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29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56篇
地质学   61篇
海洋学   81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71.
由于印尼苏门答腊-安达曼地震以及由它引起的海啸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与其比邻的巽他海沟俯冲带触发地震的可能性引起了真正的关注。我们已经计算了这个区域以及临近区域——苏门答腊直立走滑断层的同震应力分布,发现两个构造上的应力都增加了,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原已很大的地震危险性。尤其是这个区域发生大的俯冲带地震的可能性增加,  相似文献   
72.
“海洋六号”综合调查船先后于2011、2012年,利用EM122多波束测深系统在马里亚纳海沟最深海域“挑战者深渊”进行了全覆盖水深测量,获得了区域内详细的海底地形资料,揭示了马里亚纳海沟在区内呈近东西向延伸以及海沟两侧斜坡地形迥异、不对称的特点,南北两侧不同的地形地貌特征反映了马里亚纳海沟形成过程中两侧不同的次生构造活动影响.“挑战者深渊”区内有西部、中部和东部3个洼地,其中,西部洼地较深,其中心位置(142°12.14′E,11°19.92′N)水深10 917 m,是马里亚纳海沟的最深点.  相似文献   
73.
根据构造相似条件分析,琉球海沟与日本海沟、智利海沟、印尼巽他海沟一样具备发生9级罕遇超巨大地震的可能。在对近几年来全球发生的超巨大地震参数及构造对比分析的基础上,设定琉球海沟9.0级地震参数,并将其引发的海啸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该地震可引发初始波高为8m的海啸,台湾东北部半小时后遭受10m以上海啸,3~4小时左右传至浙南、闽北沿岸,近岸各处波高在1~2m;5小时左右传至浙北、粤北沿岸,浙江近岸各处波高在2m左右,广东沿海、台湾海峡由于台湾岛的正面阻挡,海啸波高低于50cm;8小时后靠近上海海岸线,最大波高约1m。海啸的上岸高度与海岸附近的海深和海岸线的形态密切相关,我国东南海域地形变化复杂、海湾众多,对海啸波有放大作用,模拟结果可能比实际海啸偏小。我国沿海地区分布着不少已建和在建的核电厂,在核电设计时未考虑海啸,一旦发生这种罕遇地震海啸则影响不可忽视,尤其是若与风暴潮、天文大潮叠加则可能出现严重后果。由于核电安全要求万无一失,故须制订有效预警和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74.
南海东部的板块汇聚带是了解南海和菲律宾海晚中新世以来构造演化的一个重要窗口.针对这一区域地壳运动的研究,获得了该区内微块体的现时地壳运动特征及其动力机制,在此基础上结合俯冲板片形态和震源机制资料提出了该区晚中新世以来的板块汇聚作用特征.研究发现:晚中新世晚期,菲律宾海板块西缘在南、北部的西向运动均受到限制的情况下,位于中间区域的吕宋岛北部则由于其西侧相对自由而继续往NW方向运动.该过程中,菲律宾大断裂等汇聚带内部的走滑断裂对于协调不同块体之间的地壳运动速度差异有着重要作用.受南、北阻挡的影响,中间部分的西向运动速率呈现出中间大(吕宋岛北部)两端小的特征.因而北吕宋西侧的马尼拉海沟也以相对于南部更快的速率不断向NW迁移.然而俯冲的南海岩石圈受其下方SE向地幔流的影响,未能发生相应的俯冲板片后撤,而是在两板块之间的直接接触面形成强烈推挤并发生反向弯曲.结合这一板块作用特征认为,马尼拉海沟现今的构造形迹是在上述背景下北段多次向NW方向变迁形成的,而双火山弧的形成则主要是由菲律宾海板块在吕宋岛弧南、北部的西向运动速率差异引起的.  相似文献   
75.
马尼拉俯冲带的地震层析成像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国际地震中心的P波走时数据和层析成像反演方法,获得了具有较高分辨率的马尼拉俯冲带的深部速度模型.结果表明,(1)高速的南海俯冲板片沿马尼拉俯冲带的俯冲形态随纬度发生变化,在14°N和16°N之间,板片俯冲角度较大,俯冲深度可达400~500 km,在17°N附近,俯冲板片角度和深度较南部变小,而在18°N附近,俯冲板片以近垂直角度俯冲到地幔转换带;(2)17°N和18°N之间俯冲角度的变化意味着南海板片发生了撕裂;(3)在14°N附近,南海板片由300 km以上的近垂直俯冲转为200~300 km深度的近水平展布,与震源分布存在较大的差异,表明南海板片发生了撕裂,并且导致410 km间断面抬升.根据成像结果计算的不同位置南海板片的俯冲长度和时间表明,南海板片俯冲之前的面积为现今面积的两倍,14°N最先开始发生俯冲,并由南向北扩展.  相似文献   
76.
针对利用船舶测量海底地形效率低和成本高的缺点,选取西太平洋板块俯冲菲律宾板块而形成的马里亚纳海沟所在海域作为实验区域,依据重力地质方法(GGM),利用重力异常数据反演海底地形。采用移去恢复技术确定了重力地质法模型的密度差异常数为2.32 g/cm3。分析比较了GGM海深模型、ETOPO1模型和直接将船测点海深数据格网化(模型1)3种海深模型之间的差异,并依据反演结果对"挑战者深渊"两侧地貌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GGM模型反演海底地形的结果优于ETOPO1模型,更优于将船测点海深数据直接格网化的结果;模型相对误差与海深的关系不大,受海底地形变化影响明显;在船测数据匮乏或者过于稀疏的海域,模型间海深差值结果较大;"挑战者深渊"海沟两侧的地貌有明显差异,在海沟南侧水深小于5 000 m的浅海部分,坡度平缓(2°~5°),而在水深大于5 000 m的部分,坡度明显增大(10°~15°);海沟北侧在整个下降阶段坡度很大(10°~15°),11°45'N附近出现一个缓冲地带。  相似文献   
77.
《地学前缘》2017,(4):341-351
全球汇聚板块边缘是产生8级以上大地震和破坏性海啸的地方,一直以来是全球科学家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区域。马尼拉俯冲带位于南海东部,也是许多地震、海啸和活火山活跃的区域。本文依据以往穿过马尼拉俯冲带的多条多道反射地震测线和海底地震仪剖面数据,分析了马尼拉俯冲带海沟沉积物充填厚度变化、增生楔宽度变化、海底变形特征以及地壳速度结构变化,提出马尼拉俯冲带具有明显的分段特征,分为北吕宋区段、海山链区段和南部西吕宋区段。不同区段的俯冲过程明显不同,提出俯冲增生和俯冲剥蚀(构造剥蚀)两种机制分别控制了该俯冲带的南、北区段。北段主要受到俯冲增生机制的控制,在海沟和弧前盆地之间形成巨大的增生楔构造,在南海北部大陆边缘10~15km厚的减薄陆壳不断俯冲作用下,引起许多与俯冲有关的地震活动和构造变形。南段海山链区段海底地形复杂和粗糙,在俯冲增生、剥蚀或构造剥蚀的联合控制下,5~6km厚大洋板块不断俯冲形成较小的增生楔结构,部分沉积物可能随着板块的俯冲被拖曳到板块边界的深部。  相似文献   
78.
太平洋深海钻探和板块构造总结Г、M、BπacoB沿着日本海沟、马里亚纳海沟和两条中美海沟的横剖面进行了深海钻探。对千岛-堪察加海沟、阿留申海沟、秘鲁-智利海沟和华盛顿-俄勒冈海沟则主要采用地震方法(多道地震探测等)进行了研究。在主要的太平洋海盆中打了...  相似文献   
79.
琉球海沟构造地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琉球海沟位于西北太平洋,与琉球岛弧和冲绳海槽同属于一个沟弧盆体系。它紧贴琉球岛弧东侧,与琉球岛弧平行延伸,长约1350km,水深5000~6000m,最大水深7881m。其地貌明显地受构造因素控制。中新世以来,西北菲律宾海板块插入亚洲板块之下,琉球岛弧隆起,形成不对称的“V”型深海沟。海沟西坡(岛坡)陡,并受众多的横断裂切割,坡上有众多的北西—南东向的海底沟谷,还有北东—南西向的陡崖。坡间水深1500~4000m之间为宽阔的由玄武岩质火山岩构成的阶地面,其上有浊流沉积。岛坡经多个陡崖,急倾至海沟底。东坡(洋坡)缓,是西北菲律宾海板块向琉球岛弧下插的一边,与大洋盆地相连。海沟的轴部是菲律宾海板块和欧亚板块俯冲会聚边界。由于断裂的割切,致使海沟底地貌复杂化。只在琉球海沟的中段,海沟深度超过6000~7000m处深海沟构造地貌特征最为典型。  相似文献   
80.
吉林海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冯守忠 《地质与勘探》1999,35(1):10-13,25
海沟金矿床具有多源、多期、多阶段成矿的特点,成矿主要与燕山早期花岗闪长岩及闪长玢岩有关。对其矿床地质特征、同位素地质学、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等方面研究,认为成矿物质来源具双重性,即有来源于地层,也有部分来自岩浆岩。成矿水为岩浆水和大气降水的混合,成矿热源为燕山期花岗闪长岩。成因类型应属于混合岩化热液型铀金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