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52篇
  免费   2339篇
  国内免费   2844篇
测绘学   444篇
大气科学   1443篇
地球物理   2147篇
地质学   9965篇
海洋学   440篇
天文学   49篇
综合类   1234篇
自然地理   2113篇
  2024年   145篇
  2023年   484篇
  2022年   599篇
  2021年   652篇
  2020年   520篇
  2019年   596篇
  2018年   420篇
  2017年   439篇
  2016年   486篇
  2015年   539篇
  2014年   922篇
  2013年   674篇
  2012年   815篇
  2011年   916篇
  2010年   786篇
  2009年   807篇
  2008年   842篇
  2007年   615篇
  2006年   654篇
  2005年   595篇
  2004年   500篇
  2003年   604篇
  2002年   542篇
  2001年   481篇
  2000年   361篇
  1999年   353篇
  1998年   350篇
  1997年   281篇
  1996年   353篇
  1995年   327篇
  1994年   259篇
  1993年   196篇
  1992年   182篇
  1991年   125篇
  1990年   114篇
  1989年   91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18篇
  1982年   18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6篇
  1976年   12篇
  1975年   10篇
  1974年   8篇
  196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氢——预报地震的灵敏元素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76年唐山7.8级地震之后,到1991年底,首都圈地区先后发生了宁河6.9级、大同6.1级等6次5级以上中强地震和一系列3.5级以上中小地震,每次中强地震和部分中小地震前后,北京地区水化监测井网均能监测到地下热水中氢气含量明显的异常上升变化,其幅度达正常背景值的几倍、十几倍、几十倍甚至更高,震后均逐渐恢复正常,这表明地下氢气是反应地下应力应变灵敏的地球化学组分,也是地震预报很有希望的前兆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992.
格尔木——额济纳旗地学断面的地壳结构与深部构造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7  
  相似文献   
993.
张鹏  丘萍 《中国岩溶》2014,33(4):483-489
岩溶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生态环境相对脆弱,根据岩溶地区旅游发展的特点,以"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为基础,同时从生态安全的概念出发,涵盖生态风险、生态健康和生态足迹指标,建立了岩溶地区旅游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调整的主要指标包括:土地压力指标、旅游经济密度、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降雨量指标、旅游空间密度、游客密度指数、旅游收入指标等。采用综合指数法和熵权法,分别引入2012年和2007年两年的数据,对广西岩溶地区旅游生态安全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变化趋势的内在原因进行了分析。实证结果表明:(1)从现状评价看,2007、2012年广西岩溶地区旅游生态安全水平总体较低,处于安全级别的城市主要位于广西中部区域,其他城市则处于不安全级别;(2)从影响指标看,经济状态和旅游生态状态对当地的旅游生态安全影响较大;(3)从变化趋势看,广西岩溶地区旅游生态安全状态逐渐好转,广西中部地区保持安全状态,紧邻广西中部地区的地市处于持续危险区域,但综合指数呈上升趋势;梧州和贵港两个位于广西东部的城市同样处于持续危险区域,但是旅游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呈小幅下降趋势;(4)旅游生态安全状态和趋势与岩溶分布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94.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依奇克里克地区深层致密砂岩储层的非均质性强,成岩成藏过程复杂。根据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流体包裹体、荧光特征及碳氧同位素等分析,对下侏罗统阿合组致密砂岩的岩石类型、成岩演化及其差异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阿合组致密砂岩分为强钙质胶结砂岩(C类)、富刚性颗粒岩屑砂岩(A类)、含塑性颗粒岩屑砂岩(D类)、富塑性颗粒岩屑砂岩(B类)4类,经历了两期油气充注,不同类型砂岩的成岩、致密化及成藏过程差异明显。A类砂岩的构造缝及溶蚀孔隙均较发育,渗透率较高、孔隙度分布范围广,代表第二期油气充注的蓝色荧光强。D类砂岩的长石及软岩屑含量稍高,晚期溶蚀作用发育,孔隙度较高、渗透率低,黄色和蓝色荧光共存。A、D两类为有效的致密气藏储层,成岩、成藏过程有差异,D类砂岩早期与晚期油气充注共存,早期油气充注减缓后期压实和碳酸盐胶结作用的发生,有利于晚期酸性溶蚀及油气充注。A类砂岩裂缝发育,对储集性能的影响大,渗透性好,晚期油气充注受早期油气充注的影响小。  相似文献   
995.
利用IKONOS立体像对提取DEM精度的实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丁辉  姚安强 《测绘科学》2012,(1):179-181
由于IKONOS不提供基于共线模型所需的卫星星历参数,而提供基于有理函数(RPC)的近似模型,因此点位精度和高程精度主要由RPC模型精度来决定。直接使用RPC模型对标准几何校正产品进行DEM提取,这种精度不能满足高精度制图的要求。本文讨论了基于IKONOS立体像对提取翠华山地区的DEM及其精度情况。为提高精度,采用高精度GPS仪(Mobile Mapper CX高程精度达亚米级)野外采集控制点,对RPC模型进行修正。对比分析结果表明DEM精度明显提高,仅需少量的控制点,DEM和正射影像均满足15∶000比例尺地形图和遥感平面制图要求。  相似文献   
996.
为研究北极地区挪威海内Aegir脊及邻区断裂构造特征,为北极地区油气勘探提供方向,在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发布的研究区重力数据(网格数据)基础上填充最新船测数据,对已有重磁资料进行异常分离、滑动平均和重磁场边界识别。目前,研究区的特征断裂和构造单元划分尚不清楚。根据异常极值带、异常带走向、异常梯度带变化程度等,对研究区进行了断裂识别和构造单元划分。研究表明:重磁异常特征呈NNE—NW—NE向展布,重力异常呈现高低分带,反映出该区基底隆坳相间的格架。根据重磁异常与断裂对应关系,识别出4个构造走向和7条主要断裂,划分出Mohns脊、扬马延微陆块、东扬马延断裂带、西扬马延断裂带、Aegir脊、东扬马延深海盆地和挪威深海盆地等7个构造单元。  相似文献   
997.
在新疆白山地区开展1∶50 000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的基础上,对该区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对该区元素地球化学参数进行计算,对元素分布特征、单元素异常特征、综合异常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Cu、Ni、Au、W为区内具有一定潜力的找矿指标;通过元素异常特征,结合成矿地质条件及已知矿化信息,圈定了找矿远景区;利用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成果,发现了铜镍矿体,为进一步找矿工作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998.
1976-2016年青藏高原地区通达性空间格局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兴川  曹小曙  李涛  吕敏娟 《地理学报》2019,74(6):1190-1204
青藏高原地区是地球上最独特的地理—生态—人口—交通单元,区域内交通网络的发展特征及规律是人地关系协同发展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对青藏高原地区交通网络开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据此,分析1976-2016年青藏高原地区交通网络演化特征,并以省会、地级市、县级市和县城为节点,采用网络分析的时间距离计算模型探讨其通达性演变过程。研究表明:① 青藏高原地区交通网络复杂性、区域连通性增强,初步形成格状交通网络;② 青藏高原地区中心城市、县城之间的平均最短通达时间已极大缩短至11.89 h、18.84 h,呈自东向西逐渐增大的空间格局,时空收敛效应显著,通达性变化程度与其初始值有关;③ 中心城市为该地区的发展极,其与周围城市通达状况有极大提高,可达时间平均值下降到16.49 h;④ 中心城市和县城交通圈演变过程一致,青藏高原地区各地到最近城市、县城的通达时间不断缩小,沿重要交通干线已形成中心城市4 h、县城2 h短时交通圈连片分布格局,湟水河谷地、一江两河地区逐渐形成交通廊道,乡镇对外交通联系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999.
余志庆  黄越 《地质与资源》1995,4(3):193-201
九瑞地区是江西重要的内生金属成矿区之一。本文综合分析了近年来区内找矿科研工作的资料;划分了区内金矿的类型、成矿序列;简述了主要类型代表性矿床的地质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区内地层、构造、岩浆岩对金矿的控制作用及时间上的分布规律,指出工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为金矿成矿的预基期,侏罗纪、白垩纪为主导期,第四纪为改造期,以及在各个时期金的成矿作用各具特色、渐次叠加发展、富集的规律。  相似文献   
1000.
斯特列利措夫(简称Str)矿田是一个主要由大型-超大型钼铀矿床构成的矿床群,它位于南滨额尔古纳地区,铀的总储量在25万t以上,平均品位0.20%。该矿田在苏联解体以来的很长时间内几乎是俄罗斯唯一的天然铀来源。该区找铀的工作历程漫长而曲折,并颇具传奇色彩。早在1948年苏联地质部第一局松林大队在南滨额尔古纳地区开始了找铀工作。但因区内几乎所有矿床均属盲矿,而且多埋深较大,1962年之前找铀无果,1962年春已决定放弃在该区进行的找铀工作。1962年夏天高级地质师Л П伊舒科娃参观了哈萨克斯坦产在酸性火山岩中2个规模不大的铀矿床(波统-布鲁姆和克泽尔-萨伊),注意到斯特列利措夫萤石脉围岩霏细岩的蚀变与哈萨克斯坦2个规模不大的铀矿床相似。归来之后,她上书领导力主恢复本区找矿工作并获得了再去做最后一试的机会。1963年5月,伊舒科娃所设计的钻孔一箭中的,发现了首个Str超大型铀矿床,整个局面立刻出现大转折,加速矿田开发成了所有工作的总方针。矿床的普查勘探工作和对矿床的地质研究工作平行加速进行,两者互相促进。不到10年,矿田的大部分矿床被一一发现;到1966年底,Str等矿床的初勘成果已经成为1970年代初组建全苏最大铀矿山的充分依据。到1980年底,矿田已有17个钼铀矿床完成勘探。1992年底19个矿床勘探完成。新一轮找矿采用的方略:首先合理综合运用地质、放射性及传统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方法,并合理综合使用深度普查自动装置射孔和钻探手段,进行不同比例尺的立体地质-构造填图;然后在其成果的基础上用钻孔去发现矿体。勘探工作所面对的基本事实:矿床构成的多重复杂性为Str矿田内所有矿床的共同特征;每个矿床的特点各异,其勘探过程不尽相同。初勘使用地表钻探进行,基本网度200 m×100 m~400 m×100 m。详勘使用坑探工程与钻探相结合的手段,采用水平与垂直断面联合的勘探系统,基本网度50 m×20 m~50 m×25 m。所有矿床的勘探成果完全被开采工程证实,并有10%的储量增长。Str铀矿床形成于晚中生代,为区域构造-岩浆活化作用晚阶段的陆相火山作用地区的岩浆热液矿床,受断裂构造控制是其基本特征之一。铀矿床在矿田内空间定位的重要规律:Str及其他绝大多数铀矿床均受控于南北向、北西向或东西向断裂与北东向额尔古纳隐伏深断裂带交汇。"斯特列利措夫效应"曾迅速地在我国铀矿地质勘查工作中传播,期待在我国,尤其在呼伦贝尔,乃至大兴安岭-燕山山脉中生代构造-岩浆带地区继续发酵,取得更多和更大的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