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708篇 |
免费 | 2447篇 |
国内免费 | 416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52篇 |
大气科学 | 438篇 |
地球物理 | 1906篇 |
地质学 | 13403篇 |
海洋学 | 674篇 |
天文学 | 51篇 |
综合类 | 913篇 |
自然地理 | 58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4篇 |
2023年 | 380篇 |
2022年 | 515篇 |
2021年 | 517篇 |
2020年 | 455篇 |
2019年 | 528篇 |
2018年 | 398篇 |
2017年 | 392篇 |
2016年 | 425篇 |
2015年 | 453篇 |
2014年 | 700篇 |
2013年 | 568篇 |
2012年 | 651篇 |
2011年 | 737篇 |
2010年 | 586篇 |
2009年 | 649篇 |
2008年 | 591篇 |
2007年 | 553篇 |
2006年 | 569篇 |
2005年 | 528篇 |
2004年 | 564篇 |
2003年 | 513篇 |
2002年 | 569篇 |
2001年 | 650篇 |
2000年 | 488篇 |
1999年 | 563篇 |
1998年 | 537篇 |
1997年 | 548篇 |
1996年 | 518篇 |
1995年 | 503篇 |
1994年 | 493篇 |
1993年 | 425篇 |
1992年 | 427篇 |
1991年 | 359篇 |
1990年 | 314篇 |
1989年 | 215篇 |
1988年 | 80篇 |
1987年 | 53篇 |
1986年 | 27篇 |
1985年 | 17篇 |
1984年 | 14篇 |
1983年 | 13篇 |
1982年 | 15篇 |
1981年 | 10篇 |
1980年 | 14篇 |
1979年 | 6篇 |
1978年 | 8篇 |
1976年 | 7篇 |
1964年 | 6篇 |
1954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71.
72.
东风带扰动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短期东西向移动的热力强迫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NCEP/NCAR 1 000~10 hPa 2.5 °×2.5 °日平均再分析资料,分析2003年6月22—25日热带对流层上空东风带扰动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下同)短期东西进退的热力强迫过程,并探讨了相应机制。结果表明:东风带扰动附近非绝热效应分布和强度的变化影响着西太副高东西向的运动;西太副高短期东西向移动有趋“冷”的趋势,即西太副高向非绝热加热减弱或者非绝热冷却增强方向移动;在西太副高突然东退前后,东风带扰动东、西侧的非绝热加热效应出现明显的变化,主要体现为东风带扰动东侧非绝热冷却效应增强和东风带扰动西侧非绝热冷却效应减弱东退的特征,而且在对流层300 hPa高度附近表现最为明显;在非绝热加热效应影响因子中,垂直输送项最为重要,其次为局地变化项,水平平流效应最不显著,因此,垂直输送作用和局地变化作用引起的非绝热效应的变化是影响西太副高突然东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3.
74.
75.
76.
利用天气图、FY-2云图等资料,分析了0508号热带风暴“天鹰”的高空环流形势及其演变;检验分析了国家气象中心WTPQ20 BABJ的路径预报。热带风暴移动路径的预报首先着眼于两个大型天气系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赤道辐合带(ITCZ),风暴内部结构也对移动路径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7.
78.
沁水盆地南部柿庄南区块煤层气地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山西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直井开发示范工程》成果为依据,以以往的地质勘查及研究成果为参考,对沁水盆地南部柿庄南区块煤层气地质特征进行分析。分析认为南部柿庄南区块构造简单,煤变质程度高、煤层厚度大、埋深适中而且分布稳定,有利于煤层气生成,煤层吸附能力较强,储层渗透率较好,煤层气保存条件好,是沁南煤层气勘探开发最有利区块之一。开发利用该区块煤层气资源,可有效改善地区能源结构、加快区域经济发展,降低后期煤炭开发风险,具有非常可观的社会及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9.
穿过天津地区张渤带的长86 km、NE向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了该区清晰的地壳精细结构图像和断裂的深浅构造特征,为研究张渤地震构造带的深部孕震环境和构造模式提供了地震学证据,对探讨晚中生代以来华北裂陷盆地的深部动力学过程及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天津地区张渤带地壳以结晶基底反射TG为界,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地壳反射波组丰富,分层特征明显,界面起伏形态清楚,清晰地刻画出冀中坳陷新生代沉积分层、箕状沉积凹陷的底界、潮白河断裂、蓟运河断裂及丰台—野鸡坨断裂的几何结构;地壳内部结晶基底(TG)至Moho之间,显示出近于"反射透明"的地震波场特征,无明显震相,这与华北其他地区的深地震反射剖面结果明显不同;地壳厚度为30.0~34.5 km,总体变化趋势为中段地壳厚而南北端相对较薄,Moho在横向上显示出明显的不均匀和横向间断特征,在Moho被错断处存在两个明显的反射事件RA和RC,RA可能是软流圈热物质上涌的侧向残留物,叠层状反射震相RC则表现出壳幔过渡带特征;剖面揭示了2条错断Moho的超壳深大断裂(FD1和FD2)和9条上地壳断裂,深大断裂应是软流圈热物质上涌,造成上地幔隆起而形成的,上地壳断裂与地壳垂直运动及侧向引张力有关;超壳深断裂(FD1和FD2)为本区深部热物质的上涌与能量交换提供了通道,而与之对应的地壳浅部断裂(F3和F9),则为能量调整提供了可能的条件,断裂邻近区域可能是未来发生强震的地区,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80.
通过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对滑坡进行了三维数值位移计算及变形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水库正常蓄水至600m高程,滑坡的剪切变形主要集中在前缘垮堵湾附近,前缘局部会发生浅层滑带;后缘拉伸屈服区域较大,坡度较陡,可能会发生崩塌或倾倒;滑坡的水平、竖向位移变形主要集中在前缘高程590 ~ 650m、x=479200~x=479214靠近跨堵弯附近区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