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9篇
  免费   160篇
  国内免费   238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200篇
地球物理   186篇
地质学   706篇
海洋学   4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89篇
自然地理   12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106篇
  2011年   92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80篇
  2004年   84篇
  2003年   88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48年   4篇
  1943年   2篇
  193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1.
采用基于概率的最小完整性震级方法(PMC),对青海省测震台网稳定运行以来实际产出的地震观测报告数据(2014—2021年)进行分析,获得该台网单台检测概率(PD)、合成检测概率(PE)以及基于概率的最小完整性震级(MP)的空间分布。通过对青海及邻区地震监测能力的评估,获得如下认识:青海测震台网监测能力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其中:在台站分布较为密集的青海东部、中部地区,地震监测能力较好,MP分别为ML 1.5—2.0和ML 1.8—2.5;在台站分布较为稀疏的青海西部和南部地区,地震监测能力则相对较差,MP分别为ML 2.5—3.5和ML 2.2—2.7;在台站分布最为稀疏的青藏交界地区,地震监测能力最差,MP约为ML 2.5—3.5。对青海测震台网监测能力的科学评估,可为进一步改善台网空间布局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12.
青海地表水资源的变化及影响因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分析近38年青海省主要河流径流量及其流域降水、气温的变化趋势,着重研究了干旱气候对青海地表水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内陆河多为高山冰雪融水和雨水混合补给型河流,外流河多为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青海地表水资源呈减少趋势,其减少趋势进入90年代尤为明显;气温和降水是影响静海地表水资源的主要气候因子,其中气温升高加剧了流域蒸发量的增大和干旱影响,减少了地表径流量;而90年代以来降水量的减少特别是汛期降  相似文献   
913.
青海东部地震波参数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青海东部5个台站(湟源、西宁、乐都、大武、门源)十几年的地震观测资料为基础,分析震前地震波波速比、振幅比、S波衰减率、尾波持续时间的异常,并提取了异常指标为地震预报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914.
青海省共和7.0级大震及其强余震震害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相关的“地震考察报告”及“震害评估报告”为主要依据对1990年4月26 日共和7.0级地震及其几次破坏性强余震造成的直接震害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总结, 研究了震害的分布规律,并科学地分析了各种震害的起因,地震引起的地面灾害除了 地质条件外,也有人为改造自然的原因,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只有严格地、科学地 遵守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建设自己的家园。  相似文献   
915.
916.
本文在全面阐述 1 37Cs法技术原理的基础上 ,选择青海共和盆地作为研究区 ,探讨 1 37Cs法在土壤风蚀研究中应用的可行性。通过野外考察和大量 1 37Cs取样分析 ,初步查明了共和盆地 1 37Cs的区域和剖面分布特征 ,确定了区域 1 37Cs背景值 ,建立了风蚀速率的 1 37Cs评估模型 ,估算出土壤风蚀速率 ,并结合近 40年来区域环境变化的背景资料 ,综合分析现代风蚀过程及其与环境变化的关系。初步得出以下结果 :1.通过对共和盆地不同类型土壤剖面的 1 37Cs取样分析 ,基本查清了区域 1 37Cs分布的若干特性 ,分析了一些典型剖面的 1 37Cs深度分布及其机制。据测定 ,共和盆地 1 37Cs活度平均值为 (4.84± 0 .34 ) Bq· kg- 1 ,1 37Cs总量平均值为 (15 13.83± 10 8.37) Bq· m- 2。不同类型土地 1 37Cs活度的排序为 :林地 >干湖盆 >高寒草原 >旱作农田≈干草原 >固定沙丘 >荒漠草原 >流动沙丘 >风蚀地 ,1 37Cs总量的排序为 :干湖盆 >林地 >流动沙丘 >高寒草原 >旱作农田≈干草原 >固定沙丘 >荒漠草原 >风蚀地。2 .在所测 1 37Cs样品中 ,以沙丘砂的 1 37Cs含量最为典型 ,主要表现在 :一是含量小 ,平均值为 (1.6 3± 0 .15 ) Bq·kg- 1 ,接近 1 37Cs探测的最低下限 ;二是含量均匀 ,无论在区域上 ,还是在剖面分布上 ,大  相似文献   
917.
青海湖西岸风成沙丘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9  
沙漠化是青海湖周围生态环境恶化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尤其湖西岸沙丘是近十多年来才形成的风沙堆积,并逐年扩大,已成为青海湖区第二大风沙堆积区。通过对青海湖西岸沙丘的分布、形态、物源及粒度特征的分析,对其形成进行了研究,并对布哈河三角洲的形成发育与沙漠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河流的自然摆动和截直造成了该三角洲东北缘的停止发育,加之气候的持续干旱和严重的鼠害,是导致研究区土地沙化、沙漠面积不断扩大的一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18.
中昆仑北部地区构造地层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昆仑北部造山带可分为 5个构造地层区 :白干湖、求勉雷克、大九坝、祁漫塔格南缘和祁漫塔格北缘。白干湖和求勉雷克构造地层区出露前寒武纪变质结晶基底 ;早古生代期间 ,祁漫塔格洋沿鸭子泉—阿特阿特坎河断裂向北西俯冲碰撞 ,在祁漫塔格北缘沉积了古海沟岛弧浊积岩、晚泥盆世蛇绿混杂岩 ,在祁漫塔格南缘被动大陆边缘上发育晚泥盆世前陆磨拉石沉积 ;晚古生代早期 ,昆中求勉雷克地区简单剪切滑覆 ,在祁漫塔格南、北缘形成浅海相沉积 ,而大九坝地区由于断层高角度伸展 ,沉积了一套海相碳酸盐岩建造 ;晚古生代晚期 ,特提斯洋沿昆中断裂斜向俯冲 ,在大九坝出露了托库孜达坂蛇绿混杂岩和早二叠世前陆盆地堆积 ;晚三叠世陆相火山岩出露于祁漫塔格山南缘。  相似文献   
919.
利用青海省54个气象站1961-1990年雷暴日数的30年整编结果,分析了全省雷暴日数、雷暴初日和终日以及终间日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对1961-1998年全省和西宁市暴日数的时间变化规律作了探讨,38年间全省雷暴日数呈下降趋势,西宁雷暴日数总的趋势却叶上升状况,且90年代起雷暴日数增加趋势明显洽省雷暴日数与汛期下降水量呈正相关而与年平均气温呈反相关。  相似文献   
9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