重新厘定了4个(构造-)岩石地层单位.新建层序反映柴北缘早古生代经历了大陆裂谷开合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