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6篇
  免费   98篇
  国内免费   56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18篇
地质学   233篇
海洋学   59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21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41.
三叠系延长组长61时期,鄂尔多斯盆地安塞三角洲广泛发育于浅水台地之上,沉积以细砂岩为主的似块状连片厚砂体。厚砂体内部叠置多期单砂体,横、纵向上物性差异明显,造成剩余油分布复杂,因此对储层厚砂体进行精细解剖尤为重要。首先论证了单砂体对水淹的控制作用及单砂体刻画的必要性;结合实际开发状况制定了一套小层细分方案。在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溢岸砂等不同沉积微相的基础上,从沉积微相组合的角度,将长61分为主力河道、分支河道和河道间3类相带;同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期次、不同成因单砂体间包括河道切割河口坝、削截式、侧向拼接、侧向斜叠和堆叠等组合模式;最后总结了长61的地质沉积模式和长611的砂体沉积特征:长61时期的安塞三角洲是快速进积的建设性三角洲,长611为砂包泥的拼合板状,长621则为泥包砂的迷宫状;长611沉积以多种规模的水下分流河道为主体的条带状砂体,河口坝不发育或残留发育。  相似文献   
142.
汶川地震导致崩塌滑坡等松散固体物源剧增,为泥石流的形成和加剧创造了基本条件。堵沟溃决型泥石流的形成过程特殊,暴发突然,历时短暂,规模远大于正常泥石流,侵蚀携带能力较强,常造成重大危害。本文以汶川震区七盘沟泥石流为例,分析了泥石流的基本形成条件,详细阐述了堵溃点基本特征,重点分析泥石流多级堵溃过程,为进一步认识震后堵溃泥石流的形成过程、参数取值、防治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3.
周成  马张烽  吕达 《地球物理学报》2023,66(4):1525-1544

利用一对升降轨InSAR干涉图进行地震二维形变的分解通常是推断孕震机制与断层几何较为常用的手段.但该手段实施于短时间内发生的地震序列案例则较为困难, 因为很难确保每个事件的形变都能够恰好被一对干涉图所记录.短周期多轨道InSAR数据为二维同震形变的描述和断层几何的推演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支撑, 也为分离地震序列中各地震的同震形变提供了可能.2021年希腊塞萨利地震序列为研究地震序列形变分解提供了一个宝贵实例.针对此案例, 本文利用覆盖震区的17幅多时相多轨道InSAR数据联合解算了该地震序列中三次事件各自的二维形变, 并对形变场分布进行了解译.经形变分析认定, 地震序列中第二、三次事件属于盲断层发震.基于分解出的二维形变, 本文进一步推断了第二、三次事件所对应的断层几何并分析了潜在的孕震机制.此次地震序列的发震断层为: 两个SE-NW走向/东北倾的断层(事件一、事件二), 一个NW-SE走向/西南倾的断层(事件三).经过对滑动模型、同震库仑应力以及前震/余震数据的分析, 本文认为此次地震序列的潜在孕震机制可以解释为一次SSE-WNW走向的断层级联触发活动.此外, 通过分析此次地震序列余震的空间分布发现了余震深度与断层面之间的线性关系, 这为本文推断出的盲断层几何以及地震序列间的级联触发观点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144.
针对缺乏地形条件和工程处置措施对堰塞坝溃决过程影响研究的现状,采用4种河床坡度(0°、1°、2°、3°)和3种泄流槽横断面型式(三角形、梯形、复合型),开展了堰塞坝溃决的模型试验。通过分析堰塞坝的溃决流量、溃决历时、溃口发展和坝体纵截面演变过程,研究了不同河床坡度和泄流槽横断面对堰塞坝溃决过程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1) 堰塞坝溃决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阶段I:溃口形成阶段,溃决流量较小;阶段II:溃口发展阶段,水流下蚀及侧蚀强烈,溃决流量到达峰值;阶段III:衰减-平衡阶段,粗化层形成,溃口停止发展。(2) 河床坡度增加意味着下游坝坡、坝顶及泄流槽的坡度增加,导致水流侵蚀能力增强,溃口下切迅猛,因此在0°~3°范围内河床坡度越大,峰值流量越大,峰现时间越早,溃决流量过程曲线越趋于“高瘦型”,且残留坝高越小。(3) 泄流槽横断面型式不同导致其槽深、槽宽和侧坡坡度不同,进而影响溃口发展和溃决流量。三角形槽的水土作用面积小,溃口下切及展宽速率最高,峰值流量最大,峰现时间最早;梯形槽的槽底高程最高,水土作用面积最大,溃口下切速率最低,峰现时间最晚;而复合槽介于前两者之间。试验成果将为堰塞坝应急抢险和工程措施的选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5.
导水岩溶陷落柱堵水塞建造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东庞矿特大陷落柱突水快速封堵工程为例,分析了陷落柱空间结构特征及突水水文地质条件,提出了对突水陷落柱进行快速截水恢复生产和注浆封堵根治水患两个阶段的治理方案。根据陷落柱的空间特征及工程地质条件,确立了分序分段注浆工艺,并且给出了不同阶段注浆工艺的控制标准;建立了注浆钻孔分序分段注浆的吸水率结束标准;提出了在井下疏放堵水塞之上的陷落柱残留水,计算补给水量,定量评价堵水效果的检验方法;采用先进的螺杆钻具定向、随钻测斜与防斜纠偏钻探工艺,使钻进方向始终处于受控状态,确保钻机按照设计参数施工。  相似文献   
146.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5·12汶川地震诱发堰塞体信息提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5·12汶川地震诱发了大量的次生山地灾害,主要包括崩塌、滑坡、堰塞湖和泥石流等.大型滑坡堵塞河道后形成的堰塞湖则是震后最为严重的次生灾害.本文利用多源遥感数据获取四川5·12汶川地震诱发堰塞体信息,查明了灾区主要堰塞体的分布数量及其分布规律,同时获取了形成堰塞体的滑坡体的部分信息.研究表明,主灾区堰塞体总数37个,其分布与地震断裂带一致;73%的堰塞体呈串珠状分布;80%的堰塞体发生在河流急拐弯区域.  相似文献   
147.
贵州地区岩溶普遍发育,岩溶区矿产资源丰富.由于含矿层及上下部地层含水性强至极强,矿产开采过程中水害问题突出.大型地下堰塞水体是形成矿井突水的主要水体之一,因其隐蔽性高,防范难度极大.阐明大型地下堰塞水体成因及其形成矿井突水的特点,对矿山生产防水治水有重要意义.以赫章县珠市铁矿山2015年"11·22"突水事故为例,在对突水矿井开展技术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矿山水文地质条件,通过对断层构造部位的岩溶发育特点、地下水径流、赋存状态以及形成矿井突水的水源类型、各类水体形成突水特征等分析,揭示了岩溶区大型地下堰塞水体的形成机制;阐明了该类水体形成矿井突水的一般特征及突水征兆;明确了造成赫章县珠市铁矿山矿井突水的水源为大型地下堰塞水体,事故系矿井爆破掘进过程中揭穿大型地下堰塞水体下部岩溶管道所致.大型地下堰塞水体形成矿井突水有其独特性,针对性地开展矿井防治水工作,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防治水措施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8.
滑坡是形成堰塞坝的最主要原因,在地震、降雨、冰雪融水等作用下均可形成滑坡堰塞坝,而滑坡堰塞坝的堆积形态、范围等对评价堰塞坝的稳定性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离散元方法(DEM),系统分析了三维条件下滑动距离、滑面出口宽度、滑面倾角、河床倾角、河谷形状对堰塞坝堆积形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滑动距离和出口宽度对坝体高度影响最大;随出口宽度和坡面倾角的增加,坝长和坝宽分别呈线性增大和减小趋势;滑动距离可以有效控制滑体速度,进而影响堆积角大小;河床倾角主要影响坝长;对坝高、坝长、上下游绝对倾角正切值和堆积角正切值进行回归分析表明,数学模型契合程度高,说明其形态可以预测;引入2个参数λ和χ,对堰塞坝堆积特征进行了描述;河谷形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随着河谷底部宽度的增大,滑体爬高爬坡能力增强。研究成果对根据实际地形预测滑坡堰塞坝堆积形态进而评估坝体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进一步开展堰塞湖溃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9.
以三峡库区云阳塞坝滑坡为例,分析了层状砂泥岩区缓坡平台上崩滑堆积物中因开挖引起变形的机理.研究表明,崩滑堆积物呈蜂窝状分布的富水含水层,因远距离开挖失水而导致的不均匀变形,是地面出现拉裂的主要原因;平台中的公路开挖所诱发的边坡回弹变形仅限于局部范围.这两类变形的发生在时间上或相应的施工期间可能表现为表观的"同步"现象,但不均匀变形随着含水层排水的完成而结束,而开挖所诱发的回弹变形,则可以随着外界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直至发生滑坡.在空间上,两类变形具有不同的特征,其中,不均匀固结变形的发生以不规则的孤立含水层为中心向外发展,而回弹变形则局限于临空面附近,远离临空面时变形量和变形速率迅速减小.在富含地下水的松散堆积物中进行工程施工时,区分两类变形机理和效应,对于减少滑坡误判,正确进行工程设计,减少工程造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0.
开展岩石高温损伤破裂信息识别研究对地热开发和煤炭地下气化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不同高温处理后砂岩在破坏过程中声发射参数RA(上升时间/振幅)和AF(平均频率)值变化,研究高温后砂岩内部不同类型裂纹的发展演化规律。结果表明:砂岩在整个加载过程中以拉张裂纹为主,当加载应力超过峰值应力的80%后,剪切裂纹所占比例迅速增大,可将此作为砂岩发生破坏的前兆;当加热温度超过600℃时,剪切裂纹所占比例上升,超过800℃,剪切裂纹所占比例迅速下降,600℃和800℃可作为砂岩损伤突变的阈值温度;高温后位错塞积现象增多,砂岩塑性特征增强,拉张裂纹所占比例增大。研究成果将对高温作用后岩石破裂失稳前兆信息的识别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