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81篇
  免费   1305篇
  国内免费   1768篇
测绘学   193篇
大气科学   1737篇
地球物理   1150篇
地质学   3268篇
海洋学   25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99篇
自然地理   754篇
  2024年   66篇
  2023年   216篇
  2022年   309篇
  2021年   325篇
  2020年   205篇
  2019年   295篇
  2018年   212篇
  2017年   187篇
  2016年   177篇
  2015年   216篇
  2014年   338篇
  2013年   315篇
  2012年   382篇
  2011年   323篇
  2010年   326篇
  2009年   380篇
  2008年   315篇
  2007年   331篇
  2006年   398篇
  2005年   264篇
  2004年   283篇
  2003年   286篇
  2002年   203篇
  2001年   238篇
  2000年   159篇
  1999年   163篇
  1998年   150篇
  1997年   113篇
  1996年   117篇
  1995年   102篇
  1994年   74篇
  1993年   54篇
  1992年   59篇
  1991年   61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37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2篇
  1965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7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231.
青藏高原东北缘共和盆地第四纪磁性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共和盆地第四纪剖面磁性地层学研究表明,该剖面包含了四个正极性段,三个负极性段,剖面底部地层年龄约为2.11Ma B.P.。结合剖面的沉积特征和已有的孢粉组合特征分析,可以确定该剖面记录了共和盆地2.11Ma B.P.以来的气候变化,且气候发生转型的主要时期依次为1.92 Ma B.P、1.75Ma B.P.、1.40Ma B.P.、1.02 Ma B.P.和0.87Ma B.P.。其主要原因可能是青藏高原强烈隆升远程效应的结果。共和盆地气候变化时间序列的建立为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及环境效应提供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232.
Widespread and thick loess deposit in the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records paleoclimatic changes over the Quaternary period.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 a loess section located in a high terrace of the Huangshui River in the Xining Basin, and collect samples at 20-cm intervals by digging a well of 16-m depth (including paleosol S1 and SO and several loess interlayers over the last glacial-interglacial cycle and the Holocene). Concentration of some active elements (Sr and Ca) and inert elements (Rb, Zr, Ti) in these loess samples are measur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ratios of those elements (oxide), such as Rb/Sr, Ti/Sr, and Zr/CaO ratios, would indicate sensitively paleoclimatic changes, especially the history of precipitation over the last glacial-interglacial and the Holocene. Moreover, the curves of Rb/Sr, Ti/Sr, and Zr/CaO ratios had almost the same variable trends from the bottom to the top and also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values of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and the global marine δ^18O record. But compared with the curves of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the changes of ratios of these elements (oxide) are clearer and easy to understand. Therefore, the ratios of these typical chemical elements in the loess deposit may be used as an excellent index to investigate the history of paleoclimate, particularly precipitation changes in the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相似文献   
233.
郭增建  韩延本 《地震研究》2006,29(3):300-303
介绍了块、带、源观点的产生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以及最新的相关研究成果。根据块、带、源观点,将青藏高原巨块划分为南块和北块,并讨论了北块边界上大震的活动性。  相似文献   
234.
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变化及其与太阳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李栋梁 《高原气象》2006,25(6):975-982
利用1958—2006年日喀则和玉树观测的历年各月平均地面(0 cm)温度和气温(百叶箱)资料,采用新量纲重新计算并续补了48年的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距平指数。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存在后延1~2个月的显著相关,干季具有较好的持续性。除存在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外,总体表现出春、夏季由弱变强,秋、冬季由强变弱,且具有稳定而显著的准11年和17年周期。持续的太阳黑子数偏少对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的增强具有明显的指示性;太阳黑子周期长度(SCL)变长(太阳活动减弱)时,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减弱。通过初步分析认为,太阳活动是引起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35.
使用ERA5、ERA-Interim和FNL 3种常用再分析/分析资料驱动WRF模式对2006年8月14日青藏高原西部的一次高原涡活动进行数值模拟,在评估不同再分析资料驱动WRF模式对高原涡的模拟能力基础上,利用涡度收支、视热源和视水汽汇方程,诊断分析高原涡生成过程中的热力和动力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使用ERA5和ERA...  相似文献   
236.
青藏高原北缘昆仑-羊湖地区构造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昆仑—羊湖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北缘昆仑山脉中段之南侧,区內发育古生代以来地层和几克里阔勒蛇绿岩、阿克苏库勒蛇绿岩、奥依亚依拉克花岗岩带、昆仑花岗岩带,经历了祁秦昆(原特提斯)洋的形成和发展阶段;南昆仑洋的形成和发展阶段;金沙江(古特提斯)洋的形成和发展阶段、陆內造山及隆升阶段。  相似文献   
237.
基于横跨青藏高原北部和塔里木盆地东部的一条包含38个流动台和15个固定台的NW向地震剖面,以及剖面两侧分布的10个固定台站,总计63个宽频带地震台记录的远震波形资料,采用横波分裂测量得到了各台站的快波方向和时间延迟,绘制了青藏高原北部和塔里木盆地东部上地幔各向异性图像.结果显示快波方向和时间延迟具有复杂的空间分布特征.时间延迟分布上,塔里木盆地的时间延迟最小,平均值只有0.6s,不仅小于盆地南、北边缘的阿尔金断裂和天山,而且小于青藏高原北部,反映了稳定块体的时间延迟小于构造活跃块体.快波方向分布上,沿剖面由东至西,快波方向从松潘-甘孜块体南部的NNW向逆时针旋转到北部的NW向,再过渡到东昆仑断裂北部和柴达木盆地南缘的近E-W和ENE向;至柴达木盆地西北缘的祁漫塔格断裂处,快波方向由ENE向突然转向NW向;至阿尔金断裂处,快波方向再次由NW向突然转向ENE向;进入塔里木盆地,快波方向在盆地南部为ENE向,至盆地中部又由ENE向突然转向到盆地北部的NW向;往西至天山,快波方向转为WNW向.基于横波分裂测量的快波方向与地表变形场预测的快波方向的对比分析表明,除塔里木盆地东部5个测点的快波方向...  相似文献   
238.
马翔宇  李传金 《冰川冻土》2021,43(1):92-106
黑碳被认为是除温室气体外对气候变暖贡献最大的辐射强迫因子.三极(北极、南极和青藏高原)地区是全球雪冰分布最集中的区域,沉积至雪冰中的黑碳可反映人类活动的历史变化,并可能导致反照率降低而影响物质能量平衡.通过系统回顾三极地区雪冰黑碳的研究方法、空间分布、时间变化及其造成的辐射强迫,得到的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处于不同的地理位...  相似文献   
239.
本文利用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前冬ENSO对夏末东北冷涡(NCCV)的调制作用.结果表明,前冬ENSO与夏末NCCV强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El Ni?o (La Ni?a)对应于弱(强)的NCCV.印度洋海盆模态(IOBM)在前冬ENSO对夏末东北亚地区大气环流的影响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东部型El Ni?o的被动响应,IOBM可以从前冬一直持续至夏末,并在夏末激发“中国中部上空气旋—东北亚地区上空反气旋”的经向遥相关模态,从而不利于NCCV增强.反之亦然.此外,印度洋的信号在中部型El Ni?o和中性年份相对较弱,使得它们对于NCCV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40.
川东北地区不同构造带地层水化学特征与油气保存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判断油气藏保存条件的优劣,除了盖层和断层封闭性之外,还有油气水的化学特征,如地层水的交替或油气散失。通过对川东北地区地层水的水型、矿化度、水性系数等参数的综合分析认为,川东北宣汉—达县地区与通江—南江—巴中地区的地层水具有矿化度高和氯镁系数越大,变质系数、脱硫系数和碳酸盐平衡系数就越小的特点。矿化度、水性系数及水型的变化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表明该区存在有利于油气保存的水文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