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6篇
  免费   98篇
  国内免费   56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18篇
地质学   233篇
海洋学   59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21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应用地震岩性勘探技术研究水文地质问题,是地震勘探成功应用的一个新的领域。本文应用地震岩性勘探技术,结合钻探、测井资料,从理论分析、研究方法到实际资料解释等方面对第四系厚度结构和含(隔)水层段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述。  相似文献   
202.
Long steel piles with large diameters have been more widely used in the field of ocean engineering.Owing to the pile with a large diameter,soil plug development during pile driving has great influences on pile driveability and beating capacity.The response of soil plug developed inside the open-ended pipe pile during the dynamic condition of pile-driving is different from the response under the static condition of loading during service.This paper addresses the former aspect.A numerical procedure for soil plng effect prediction and pile driveability analysis is proposed and described.By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of the pile dimension effect on side and tip resistance,this approach introduces a dimensional coefficient to the conventional static equilibrium equations for the plug differential unit and proposes an improved static equity method for the plug effect prediction.At the same time,this approach introduces a simplified model by use of one-dimensional stress wave equation to simulat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oft ping and pile inner wall.The proposed approach has been applied in practical engineering analyses.Results show that the calculated plug effect and pile driveability based on the proposed approach agree well with the observed data.  相似文献   
203.
油藏储层内药剂吸附有效性和泡沫细分层注水长段塞连续注入方式容易导致气窜和吸液剖面反转,影响整体措施效果,采用目标油田油砂填制模型,考察药剂动态吸附后再生能力和泡沫综合性能,分析泡沫小段塞间隔注入和长段塞连续注入分流增产效果.结果表明:在多孔介质吸附后,不同药剂再生能力和泡沫综合性能下降,但随着驱替体积增大有效性逐步增强;泡沫小段塞间隔注入好于泡沫大段塞连续注入方式.渤海SZ36-1油田非混相泡沫段塞细分层注水单井试注表明,泡沫小段塞间隔注入比长段塞连续注入方式日增油提高23m3,日降水率提高2.6%,累计增油提高1.72×104 m3,有效期提高7个月以上,进一步验证泡沫小段塞间隔注入的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204.
堰塞坝会对山区河流的纵剖面产生强烈扰动,在某些情况下,堰塞坝造成的河流纵剖面变陡很容易与构造作用下基准面下降的迁移裂点混淆.然而,在何种程度下堰塞坝会影响基于地貌测量的构造分析还没有系统的研究.因此本文选取青藏高原东缘的雅砻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遥感影像解译,结合数字高程模型(DEM),来研究堰塞坝对河流纵剖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5.
川东隔档式构造区岩溶地下水流系统表现出多级次嵌套结构的特征,之前主要是定性的水文地质条件分析,缺乏来自水化学方面的量化依据。利用41个浅层和19个深层岩溶水样的水化学资料开展分析,发现浅层岩溶水为HCO3-Ca·Mg型,ρ(Mg2+)较低,深层岩溶水为SO4-Ca·Mg型且ρ(Mg2+)明显偏高,说明地下水在岩溶含水层中的滞留时间与ρ(Mg2+)具有正变关系。对典型剖面地下水流系统的分析表明,优先采用ρ(Mg2+)来评价地下水滞留时间,将地下水排泄点ρ(Mg2+)小于20,50 mg/L分别作为划分局部-中间、中间-区域水流系统的依据。浅层岩溶水受地貌作用控制明显,其中浅切沟谷泉点为局部地下水流系统的排泄点,深切沟谷泉点一般属于中间或区域流动系统的排泄点。ρ(Mg2+)反映了泉水循环的滞留时间,也能够反映钻孔所揭露的深循环特征。这种水化学识别方法可为相似岩溶区识别地下水流系统的多级次嵌套结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6.
现有的堰塞坝稳定性预测模型多为线性模型,无法充分考虑堰塞坝稳定性与其形态特征和水域条件之间的复杂非线性关系。鉴于此,结合反向传播神经网络模型和樽海鞘优化算法,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堰塞坝稳定性预测模型SSA-Adam-BP。该模型通过网格搜索法选取确定模型结构的最佳超参数组合,进而利用交叉验证和绘制ROC曲线的方式分别对采用不同优化算法的模型进行评估。使用开源数据库中的全球153例堰塞坝数据对模型的实际应用进行了说明及验证。与传统线性模型的对比表明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准确率较高,具有较低的误报率。将SSA与Adam优化算法结合提高了BP模型的全局搜索能力,其平均交叉验证准确率达到了91.73%,能够使用较少的参数实现对堰塞坝稳定性快速准确的预测。SSA-Adam-BP模型对近年来典型工程的稳定性能够准确预测,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系统平台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7.
孙庆春 《探矿工程》2016,43(2):53-56
自2013年东胜气田步入开发以来,随着水平井逐渐增多而井漏事故频发,单井堵漏时间大体占钻井周期的8%~50%,极大地制约了提速提效。主要漏层为刘家沟组,钻井液密度低时发生渗透性漏失,漏速约为3~5 m3/h,当钻井液密度高时,发生裂缝性漏失,漏速20 m3/h直至井口失返。裂缝会随井内液柱压力的增加而扩大延伸,极易造成井漏的反复。刘家沟组恶性漏失严重制约了该工区钻井的提速提效。通过对J58P13H井井漏特点与堵漏效果分析,探索复合堵漏法、大裂隙膨胀堵漏材料和膨胀管堵漏法等在裂缝性漏失堵漏中的适应性,以便在东胜气田试验推广。  相似文献   
208.
碳酸盐岩的渗透率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实验室塞状岩心、全直径岩心在常温常压和高温高压下水平渗透率和垂直渗透率的测试得到,由于碳酸盐岩成岩后生变化的差异性,从而导致其渗透率变化的无规律性,有别于砂岩储层渗透率变化的规律性,从而澄清了人们对碳酸盐储层渗透率的某些认识。  相似文献   
209.
上扬子北部褶皱带的构造应力场演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胡召齐  朱光  张必龙  陈印  魏鑫  张力 《地质科学》2010,45(2):361-379
在对大量逆冲与平移断层运动学详细分析与观测的基础上,本文利用实测断层擦痕矢量数据组进行了区域应力场反演,根据对断层叠加关系的分析及叠加褶皱的验证,划分出上扬子北部经历过3期挤压构造应力场演化,从早到晚分别为:第1期北西—南东向挤压应力场,第2期近东西向挤压应力场和第3期北东—南西向挤压应力场。结合相关的地质现象,认为在这3期挤压应力场作用下分别形成了晚侏罗世末—早白垩世初的湘鄂西隔槽式褶皱带、早白垩世末—晚白垩世初的川东隔档式褶皱带和南大巴山弧形褶皱带。由此表明,上扬子北部褶皱带的形成顺序为湘鄂西隔槽式褶皱带→川东隔档式褶皱带→南大巴山弧形褶皱带。  相似文献   
210.
文章对贵州省印江县朗溪隔槽式向斜岩溶槽谷轴面南东侧的龙洞湾岩溶泉流量衰减规律进行了分析,通过在泉口设置复合堰、安放水文气象自动监测仪,获取了该泉降雨量和相对水位的高时间分辨率监测数据,并采用水力学公式计算了泉流量,分析了降雨过后岩溶泉流量的动态特征,再利用分区间指数函数衰减方程确定了该泉所在含水介质的结构特征及亚储水量,结果发现:(1)龙洞湾泉流量峰值滞后时间受降雨过程特征影响较大,当降雨量大或前期有降雨影响时,滞后时间短;当降雨量小或前期无降雨影响时,滞后时间长;(2)强降雨后,龙洞湾泉流量的衰减可分为三个亚动态,且衰减系数的差异较大,第I亚动态和第II亚动态的衰减系数分别是第III亚动态的11倍和3倍,这表明其三重岩溶含水介质的特征明显;(3)龙洞湾泉的含水介质具有不均匀性,以管道流和裂隙流为主,岩溶发育强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