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92篇
  免费   862篇
  国内免费   1263篇
测绘学   111篇
大气科学   328篇
地球物理   437篇
地质学   2320篇
海洋学   1104篇
天文学   51篇
综合类   175篇
自然地理   491篇
  2024年   45篇
  2023年   152篇
  2022年   216篇
  2021年   211篇
  2020年   201篇
  2019年   217篇
  2018年   180篇
  2017年   162篇
  2016年   148篇
  2015年   185篇
  2014年   222篇
  2013年   207篇
  2012年   195篇
  2011年   201篇
  2010年   209篇
  2009年   188篇
  2008年   190篇
  2007年   163篇
  2006年   154篇
  2005年   122篇
  2004年   136篇
  2003年   126篇
  2002年   103篇
  2001年   100篇
  2000年   92篇
  1999年   74篇
  1998年   97篇
  1997年   130篇
  1996年   79篇
  1995年   90篇
  1994年   55篇
  1993年   79篇
  1992年   56篇
  1991年   64篇
  1990年   47篇
  1989年   46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8篇
  1980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4篇
  1954年   3篇
  1943年   2篇
  1935年   1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1 毫秒
71.
初论地幔热柱与成矿——以冀西北金银多金属成矿区为例   总被引:22,自引:8,他引:14  
作者通过对冀两北金、银多金属矿化集中区成矿规律和物探航磁、重力及遥感信息的综合研究,提出冀西北地区存在一个超越内蒙地轴与燕山褶皱带两个不同历史大地构造单元之上的中生代地幔热柱构造。文中例举了地幔热梓构造标志特征,探讨了地幔热柱构造地质作用(超变质作用、岩浆作用、成矿作用)及其时空演化规律,建立了地幔热柱构造的壳幔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72.
下辽河地区砂土液化形成的震害地质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城地震引起下辽河平原大面积砂土液化,液化震害有喷水冒砂、陷落砂坑、地滑移等等。液化区是全新世海退之地,震害严重区地表粘性土层薄,承压水头高;震害轻微区地表粘性土层厚,承压水头低。喷砂颗粒的单粒结构表明液化砂层具有松散的特点,砂颗粒的滚圆度在液化难易上不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73.
本文根据唐山地区的东、中、西三条剖面上的地震喷砂的物质成分和理化性质等分析,探讨了不同烈度区液化砂土的颗粒成分、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及砂颗粒形态等变化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编制出以物质成分和性质为基础的、具有多种因素的砂土液化判别图。该图可供砂土液化预测、砂土液化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74.
Particles, less than PM10 in size, emitted from the stack of pulverized coal-fired power plants are of environmental concern since they can easily enter the human respiratory track. These fine particles are examin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Electron Dispersive Spectrometry (SEM/EDX). Plerospheres are found in fly ash and are particles containing smaller particles formed during combustion of coal. The large plerospheres 〉50 μm mostly are present in ESP fly ash, indicating that they are effectively capturing fine particles and reducing their stack emission.  相似文献   
75.
青岛流亭机场国际航站楼及楼前区地下停车场基坑支护工程采用高压旋喷止水帷幕、自然放坡、重力式土挡墙和钢筋混凝土排桩支护等综合支护手段,通过监测,基坑开挖后最大变形仅12.2mm,是基坑工程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较成功的实例。介绍了该基坑支护工程的设计计算、施工工艺及监测方案。  相似文献   
76.
Photodegradation of chrysene, benzo (a) pyrene and benzo (g, h, i) perylene in natural water of the Yellow River was studied using simulation sunlight. The effects of particulates on the photodegradation were explored. Several results arose from this study. (1) The photodegradation of PAHs can be fitted with first-order kinetics when no particulate exists in water system, and the first-order constant increases with decreasing of initial concentration of PAHs. The photodegradation rates of the three PAHs are related to their molecule absorption spectrum. (2) The existence of loess exerts two kinds of effects on the photodegradation of PAHs, including the inner filter effects and the photosensitizing effects of humic substance in loess. These two contrary effects lead to the difference of net effects among different contents of loess. When the loess contents are 0.1 and 5.0 g/L, the existence of loess stimulates the photodegradation of chrysene, benzo (a) pyrene. When the loess content is 5.0 g/L, the existence of loess stimulates the photodegradation of benzo (g, h, i) perylene. In addition, the photodegradation of PAHs can be fitted with the second-order kinetics when there is loess in the water system. (3) The soluble humic substances in loess can accelerate the photodegradation of PAHs while the in soluble part cannot. (4) Since the soluble humic substances in the suspended solids of the river have been dissolved in water,  相似文献   
77.
分析了27个紫色土丘陵区土壤样品的机械组成,运用分形模型计算出土壤颗粒分形维数D(D=2.817—3.030),探讨了分形维数D与土壤粒度组成、土壤抗蚀性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颗粒分形维数D与土壤有机质含量(O.M)、土壤容重(B.D)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土壤颗粒分形维数D能够很好的表征土壤质地,重点反映〈0.05mm的细颗粒物质,尤其是粘粒,其次是粉粒;与土壤有机质含量(O.M)、土壤容重(B.D)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其次分形维数D还能作为评价土壤水土流失和土壤生态恢复的指标。  相似文献   
78.
《地理教学》2006,(3):48-48
英国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会导致植物吸收水分减少,使更多降水进入内陆河流,影响全球水循环,增加洪水发生的几率。  相似文献   
79.
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土壤中不同粒级碳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不同粒级土壤中的碳有着不同的周转规律,在高CO2浓度条件下,它们含量的变化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土壤碳是累积还是减少,对明确土壤碳的变化趋势有重要意义.采用田间培养试验初步模拟研究在高CO2浓度条件下土壤不同粒级碳的分布.结果表明,加入秸秆培养1年,由于CO2浓度升高的原因导致在低氮(LN)、常规氮(NN)和高氮(HN)水平下土壤中碳分别增加0.01、1.10、1.22g/kg,表现为粒级〈53μm土壤颗粒中碳分别增加1.53、2.19、2.70g/kg.粒级〈53μmm土壤颗粒碳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其重量分配百分数显著增加36.2%,碳浓度增加5.4%;粒级〉250μm和250~53μm土壤颗粒部分虽然其碳浓度分别增加20.8%和17.3%(P〈0.05),怛由于重量分配百分数分别显著降低22.8%和36.1%,结果碳量降低.试验表明高CO2浓度导致不同粒级土壤的分配及碳浓度的变化;高氮施肥水平下有增加土壤碳量特别是小粒级土壤碳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80.
深穿透地球化学迁移模型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王学求 《地质通报》2005,24(10):892-896
深穿透地球化学是针对寻找隐伏矿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地球化学分支学科,其理论基础由连续的几个要素构成:元素向地表的迁移机理一迁移到地表以后的赋存介质和赋存形式一形成异常模式的特征。本文针对元素从深部隐伏矿体向地表的迁移机理,总结了传统的具有代表性的3种迁移模型,包括离子扩散迁移模型、地下水溶解迁移模型和电化学迁移模型,并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地气流迁移模型和多营力迁移模型。这些模型的系统总结和提出对深穿透地球化学理论基础的建立和研究隐伏矿体元素的三维分散模式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