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9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79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21篇
地球物理   24篇
地质学   235篇
海洋学   19篇
综合类   23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4年   1篇
  1951年   1篇
  194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海南岛是南海地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构造演化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整个南海的构造活动特征。新生代,海南岛在新构造运动作用下,断块差异升降比较明显,形成了大致以王五 文教断裂为界,北为沉降区,南为断隆区的构造格局。对断隆区隆升过程的研究能够帮助揭示海南岛新构造活动历史,但至今为止,琼中南山地隆升的原因和时限仍存在争议。为了厘清海南岛中部的剥露隆升事件,本文选择琼中南地区海拔最高、高差最大的五指山为研究区,采集8组高程岩石样品,高程范围为203. 55~1153. 52 m。对采集的样品进行了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和热历史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海南岛五指山地区新生代主要经历了两期快速隆升剥露。第一期为渐新世—中新世(32~17 Ma):隆升速率较快,此时期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后撤,南海正经历第二次扩张,使得海南岛拉张,活动强烈,造成琼中山地区快速隆升,直到中中新世转为缓慢隆升。第二期为中新世末期(5 Ma)的快速剥蚀隆升阶段:南海扩张已经结束,随着菲律宾板块俯冲亚洲板块,南海北部陆缘整体处于加速热沉降阶段,且全球气候变化加快,造成了海南岛广泛的隆起和加速剥蚀。  相似文献   
122.
为揭示东喜马拉雅构造结演化过程, 也为未来可能重大工程建设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对帕隆藏布江中游9块基岩样品进行了黑云母40Ar/39Ar测年, 并利用"Pecube"软件对该地区的地壳剥露速率进行半定量计算。样品黑云母40Ar/39Ar年龄范围为103~12.5 Ma, 对应地壳剥露速率范围为0.068~0.50 km/Ma。帕隆藏布江流域地壳剥露速率具有明显的东西差异特征, 下游(西段)地壳剥露速率显著高于中游(东段)。年龄数据及其模拟计算结果表明, 相对于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内部, 帕隆藏布江中游流域地壳剥露活动较弱且较稳定。雅鲁藏布江对帕隆藏布江的袭夺, 使得帕隆藏布下游(西段)重新进入河流演化幼年阶段, 河流快速下切剥蚀可能是导致该地区地壳剥露速率东西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3.
在合肥盆地南缘广泛分布的中生界内,砾石主要由变质岩碎屑组成。碎屑在地层中分布及垂向上的变化,为重塑造山带折返剥露历史提供了证据。防虎山组和三尖铺组底部砾岩碎屑组合为:石英片岩+云母片岩+石墨片岩+千枚岩+石英岩+脉石英+片麻岩(局部),表明在早侏罗世晚期Pliensbachian期(距今195Ma)之前,佛子岭群和卢镇关群已经折返到地表并遭受剥露。早白垩世凤凰台组、毛坦厂组和周公山组中砾岩碎屑组合为:片岩+石英岩+片麻岩+混合岩+榴辉岩+角闪岩+斜长岩+花岗岩+大理岩等,榴辉岩以及其它基性岩的微量元素特征表明它们可能是一个在早白垩世以前(距今135Ma)折返到地表并遭受完全剥露,而现在已经从造山带消失的超高压构造地层单元。大别造山带出露的超高压变质带(大别杂岩)在北缘中生代地层中目前尚未发现有可靠的沉积记录,推测它们的大规模折返和剥露可能在新生代,并持续到现在。据此认为大别造山带大规模的折返剥露分为3个阶段:早侏罗世之前、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和新生代。  相似文献   
124.
超高压榴辉岩产于全球许多造山带。这类岩石在俯冲和/或陆陆碰撞早期随陆壳的迁移形成于大于100km的深处。高压榴辉岩始见于巴基斯坦喜马拉雅和拉达克喜马拉雅,这两处均位于印度缝合带以南的印度板块北缘(即主地幔断层,MMT)。前者的温压条件为650±50℃和13~18kbar。Sm-Nd石榴子石-单斜辉石年龄显示的变质高峰期为49±6Ma,Rb-Sr多硅白云母和U-Pb金红石年龄揭示的冷却时间分别为43±1Ma和39~40Ma。后者温压条件为550±50℃和20±3kbar。变质作用高峰期为55±12Ma(Lu-Hf法;石榴子石-单斜辉石-金红石)、55±17Ma(U-Pb褐帘石)和55±7Ma(…  相似文献   
125.
超采区变化趋势分析是地下水超采区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比2013年和2005年江苏省地下水超采区划分成果,对超采区变化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江苏地下水超采区呈现总面积减少但苏南苏中变小、苏北变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6.
从阿伦塔内露层十个花岗岩组获得的新的SHRIMP U-Pb浩石同位素年龄数据,结合该地区以前的同位素年龄数据研究结果,对控制阿伦塔内露层元古宙主要火成事件的定年,为了解该区岩石地层关系,构造事件,花岗岩地球化学和同位素演化特征,确定地质年代格架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7.
造山进程与高压剥露模型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地表侵蚀与地下(热)构造过程联合制约,造山带剥露作用随造山类型/阶段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变形样式和岩浆特点。挤压逆冲与侵蚀其同作用可将地壳岩石抬和或剥露至地表,而伸展作用则可驱动地幔深处高压单元向地表折返剥露,大规模伸展剥露与造山带根部热软化、边界层拆沉以及板块断离作用有关。浮力作用只能驱使高压岩块剥露至壳悭边 界处,但它无法解释这些岩块如何在地壳内部运移剥露。此外,楔角回流作用可驱使包裹在泥质/蛇纹岩楔中榴辉岩块向地表折返剥露,而且俯冲带迁移对于造山带剥露过程的驱动作用也不容忽视。(超)高压变质带大规模折返剥露过程往往与造山进程不同阶段多种机制的联合驱动有关。  相似文献   
128.
云南石林喀斯特露石径流输出及其影响因素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喀斯特露石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但关于露石承接降水后的石面径流及其影响因子研究仍然很少.本实验选择云南石林的石漠化、人工林、原生林生态系统,布设露石径流收集装置,收集并测量不同降雨事件后的露石石面径流,测定露石承接降水面积和粗糙度.结果表明:(1)在3.92 mm到72.31 mm的降雨范围内,露石承接降雨量与露石径流量...  相似文献   
129.
郯庐断裂带对鲁西隆升过程的影响: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郯庐断裂带(TLFZ)是一条贯穿华北的NNE向巨型断裂带。新生代以来,在郯庐断裂带的两侧及其内部发生了显著的伸展构造变形,形成了泰安-莱芜-蒙阴NW向断陷盆地群,并使鲁西块体发生了急剧的陆内伸展隆升。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别在鲁西沂山、徂徕山和蒙山三处进行了大量的样品采集,总计完成了25个样品的测试,获得了一系列新的磷灰石裂变径迹(AFT)年代学结果。结合前人已发表的裂变径迹结果,对鲁西地区新生代与伸展变形有关的剥露-隆升作用的时空分布特征、隆升剥露模式及隆升幅度进行分析,并揭示郯庐断裂带在鲁西新生代热隆升过程中的影响。主要认识有:1)新生代以来,鲁西主要经历了始新世-早渐新世和新近纪以来两期快速剥露-隆升阶段。2)始新世-早渐新世主要表现为幕式差异性快速剥露-隆升,鲁西南受NW向断层控制形成向北、向东的掀斜抬升作用,鲁西北受NE向断裂控制,形成向北、向西的掀斜抬升作用。新近纪以来,进入相对低速区域性剥露-隆升阶段。3)AFT模拟显示,与始新世-早渐新世的幕式快速剥露-隆升相比,中新世以来,鲁西剥露-隆升速率相对减小,但剥蚀量剥露-抬升量较大。故鲁西整体抬升于中新世以来。4)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新生代以来,鲁西宏观上受郯庐断裂带伸展活动影响,越靠近郯庐断裂带剥蚀量越大,局部受NW或NE向断裂控制。  相似文献   
130.
根据中国东部上地壳区域元素丰度研究和新疆北部地区1:20万化探成果,总结了23个二级大地构造单元出露地壳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全球大陆上地壳元素丰度值的对比显示,中国大陆出露地壳成分演化程度介于岛弧与成熟的加拿大地盾之间.华北、扬子地台由于含大量碳酸盐岩地层,其出露地壳SiO2含量偏低,明显富集CaO和MgO,可见在出露地壳和上地壳元素丰度值研究中不应忽视碳酸盐岩的贡献.相对于最新发表的2种全球大陆上地壳平均成分模型,中国大陆出露地壳系统亏损Au、Hg、Mo、Sn和W,表明现有上地壳模型过高地估计了Au、Hg、Mo、Sn、W等元素丰度值.华北地台及其南缘的秦岭-大别山造山带出露地壳具低μ(238U/204Pb)值(<8)特征,但其他地区μ值较高,暗示华北地台及其周边地区出露地壳的低μ值特点不具备全球意义.鉴于中国大陆内部各构造单元之间出露地壳成分的显著横向差异,以华北地台为主体的上地壳成分模型目前尚无充分理由作为中国和全球大陆上地壳平均值的可靠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