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36篇
  免费   1057篇
  国内免费   1431篇
测绘学   201篇
大气科学   1464篇
地球物理   1138篇
地质学   2649篇
海洋学   106篇
天文学   16篇
综合类   318篇
自然地理   632篇
  2024年   74篇
  2023年   197篇
  2022年   256篇
  2021年   267篇
  2020年   173篇
  2019年   231篇
  2018年   166篇
  2017年   133篇
  2016年   145篇
  2015年   172篇
  2014年   251篇
  2013年   255篇
  2012年   288篇
  2011年   255篇
  2010年   254篇
  2009年   318篇
  2008年   283篇
  2007年   250篇
  2006年   335篇
  2005年   246篇
  2004年   253篇
  2003年   236篇
  2002年   193篇
  2001年   235篇
  2000年   158篇
  1999年   131篇
  1998年   118篇
  1997年   106篇
  1996年   116篇
  1995年   85篇
  1994年   67篇
  1993年   44篇
  1992年   54篇
  1991年   54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7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10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6年   2篇
  1954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青藏高原东缘中更新世伸展作用及其新构造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区域TM遥感影像资料解译和野外构造地貌调查以及晚第四纪沉积物光释光测年分析,论述了青藏高原东缘复杂地貌边界带晚第四纪伸展构造及其构造地貌特征。结果显示,伸展构造主要见于下列几个构造带:沿南北走向的安宁河谷地、大凉山构造带、若尔盖盆地、岷江断裂带等。其典型的地貌特征表现为充填晚第四纪沉积物的狭窄河谷。根据盆地沉积物的地层时代和年龄推断,正断作用主要发生在中更新世时期,大约起始于早更新世末期(1.2~0.9Ma),结束于中更新世晚期(100~200ka)。晚更新世以来,构造体制转化为走滑—逆冲机制。青藏东缘中更新世伸展构造作用可能与该地貌边界带晚新生代造山后的高原垮塌有关。  相似文献   
102.
新技术应用到地学领域所获取的新的科学数据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地质过程的理解。同时,我们解释地质过程的研究方法也受到新技术资料的挑战,从而迫使我们用新的或不同的方法来研究这些地质过程。在此.我想对某些资料进行讨论,这些都是热门的研究领域。当然.作为一个野外地质工作者,我的理解有限。工作的确尚在进行之中,其潜在的结果将促使我们通过新方法着眼于浅部地壳结构及其与深部岩石圈过程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3.
青藏高原羌塘盆地晚侏罗世索瓦期沉积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推进我国石油工业发展丰富石油地质理论,根据野外露头及室内分析化验资料,建立8种相标志,识别出索瓦期沉积相类型有:台地相、台地边缘相、盆地相和海陆过渡相、湖泊相。受北部拉竹龙-金沙江缝合带、中央隆起带和南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影响,沉积相呈近东西向展布,具南北分带的特点。文章分析了索瓦期的沉积特征,总结了该期的沉积模式。根据研究区的生物特征和沉积特征,推断当时气候是温暖、半干旱的。综合分析认为,索瓦组是羌塘盆地很有潜力的油气勘探目的层,其与上覆雪山组地层可构成有利的含油气组合;而双湖-多涌地区是首选的含油气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04.
利用8个流动数字地震台和国家数字地震台站的地震波形记录,测量了2003年4月17日青海德令哈6.7级地震及其主要余震的直达P波、SV波、SH波的初动方向和振幅比,应用Snoke(2003)的测定震源机制解的格点尝试法,测定出德令哈地震序列的48个2.4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搜集分析了美国哈佛大学测定的德令哈6.7级主震和2004年二期地震活动中的7个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基于余震空间分布特征和对震源机制解特征的分析,讨论了德令哈地震序列的可能断层活动方式和地震的构造含义.结果表明,主震和大部分余震都是沿NWW-SEE走向的逆断层错动,北边的上盘可能沿低角度向北倾的断层面向南仰冲;个别正断层余震可能是震源区挤压变形弧顶区附近发生的局部张性破裂;在二期地震活动中,逆断层和走滑断层都有,走滑断层地震主要发生在震源区东侧.德令哈地震活动是青藏高原东北缘NWW-SEE向延伸的挤压带继续处于隆升活动中的表现,这一继承性新构造运动是德令哈地震序列的可能发震原因.  相似文献   
105.
青藏高原那曲地区雷电特征初步分析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2002年夏季青藏高原那曲地区雷暴过程及闪电观测资料的初步分析,发现该地区雷暴电荷结构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地闪明显偏少. 对高原地闪的一些基本特征参量的统计分析表明,无论正地闪还是负地闪梯级先导前都具有持续时间较长的云内放电过程,地闪以单次回击为主. 与中低纬度地区相比,高原地闪中正地闪比例明显要高,为33髎;负地闪为67髎;正、负地闪回击后常常伴随短时间的连续电流.  相似文献   
106.
祁连山北缘老君庙背斜晚新生代磁性地层与高原北部隆升   总被引:36,自引:2,他引:36  
河西走廊新生代沉积敏感地记录了青藏高原北部的构造隆升过程. 酒泉盆地玉门老君庙剖面高分辨率磁性地层研究表明, 疏勒河组胳塘沟段和牛胳套段的年龄分别为>13~8.3 Ma和8.3~<4.9 Ma, 玉门砾岩、酒泉砾石层和戈壁砾石层的年龄分别为3.66~0.93, 0.84~0.14和0.14~0 Ma. 岩性和岩相变化表明祁连山自约8 Ma起, 6.6 Ma略有加速, 由较低的高度开始逐步隆起, 盆地沉积从细粒的湖相砂岩-泥岩逐步转变成粗粒的洪积扇沉积, 至约3.66 Ma后, 祁连山开始急剧地整体快速隆升, 并经约<2.94~2.58, <1.8~1.23, 0.93~0.84和0.14 Ma多次阶段性快速隆升, 祁连山最终被抬升到今天的高度.  相似文献   
107.

虎牙断裂带作为青藏高原物质东向扩展的前缘断裂之一,其运动方式和强震活动类型表现出显著的南北差异.研究虎牙断裂带运动方式的差异性机理,对于认识地震发生机制与高原东向扩展模式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构建包含虎牙断裂带的三维黏弹性有限元模型,研究介质流变性差异与断层几何形态对区域地壳变形及断层三维滑动速率的影响.数值实验结果表明,在青藏高原物质东向挤出的动力学背景下,在虎牙断裂带南段,中下地壳介质流变性横向差异控制着断层以逆冲性质为主的运动,且随着中下地壳断层两侧流变性差异的增大,断层西侧物质的水平运动更易发生向垂向运动的转换.在断层两侧流变强度差1~2个数量级时,断层倾向滑动速率与走向滑动速率的比值达3.3~4.0,表现出显著的逆冲运动,与松潘—平武强震所反映的断层运动特征基本一致.相反,在断裂带北段,考虑断层两侧中下地壳较小的流变性差异时,断层即表现出明显的逆冲运动,这与九寨沟MS7.0等强震反映的断层以走滑性质为主的运动明显不符,表明虎牙断裂带北段可能不存在中下地壳介质流变性的横向差异,断层以走滑为主的运动方式主要受断裂带几何展布控制.研究结果为认识青藏高原东缘同一构造区内断层运动方式差异与发震机制以及高原东向扩展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8.
109.
南汀河断裂带构造地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青藏高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最年轻、最活动的高原,高原范围内发育的大量延伸规模达数百千米乃至上千千米的大型走滑断裂带是青藏高原活动构造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这些大型走滑断裂带都是距今60~50 Ma以来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及后期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推挤作用的结果,它们对于调节两大板块碰撞后陆内构造变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众多研究者已经或正在对这些大型走滑断裂从构造、地貌、年代、地球物理等方面进行研究,取  相似文献   
110.
随着数字地震监测仪器的普及和应用,人工、模拟地震观测仪器逐渐被数字仪器所取代,记录方式也由整时记录变成分记录和秒记录。数字仪器在多年运行中,曾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故障,本文重点通过对多年形变数字观测系统内部所出现的故障,进行分析与讨论,以便在观测工作中更好把握仪器的状况和对仪器出现的故障进行准确分析判定,及时对仪器存在的问题和故障进行解决处理,从而最大程度减少观测数据的断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