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41篇 |
免费 | 465篇 |
国内免费 | 111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83篇 |
大气科学 | 15篇 |
地球物理 | 255篇 |
地质学 | 2642篇 |
海洋学 | 96篇 |
天文学 | 1篇 |
综合类 | 96篇 |
自然地理 | 2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9篇 |
2023年 | 113篇 |
2022年 | 144篇 |
2021年 | 139篇 |
2020年 | 114篇 |
2019年 | 132篇 |
2018年 | 100篇 |
2017年 | 89篇 |
2016年 | 118篇 |
2015年 | 130篇 |
2014年 | 135篇 |
2013年 | 100篇 |
2012年 | 176篇 |
2011年 | 181篇 |
2010年 | 160篇 |
2009年 | 180篇 |
2008年 | 205篇 |
2007年 | 159篇 |
2006年 | 171篇 |
2005年 | 139篇 |
2004年 | 113篇 |
2003年 | 116篇 |
2002年 | 72篇 |
2001年 | 68篇 |
2000年 | 49篇 |
1999年 | 53篇 |
1998年 | 71篇 |
1997年 | 60篇 |
1996年 | 40篇 |
1995年 | 46篇 |
1994年 | 30篇 |
1993年 | 20篇 |
1992年 | 17篇 |
1991年 | 10篇 |
1990年 | 16篇 |
1989年 | 11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2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1946年 | 1篇 |
194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5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板翼动力锚是依靠自重完成安装并靠自重和海床土的抗力来锚固的新型动力锚。板翼动力锚高速(15~25 m/s)贯入地基过程中涉及到高应变率、流固耦合、土体软化和大变形等难题,模型试验可避免上述计算困难,能直接得出不同的贯入速度所对应的沉贯深度。本文首先推导了模型相似关系,然后在常规重力条件下,进行了两组26个工况的板翼动力锚在均质黏土中动力安装过程的模型试验,根据试验结果确定了率效应参数的取值范围,并研究了每一项受力对沉贯深度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在均质黏土中预测板翼动力锚沉贯深度的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82.
83.
84.
考虑土拱效应预应力锚拉桩土压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针对预应力锚拉桩设计中土压力计算模式存在的问题,借鉴工程设计中的点锚和格构锚原理,提出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基于三维土拱效应的土压力计算模式。利用土条极限平衡原理,推导了作用在桩及挡板上的土压力,建立了表征土压力强度的1阶线性微分方程,得到了沿桩身轴线的土压力分布曲线,并从参数 和 的变化对土压力的影响方面,与《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1]和《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3]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桩板上所受土压力沿桩板竖向呈锯齿状分布,土压力强度计算值远小于规范计算值; 的变化对土压力有明显影响,工程设计中不应忽略 对减小土压力的贡献;考虑土拱效应更符合工程实际受力特性 相似文献
85.
介绍了掌上电脑的应用软件开发环境及其与全站仪的通讯接口;设计并实现了基于HPiPAQ2490系列掌上电脑的隧道断面测量系统,该系统在测量过程中可实时检核各项误差,超限后自动处理。实践表明,该系统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 相似文献
86.
87.
悬索桥隧道式锚碇的设计理念为锚碇夹持岩体协同承载,因而承载能力远超同体积的重力式锚碇。但因目前对围岩协同作用认识尚不充分,在当前隧道式锚碇设计中仍保守地忽略锚碇和岩体间的挤压效应。为弄清锚碇-岩体协同承载的机制,揭示隧道锚承载能力提高的本质,通过分析隧道式锚碇建设至成桥全过程受力,建立隧道锚的简化力学模型,并引用Mindlin应力解分析了荷载沿锚碇轴向的传递规律以及荷载产生的作用于锚碇-岩体间的挤压应力分布,最终给出了隧道式锚碇极限承载力的简化估算方法,并通过伍家岗大桥隧道锚工程实例分析了结果的合理性。所得结论主要有:锚碇-岩体界面力主要由锚碇自重和锚碇-岩体相互挤压产生;锚碇-岩体界面附加应力自后锚面向前锚面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在距后锚面约1/3L处达到应力峰值;以容许抗剪强度为破坏判据解得的伍家岗长江大桥隧道式锚碇的极限承载力为3 504 MN,约为16倍的设计荷载,与室内试验值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88.
介绍虚拟专用网 (VPN)的概念和基本原理以及具体的实现过程 ,通过气象部门对虚拟专用网的需求分析 ,叙述构建气象虚拟专用网的设想 相似文献
89.
90.
偏压连拱隧道优化施工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针对多数连拱隧道修建中存在浅埋地形偏压结构受力状况,结合金丽温高速公路二期工程20多座隧道实际情况,选取有一定代表性浅埋地形偏压覆土厚度,对不同坡度1:1~1:1.5情况下(Ⅱ类取7种、Ⅲ类取3种)偏压连拱隧道结构受力及围岩屈服破坏等进行了施工步骤优化研究。结果表明,一般情况下,连拱隧道施工存在两种偏压效应:一种是因地形偏压引起,称之为“地形偏压”;而另一种则因连拱隧道的分部施工所引起,称之为“施工偏压”。这两种偏压有明确作用方向,产生结果也不相同。对连拱隧道左右洞,按“先外后里”工序施工,能够利用“施工偏压”来部分程度地“抵消”因地形偏压产生的结构偏压受力的不利情况。因此,采用“先外后里”工序施工,实为浅埋偏压情况下连拱隧道最优施工工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