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01篇 |
免费 | 241篇 |
国内免费 | 23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1篇 |
大气科学 | 9篇 |
地球物理 | 131篇 |
地质学 | 1028篇 |
海洋学 | 95篇 |
综合类 | 88篇 |
自然地理 | 1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22篇 |
2022年 | 49篇 |
2021年 | 37篇 |
2020年 | 32篇 |
2019年 | 32篇 |
2018年 | 31篇 |
2017年 | 30篇 |
2016年 | 31篇 |
2015年 | 27篇 |
2014年 | 52篇 |
2013年 | 52篇 |
2012年 | 48篇 |
2011年 | 42篇 |
2010年 | 60篇 |
2009年 | 58篇 |
2008年 | 43篇 |
2007年 | 45篇 |
2006年 | 48篇 |
2005年 | 37篇 |
2004年 | 29篇 |
2003年 | 42篇 |
2002年 | 48篇 |
2001年 | 24篇 |
2000年 | 42篇 |
1999年 | 47篇 |
1998年 | 26篇 |
1997年 | 42篇 |
1996年 | 31篇 |
1995年 | 33篇 |
1994年 | 45篇 |
1993年 | 42篇 |
1992年 | 46篇 |
1991年 | 29篇 |
1990年 | 25篇 |
1989年 | 23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5篇 |
1984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内蒙古中元古界的褶叠层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地壳较深构造层次、岩层间存在的明显韧性差以及大规模韧性水平分层剪切作用是形成褶叠层构造的先决条件。因此,褶叠层构造不仅仅在伸展构造体制中形成,只要条件具备,在挤压构造体制中也可形成。本文以渣尔泰群的褶叠层为例,论述在挤压构造体制中由于韧性水平分层剪切作用形成的褶叠层构造的展布规律、形态特征和在构造地质学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33.
利用新疆地震台网及其毗邻地区的国外地震台站提供的地震P波到时数据,重建了新疆及其毗邻地区地壳上地幔的三维速度图像.主要结果是:1.研究区地壳上地幔的地震波速度存在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这种不均匀性出现在不同构造单元之间,也出现在各构造单元之内.2.一般来说,研究区域内盆地是上地幔的隆起区,褶皱系是上地幔的坳陷区.3.岩石层厚度和软流层的深度与全球的平均结果有较大不同.4.海洋岩石层或大陆岩石层板块在兴都库什和克什米尔与中国交界地区的消减明显存在.5.地壳上地幔物质运动比较剧烈,有部分熔融物质上涌到地壳中部或更浅的深度. 相似文献
34.
松辽盆地石炭系-二叠系油气勘探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区域地质背景分析,认为东北地区处于活动大陆边缘构造背景下,形成了石炭纪-二叠纪泛盆地,松辽盆地是在残留的石炭系-二叠系盆地之上形成和演化的,石炭系-二叠系分布面积达7.2×104km2.地球化学分析表明,二叠系以极低变质岩为主,泥岩的有机质成熟度和丰度较高,剩余生烃潜力普遍较低.盆地东部地区的二叠系泥岩厚度超过1000m,而成熟度低于北部和西部地区,处于过成熟阶段,至今仍具备生烃能力.上覆中生代地层沉积后,东部地区的二叠系泥岩有机质成熟度增幅较大,发生了二次生烃,生烃量巨大并得到有效保存,形成原生和次生油气藏,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35.
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自北向南可分为基底冲断带、箱状背斜带、梳状背斜带和挠曲褶皱带,东西方向上可分为西段、中段和东段。本文分段叙述了各变形带的变形特征,指出东段箱状背斜带不发育,秋里塔格山脉(构造带)东延未进入东段,因而总体看自西向东变形强度减弱,地形上趋于夷平。该冲断带的形成经历了两次重大的冲断活动,分别发生在中新世和早(-中)更新世;相应地,该带可分为南、北两个"盆""山"亚系统,两者在地层记录、变形期次和变形机制上尚有若干差异。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的发育,除了受南天山的冲断和向南扩展引起的近南北向挤压应力场控制外,还受到基底断裂在新生代的活化和膏盐层底辟的制约,前者以近北西向的构造变换带及其共轭发育的近北东向断层最为重要,后者既控制了秋里塔格山脉的形成(主要受垂直的挤压应力场作用),也在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东西方向的变形分段中起了重要作用。文章还讨论了变形与地貌发育的关系和在油气勘探中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6.
库车褶皱冲断带新生代沉积了库姆格列木群和吉迪克组2套盐岩,发育复杂的盐构造,重力负载对其形成和发育具有重要影响。利用水压头分析方法,分析了重力对库车褶皱冲断带盐构造的影响。重力负载对盐岩流动的影响包括重力扩张和沉积负载2种,重力扩张作用由盐岩受自身重力控制,而沉积负载作用由上覆沉积物重力作用控制。水压头分析表明在盐岩高程大的地方,其沉积负载往往更小。在重力扩张和沉积负载共同作用下,库车褶皱冲断带不会发生由盐岩自身重力而形成的重力扩张,重力负载对库车褶皱冲断带盐岩的影响仅表现为沉积差异负载作用。 相似文献
37.
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前缘盐构造分段差异变形特征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前缘秋里塔格构造带发育大量盐构造,其类型丰富多样。根据野外露头、钻井和地震资料识别出的盐构造样式主要有盐推覆、盐枕、盐墙、盐焊接、鱼尾构造、盐撤凹陷、突发构造、断层传播褶皱、断层转折褶皱和三角带构造等。秋里塔格构造带盐构造变形表现出明显的分段差异变形特征,其中西段却勒地区以古隆起(盐下)—盐枕(盐层)—逆冲推覆构造(盐上)为主;中段西秋地区以构造斜坡(盐下)—盐墙(盐层)—断层传播褶皱、向斜(盐上)为主;东段东秋地区则以断层转折褶皱(盐下)—盐推覆(盐层)—断层传播褶皱(盐上)为主。造成这种盐构造分段差异变形的主要控制因素包括基底断裂、含盐层系、构造转换带和变形空间等方面的差异性,其中基底构造和含盐层系的差异性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38.
武夷山西麓宁都地区广泛分布一套成层有序的晚元古代浅变质岩系,长期以来被视为单斜构造。本文阐述了研究区基底褶皱的窨配置及褶皱式样,阐明了研究区的各紧密线状复式褶皱隶属区域大型复背斜的北翼,同时地基底褶皱的形成机制与后期改造作了地一步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39.
冀东马兰峪背斜南翼与西部倾伏端盖层变形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燕山中部冀东遵化、迁西、青龙一带以太古宇深变质结晶岩系为核部的东西向构造形迹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个复式背斜构造,近年来又有学者提出它是一个中生代变质核杂岩。这2种不同认识涉及到华北克拉通北部中生代区域大地构造演化和稳定克拉通内部大型基底结晶岩系的剥露机制问题。对马兰峪背斜南翼和西部倾伏端盖层岩系开展的详细构造研究表明,变形总体表现为连续的褶皱变形及伴生的逆冲构造;构造样式表现为基底卷入式的厚皮构造与盖层内部软弱岩系控制的薄皮构造共存的特征;变形机制表现为顺层挤压导致的纵弯弯曲和相关的断裂构造;近南北向的缩短率介于16%~27%之间。盖层岩系中未发现变质核杂岩构造模型所预期的系列高角度正断层。基底与盖层不整合面接触带尽管在后期构造变形过程中曾经发生过局部的差异性滑动,但并不是造成大规模构造剥蚀和地壳柱切失的剥离断层。因此,冀东马兰峪背斜不是中生代的变质核杂岩,而是水平挤压背景下基底结晶岩系与盖层共同卷入纵弯褶皱变形的厚皮式褶皱构造。 相似文献
40.
《地学前缘》2017,(4):213-225
长期的华南地块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但是古太平洋俯冲作用于华南的地质记录不是很清晰,尚存争论。一派认为始于二叠纪,另一派认为中生代。本文试图通过华南中生代EW向特提斯构造域和NE向古太平洋构造域的构造转换过程及转换时间入手,探讨古太平洋俯冲启动。雪峰山地区早侏罗世地层以及侏罗纪类磨拉石建造呈NE或NNE向展布,燕山期主要发育2期褶皱变形,早期褶皱轴向为NE—NNE向,晚期为NNE或近南北向的隔槽式褶皱;而印支期也发育2期褶皱变形,D1期为EW—NEE向,D2期为NNE向的紧闭褶皱。这些都说明晚三叠世雪峰山地区已经从EW向特提斯构造域向NE—NNE向太平洋构造域的构造方向转换。而南岭地区,以及更南部的南海北部海域,构造转换时间相对较晚,为早—中侏罗世。综合前人的测年数据,德兴斑岩型铜矿三个含矿斑岩体形成于大约172 Ma,形成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所形成的活动大陆边缘环境,成矿物质来源于俯冲洋壳的部分熔融,与地幔楔发生混染,推测与该时期古太平洋板块的平板俯冲、板片撕裂、拆沉和俯冲后撤一系列过程密切相关。同期,华南东南部发育了NE—NNE向、NW向和近EW向三组断裂,其中白垩纪(135~100 Ma)华南NE—NNE向的走滑断裂强烈活动,从东向西依次为:滨海断裂、长乐—南澳断裂、政和—大埔、邵武—河源—阳江断裂、吴川—四会断裂和合浦—北流断裂,主要表现为右旋走滑作用,在东南沿海地区形成一系列的拉分盆地,并非典型的"盆岭构造"。根据群速度和S波速度层析成像,华南地块总体上从西向东地壳的厚度整体上逐渐减薄;华南地块东部发生两次壳幔相互作用,对应两次岩石圈拆沉,这两次拆沉都与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有关,第一次拆沉为古太平洋板块平板俯冲时板片撕裂所致,第二次拆沉为俯冲板片俯冲后撤和高角度俯冲造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