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402篇 |
免费 | 1057篇 |
国内免费 | 93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49篇 |
大气科学 | 303篇 |
地球物理 | 684篇 |
地质学 | 3104篇 |
海洋学 | 649篇 |
天文学 | 77篇 |
综合类 | 456篇 |
自然地理 | 27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8篇 |
2023年 | 259篇 |
2022年 | 316篇 |
2021年 | 357篇 |
2020年 | 284篇 |
2019年 | 295篇 |
2018年 | 200篇 |
2017年 | 227篇 |
2016年 | 208篇 |
2015年 | 271篇 |
2014年 | 236篇 |
2013年 | 249篇 |
2012年 | 284篇 |
2011年 | 297篇 |
2010年 | 261篇 |
2009年 | 246篇 |
2008年 | 248篇 |
2007年 | 198篇 |
2006年 | 199篇 |
2005年 | 320篇 |
2004年 | 147篇 |
2003年 | 155篇 |
2002年 | 120篇 |
2001年 | 105篇 |
2000年 | 99篇 |
1999年 | 82篇 |
1998年 | 77篇 |
1997年 | 61篇 |
1996年 | 65篇 |
1995年 | 63篇 |
1994年 | 65篇 |
1993年 | 53篇 |
1992年 | 55篇 |
1991年 | 56篇 |
1990年 | 54篇 |
1989年 | 50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8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3篇 |
1978年 | 4篇 |
1974年 | 2篇 |
1965年 | 2篇 |
195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3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41.
贵州铜仁地区石竹-牙溪-带的熬溪组自下而上分为3个岩性段,第Ⅰ段主要由泥质白云岩和细晶白云岩组成,上部产较多的三叶虫,计6属(2亚属),3种、2未定种及1新种,分别为mbowmania(Mufushania)nankingensis、Probowmania(Pr.)balangensis、Balangcunaspis(B.)transversus、Oryctocephalopssp,、Kooteniasp.和Deiradonyxtongrenensissp.nov.。其中Deiradonyx见于澳大利亚北部Templetonian下部的Alexandris层.Oryctocephalops主要产于西伯利亚Amginian下部,两者时代均为早寒武世;KDotenia主要见于下寒武统:其他三叶虫均为凯里组下部常见的分子。上述三叶虫的发现改变了熬溪组为中寒武统的认识,熬溪组是跨中、下寒武统的岩石地层单元。熬溪组第Ⅰ段上部层位为下寒武统顶部,与紧邻的第Ⅱ段下部的含钾页岩共同组成凯里组。 相似文献
142.
报道了华夏三叠副蝎蛉Triasoparachorista huaxiaensis gen. et sp nov. (T2t)、吐孜沟准噶尔蝎蛉Junggarochorista tuzigouensis Hong. nom. nov. (J1b) 和1个新转移属——冀北直脉蝎蛉属Jibeiorthophlebia Hoing, 1983 (transl. nov.) (J2)及其2个种J. xiaofangzhangziensis Hong,1983 (transl. nov.)、J. internata Hong,1983 (transl. nov.) 在中国首次发现。根据它们的脉序特征,在分类上应当归于Parachoristidae Tillyard, 1937。这个科既具有二叠蝎蛉科(Permochoristidae) MP 带6支脉的特征,又有直脉蝎蛉科(Orthophlebiidae) Rs1至少带3支脉呈扇形排列的特征, 形成二叠蝎蛉科和直脉蝎蛉科之间的一种独特的过渡特征的中间类群,这个类群对它们之间的演变关系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副蝎蛉科化石在中国的发现很有意义:①填补了中国中三叠世、早侏罗世、中侏罗世副蝎蛉科的空白;②可以帮助我们追溯副蝎蛉科、直脉蝎蛉科和二叠蝎蛉科之间在不同地质背景中的演变关系;③关于中侏罗世燕辽生物群及其有关问题,笔者曾先后指出,燕辽生物群(Yanliao Biota)(J2)和热河生物群(K1)均起源于华北古陆(North China Paleocontinent),燕辽地区(覆盖了新增加的内蒙古宁城地区)是它们的起源中心,尔后向外扩散与迁移,并向北覆盖到蒙古东部、俄罗斯外贝加尔等地区,形成东亚古陆(Eastern Asian Paleocontinent)中一个广阔的燕辽生物群和热河生物群的区系;④讨论了宁城地区地层层位的归属问题。 相似文献
143.
144.
宽带接入用户认证技术分析与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给出了一个宽带接入用户认证系统的基本模型,并基于此模型对目前被广泛应用的PPPoE、WEB、DHCP等用户认证技术进行了分析与比较。最后,简单介绍了用户认证技术的新成员-802.1x(Port Based Network Access Control Protoco1)协议。 相似文献
145.
采用2020-03~2022-03覆盖海南省儋州市海花岛的25景Sentinel-1A影像,分别运用SBAS-InSAR(small baseline subset InSAR)和PS-InSAR(permanent scatter InSAR)技术反演人工岛礁地面形变时空演变规律,开展重点沉降区域形变机理分析,探讨岛礁地面形变与海平面变化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2种方法所得结果的空间分布和形变趋势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2) SBAS-InSAR雷达视线向平均形变速率为-14.69~6.96 mm/a,最大累积沉降量为-37.18 mm; 3)岛礁靠近外海侧区域沉降速率远大于靠近陆域侧区域,其形变趋势受海洋水动力扰动和地下水位变化影响,具有此类形变特征的地面形变与海平面变化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6.
对处于蠕滑阶段的边坡而言,准确确定蠕滑段和锁固段是进行稳定性评价及演化趋势预测的基础和前提。以我国西南山区某水库型岸坡变形体为例,在综合分析岸坡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通过联合运用野外现场地质调查、地表位移监测、钻孔、平硐、深部位移监测、物探等多种勘察手段,查明了岸坡的结构特征,并分别对岸坡进行地表和深部变形分区。 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稳定性现状,划分出岸坡蠕滑段与锁固段。结果表明:(1)岸坡在河谷下切过程中发生了弯曲倾倒变形,弯曲折断面深度为20~80m;(2)岸坡前部为蠕滑段,中部为锁固段,后部为拉裂段,具备滑移-拉裂-剪断三段式发育特征。研究结果可直接用于该岸坡变形体的稳定性评价,且对于同类型处于蠕滑阶段边坡的勘察手段及综合分析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7.
维生素D(VD)是一类具有抗佝偻病作用的类固醇激素,其中维生素D3(VD3)是VD在动物体内的主要存在形式.作为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一类物质,VD发挥着广泛且重要的生理学作用.VD在动物体内的代谢过程及相关的代谢酶具有较高的进化保守性,同时也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影响.由于鱼类在生活环境方面与陆生脊椎动物存在显著差异,VD在... 相似文献
148.
149.
蔡雄飞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94,(1)
凝缩段成矿作用研究蔡雄飞(中国地质大学,武汉430074)关键词层序地层,凝缩段,成矿作用层序地层学中的凝缩段,是一种与上下地层有显著差异的特殊岩性段,它具有独特的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特征,又是确定层序年代的主要依据。因此它是划分层序地层的重要界... 相似文献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