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2篇
  免费   117篇
  国内免费   171篇
测绘学   14篇
地球物理   24篇
地质学   802篇
海洋学   26篇
综合类   32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49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3篇
  1973年   2篇
  1960年   2篇
  1948年   4篇
  1946年   2篇
  194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91.
扬子区震旦纪广泛分布的碳酸盐岩与陆源碎屑岩混合沉积对于研究大地构造、古地理及生命演化具有特殊意义,江苏盱眙地区震旦纪地层既表现出广义混积岩的特点,又呈现多类型狭义混积岩的特色。通过区域6条实测剖面和67条路线剖面的综合岩石学、沉积学研究,建立了地层序列;根据详细的岩石结构、构造及组合等研究,划分出8种沉积相类型;在区域内沉积相的纵向、横向变化基础上,确定了不同时期的沉积体系序列,进而建立盱眙地区震旦纪的沉积格架,恢复了沉积环境的时空演化过程。结果表明:下扬子地区在震旦纪时期,随着构造稳定和气候变化,在海平面上升的同时,陆源物质大量向海岸进积,显示出特殊的海水与陆地的"双向扩展"特征,在河、海的共同作用下,海岸地貌从开阔趋向多样化,海水性质也发生重大的改变,营养物质的增多、水体盐度的降低,都可能对海洋生物的发展演化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92.
秦岭泥盆系热水沉积岩中主要矿物的标型特征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炎金才 《矿物学报》1995,15(3):317-323
秦岭泥盆系中广泛发育一套与成套有关的热水沉积岩,其主要矿物成分为钠长石、石英、含铁白云石、电气石及重晶石等。本文主要是通过不同方法来研究各种矿物的标型特征,这些特征均反映了矿物及其所赋存的岩石和矿床是由热水沉积作用形成的,并为进一步研究热水沉积岩和热水成矿作用提供了重要的矿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893.
酒泉盆地青西凹陷下沟组湖相热水沉积岩流体包裹体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地质背景和岩石组构分析为基础,系统研究了酒泉盆地青西凹陷下沟组湖相热水沉积岩中的流体包裹体特征。结果表明,热水沉积岩中的原生流体包裹体以气液二相包裹体为主、单一液相和单一气相包裹体较少、偶见含子矿物三相包裹体。成矿流体属NaCl-H2O型热液体系,温度为90~200℃,盐度为8%~22%NaCl,密度为0.99~1.2g/cm3,成矿压力为15~180MPa。结合锶同位素等地球化学资料分析,认为成矿流体属于深循环的下渗湖水与岩浆水共同构成的中低温、中高盐度和中偏高密度混合热卤水。提出以不同产状的重晶石、铁白云石和萤石为代表的热水沉积岩的成矿热流体系统,自主喷流通道、分支喷流通道经喷流口至附近及远端的盆地热卤水沉积区存在温度、盐度、密度和压力等物理化学参数逐渐降低的分带性变化规律。在热流体特征分析基础上,对研究区早白垩世湖底热流体成矿机制和成因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94.
傅家谟  史继扬 《地球化学》1975,(2):87-110,i002
Mechanism and stagcs are discussed and a schematic diagram suggested for petroleum evolution based on a preliminsry review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me oil and gas bearing areas in China and a comparison of tbe content and nature of paraffins between shallower sediments .(ineluding recent sediments and organisms)and deed rocks (especially source rocks). During the early stage of petroleum evolution, when biochemical agency in shallower sediments plays the dominant role, most of the primary organic material changes into kerogen, with a certain amount of “dry” gas produced. On the other hand, thermal catalytic degradation contributes significantly to the intermediate and late stages of petroleum generation. The main stage of petroleum genesis in source rocks coincides with the late period of early diagenesis, during which the major mcde of occurrence of oilgenerating source matter is kerogen. The major factors controlling petroleum evolution are temperature, time, and the type of mineral catalytic agents and kerogen.The process of petroleum evolu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stages:(1) Oil and gas forming stage: a) Initial methane gas aubstage--the activity of microorganisms was intensive; formation of kerogen and methane took place. b) Low maturity oil substage. This is the main stage of oil generation.Low-matured oil and wet gas generated via the thermal 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kerogen. (2) Oil and gas maturity stage: a) High maturity oil substage. Both the molecular weight of paraffins and the ratio of oil to gas decrease. b) Final methane gas substage. This is the last period of petroleum evolution, with methane and highly matured bitumens as its final products.  相似文献   
895.
李任伟  张淑坤 《地质科学》1996,31(3):209-217
扬子地区早震旦世时期沉积岩黄铁矿具有重的硫同位素组成,其δ14S值从早震旦世椿木组地层的24‰左右逐渐变得更正。在早震旦世扬子地区广泛沉积碳酸锰矿和黑色页岩的民乐组时期达到极正值+60‰,然后又降低至+16‰-+20‰。上述硫同位素组成的时-空变化特征支持了扬子地块属晚元古Rodinia超大陆的一个组成部分的假设。从晚震旦世早期陡山沱组底部开始,沉积岩中黄铁矿硫同位素的δ14SS出现负值,并继续降低至-27‰以下。早震旦世晚期-晚震旦世早期沉积岩中硫同位素组成特征反映了沉积盆地古海洋环境的剧烈变化,它与大约7亿年时Rodinia超大陆的解体以及扬子地块与其它大陆分离的地质推测相吻合。  相似文献   
896.
范玉梅 《贵州地质》2017,34(3):175-182,198
黔中震旦纪磷矿受制于雪峰运动形成的基底及当时的沉积环境。南华纪末期—震旦纪早期,黄平上塘—麻江青平存在北北东向隆起,海平面上升时为水下隆起,海平面下降时露出水面为古陆,形成障壁岛。障壁岛的存在,对磷矿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表现为上升洋流带来的磷酸盐组分,在障壁岛后聚积和沉积,形成矿体厚、矿床规模大、矿石品质好的磷块岩矿床,在障壁岛东部广海,磷酸盐组分不易聚积,形成矿体厚度小、矿床规模小、矿石品质一般的磷块岩矿床。黄平上塘—麻江青平障壁岛造成的隆、凹古地理格局,为磷块岩矿床的形成提供了聚积和沉积有利场所,对黔中地区磷矿找矿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97.
赞坎铁矿是西昆仑地区典型的铁矿床之一,该矿区内存在一套共生的化学沉积岩系"铁矿层和硅质岩"。本研究对该化学沉积岩系的宏观地球化学特征和微观矿物学组构及矿物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研究结果支持赞坎铁矿为遭受了改造的沉积变质型铁矿并形成于类似大陆边缘海相环境。显微镜下,富铁矿石主要包含石英、磁铁矿和硅酸盐矿物并具有明显的条带状构造,而硅质岩则表现为细-微晶石英颗粒构成的紧密堆积结构。矿石富铁条带的XRD和EBSD分析结果表明,该矿石富铁条带内的主要矿物为磁铁矿、辉石和微量磷灰石,磁铁矿颗粒的晶胞参数为a=b=c=8.394A,z=8并吻合沉积变质型铁矿的特征。LA-ICPMS分析结果表明,磁铁矿内杂质元素的氧化物平均含量按照Cr_2O_3(2764×10~(-6))、Al_2O_3(2494×10~(-6))、V_2O_5(1494×10~(-6))、SiO_2(1255×10~(-6))、TiO_2(589.7×10~(-6))、MnO(162.5×10~(-6))、MgO(114.9×10~(-6))依次降低,其地球化学示踪结果吻合沉积变质型铁矿的特征。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硅质岩的SiO_2含量70.58%~81.78%、Ba含量平均372.4×10~(-6)、U含量平均2.21×10~(-6)、ΣREE值平均97.37×10~(-6),这些特征总体上吻合热水成因,而部分样品偏高的Al_2O_3含量和∑REE值及无明显Eu异常则指示了非热水成因陆源沉积物的贡献;硅质岩的Al/(A1+Fe+Mn)值0.68~0.96、MnO/TiO_2值0.00~0.05、Al/(Al+Fe)值0.74~0.97、Sc/Th值2.22~7.07、U/Th值0.33~0.86、Al_2O_3/TiO_2值平均32.24吻合,这些指标指示其形成于类似大陆边缘海相的沉积环境;硅质岩的Ni/Co平均3.10吻合富氧环境,Sr/Ba值平均0.23指示该硅质岩形成环境的水动力总体偏弱,这说明赞坎地区硅质岩及铁矿的原始形成环境相对富氧且水动力总体偏弱。由于遭受了后期的构造-岩浆事件改造,赞坎铁矿的矿石地球化学特征与典型BIF存在略微的差异,但其岩石学、宏观地球化学和微区矿物学特征均在总体上吻合沉积变质型BIF的特点。综上所述,赞坎铁矿属于早前寒武纪的沉积变质型BIF铁矿,该铁矿形成于类似大陆边缘海相环境并遭受了后期构造-岩浆事件的改造。  相似文献   
898.
陕西八方山大型(金)多金属矿床赋存在于中泥盆统吉维特晚期的热水沉积岩相中。富SiO2酸酐型热水同生—交代沉积作用形成热水同生沉积微相(层状硅质岩)、热水同生交代微相(微晶石英岩及硅化灰岩);富Fe^2 - Mg^2 碳酸盐型热水同生沉积作用形成层状含铜硅质铁白云岩;在同生断裂附近,因热水液压致裂-隐爆作用形达含铜黄铁矿硅质铁白云石角砾岩;富Na^ 铝硅酸盐型/富Fe^2 、Mg^2 碳酸盐型热流体在同生断裂中形成热水充填微相(穿层脉状钠长石碳酸岩);低温热卤水(富F、Ba、B、As、Sb)形成热卤水同生沉积微相。矿质大规模沉淀的地球化学动力学因素为:在热水沉积成矿盆地中,在单一成分热水体系的温度、压力改变而发生快速化学沉淀;不同成分、性态的热水混合后,强烈的酸—碱作用及Eh-pH剧变等,触发热水体系失稳,引起矿质大规模沉积。[SiO2]和F可能是重要的矿化剂。  相似文献   
899.
赣西北地区中元古界双桥山群沉积学特征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滩间山群是指出露于青藏高原北部柴达木盆地北缘的一套早古生代的浅变质火山岩-沉积岩地层。变质火山岩主要由玄武岩、玄武安山岩组成,夹少量变质英安岩。变质沉积岩主要由绢云片岩、含炭绢云片岩、大理岩以及砂岩、砾岩组成。前人认为这套地层的时代为晚奥陶世。野外地质研究发现,这套地层遭受多期强烈构造变形和低绿片岩相变质作用的改造。同位素年代测试显示,其中变质英安岩的单颗粒锆石U-Pb测年的上交点年龄为(953±27)Ma,下交点年龄为(486±13)Ma,结合锆石形态特征以及区域地质资料分析,认为滩间山群的时代应为早奥陶世。  相似文献   
900.
贵州省东北部江口县桃映震旦纪陡山沱组上部发现的庙河型生物群,包括宏体藻类、可能的后生动物、遗迹化石以及其它生物化石等,进一步证实这类宏体生物群在扬子地区震旦纪陡山沱晚期有较为广泛的分布。通过与鄂西庙河生物群、皖南蓝田植物群的对比,震旦纪陡山沱晚期宏体生物群的生活环境主要为开阔浅海向台缘斜坡相过渡地带。通过对黔东北庙河型生物群的研究,认为陡山沱晚期的宏体生物群为以营固着生活方式为主,生活于透光性较好、具有一定水动力条件和一定含氧量的相对静水贫氧浅海环境;其固着基底为富含水份的未固结的粥性-软质基底。这些宏体生物群多呈半漂浮状竖立于海底,构成初步的“海底草原”,为生物群中依赖一定氧而生活、生长和繁殖的动物提供了必要的支持。生物死亡后,大部分生物躯体倒伏于沉积物表面,在贫氧和较快沉积速率的沉积环境中,生物遗体被较好保存,并很快被沉积物所埋藏。随着沉积物的增厚,生物遗体被完全封闭,导致生物遗体腐烂和分解过程终止,使其得以很好保存。较快的沉积速率、贫氧和相对平静水体的环境是生物群得以很好保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