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6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96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137篇
地球物理   76篇
地质学   115篇
海洋学   52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20篇
自然地理   1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0505号台风"海棠"打转之异常路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台风“海棠”的环流背景、台湾岛的地形效应、500hPa湿热能量场特征以及卫星云图的演变,可以发现引起台风“海棠”打转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环境气流的变化预示着台风移向移速将发生改变;大陆副高的阻挡迫使“海棠”路径上作出调整;台湾岛的地形效应是引起台风打转的原因之一;500 hPa假相当位温场对台风的移向有很好的指示作用,当台风移向前方遇到低能轴线阻挡时,台风沿着当前移向接近低能轴线后,将呈抛物线状发生偏转,逐渐与低能轴向趋于一致;台风内区云系结构的不对称发展,表明台风内部中尺度强对流系统的生成和发展,揭示了台风热力结构的不对称,也是产生台风移向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222.
“麦莎”台风暴雨落区非对称分布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FY-2C气象卫星资料、常规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5年第9号台风“麦莎”登陆后暴雨落区非对称分布的成因进行诊断分析,并讨论其动力学和热力学特征。结果表明:(1)FY-2C红外-通道辐射亮温(TBB)场能够清晰地揭示台风暴雨落区的分布以及造成这种非对称分布的云系结构特征;(2)水汽图像展示了此次降水过程中,对流层中上层主要的水汽型,来自南海和东海强盛的热带水汽羽直抵台风中心东部,中纬度地区的极锋水汽羽东移,其尾端并入台风北部,受二者共同作用,台风降水呈非对称分布;(3)台风中心附近的垂直流场、涡度、假相当位温和整层积分的水汽通量散度等物理量的非常规分布以及低层冷空气的契入,共同解释了台风云系的非对称结构及强雨区非对称分布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223.
利用高分辨率WRF模式对2010年13号超强台风“鲇鱼”移入南海以后的路径突变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较好模拟出了台风由缓慢西行转为突然北上的过程。利用模拟资料,诊断分析了路径突变前期、突变时和突变后的不同高度上等熵位涡的分布特征。路径突变前期和后期不同高度上的等熵位涡的对称结构较明显;路径突变时各个层次上的位涡等熵分布均表现出明显非对称性。进一步对比分析了该路径突变过程前后台风对流发展和能量分布的变化,结果验证了等熵位涡结构的演变情况。非对称风场的切变存在一次逆时针方向倾斜而后恢复的过程,整层大气动能的分布也由近似轴对称发展为东部强于西部的显著的非对称。位于台风环流东南侧的非对称扰动所引起的平流和次级环流输送有助于台风路径由西行转为北上,这可能是环境流场偏弱条件下台风路径转折的有利触发机制。   相似文献   
224.
适应性非对称人造台风方案对热带气旋路径的模拟预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设计了一种新的适应性非对称人造台风方案。该方案中,初始场中植入的非对称人造台风不但与初始场之间更为协调,而且还包括较多的非对称信息。应用此方案对两个台风个例的路径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模拟结果与实况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225.
226.
本文通过对1979-2017年夏季925 hPa经向风异常进行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研究了亚澳季风区内越赤道气流的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越赤道气流的第一模态表现为亚澳季风区内不同通道间的同相变化,即一致加强或减弱;第二模态表现为孟加拉湾和澳大利亚越赤道气流的反相变化,其中新几内亚和孟加拉湾越赤道气流的反相变化最...  相似文献   
227.
利用NCEP 1 °×1 °再分析资料和卫星资料,以2011年强台风“纳沙”为例,分析了“纳沙”登陆海南岛前后的降水特征,并分析了“纳沙”周围TBB、湿度、水平风速和垂直速度在其路径两侧分布的不对称性,并从空间结构的分布上讨论了降水分布的可能成因。结果表明:登陆海南岛前后,“纳沙”的降水在其路径两侧的分布呈显著的不对称性,强降水主要集中在其路径左侧。“纳沙”除温度距平的分布较对称外,其它物理量在台风周围的空间结构均表现为显著的不对称性:(1)TBB,在路径左侧的强对流云系的强度和范围均比右侧大;(2)湿度,路径左侧的湿区范围比路径右侧大;(3)水平风速,台风位于海上和登陆时,路径右侧的最大风速比左侧强,台风登陆时其左右两侧最大风速相差20 m/s;在登陆前和登陆后路径右侧的相等大风速区范围比左侧大;(4)垂直速度,路径左侧的上升运动比右侧强,尤其在台风登陆时左侧的垂直上升速度比右侧大-2.4 Pa/s。通过对比上述物理量的非对称分布与降水分布可知,湿度可能是台风降水非对称分布的原因之一,而垂直速度可能是造成“纳沙”非对称降水的主要原因。另外,从垂直风切变作用进一步探究台风降水非对称性的形成机制,结果发现“纳沙”登陆前后的强降水均集中在顺切变方向及其左侧。垂直风切变可较好地解释路径左侧的强垂直上升运动和强降水区。此外海南岛的地形条件也导致“纳沙”在登陆期间海南岛西部的降水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228.
台风“艾利”降水的非对称结构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利用NASA提供的热带测雨卫星TRMM(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的高分辨率资料分析了2004年台风“艾利”降水的结构特征,发现在不同发展阶段其特征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为了分析产生降水非对称的原因,又利用NCEP(the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 再分析资料计算了垂直积分的水汽通量矢量。结果表明,本次过程由于伴随着双台风特有的环流形势,其北侧的偏东气流和南侧的西南气流对水汽输送的作用,在台风“艾利”发展的不同时期存在很大的不同,形成了这次台风过程特有的水汽来源特点。台风对流强降水区、水汽通量最大区和强上升运动区三者的分布在台风不同发展阶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正是水汽通量和垂直运动的非均匀分布才造成这次台风降水的非对称分布。  相似文献   
229.
中国白垩纪科学钻探松科一井(主井)钻探工程概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科一井是为获取白垩系完整的地层资料而在我国松辽盆地布置的环境科学钻探工程,是国家973计划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概要介绍和总结了松科一井(主井)施工情况和所取得的技术成果.  相似文献   
230.
电极布置形式对电渗效果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一雯  周建  龚晓南  陈卓  陶燕丽 《岩土力学》2013,34(7):1972-1978
以提高电渗效率、改善电渗效果为目标,通过室内模型试验研究了长方形、梅花形和平行错位3种不同电极布置形式对电渗排水效果的影响。试验采用铝管电极,并保证各组试验处理面积、外加电压和处理时间一致。通过比较分析各试验排水量、电流降低率、裂缝开展和能耗系数得到以下结果:电极长方形布置时,裂缝最为规则、排水效果一般;电极平行错位布置时,排水效果最好,电流降低率最大,但从能耗系数的角度来评判仍然表现最好;电极梅花形布置时,裂缝开展最复杂,且产生了纵截面贯穿裂缝,严重影响了后期的电渗效果,但在裂缝大量开展前,其电流降低率极小。总结室内试验的结果,建议优先采用电极平行错位布置形式进行电渗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