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3篇
  免费   121篇
  国内免费   24篇
测绘学   39篇
大气科学   146篇
地球物理   18篇
地质学   213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51篇
自然地理   11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4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71.
恒温层深度的预测与地热能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建设等密切相关,陕西省区域恒温层的研究工作进展较慢。通过探讨恒温层深度的影响因素认为: 导热系数与恒温层深度呈弱负相关; 地表与大气间表面传热系数与恒温层深度呈弱正相关; 大气温度年振幅与恒温层深度呈正相关; 导温系数与恒温层深度呈明显的正相关。介绍并验证了一种土壤恒温层深度的计算方法,通过该方法,计算了全省不同地貌单元恒温层深度的理论值。全省恒温层深度介于10.5~23.8 m之间: 陕北地区恒温层深度为10.5~23.8 m; 关中盆地恒温层深度为11~17.4 m; 陕南地区恒温层深度为11.7~18.6 m。该研究系统地划分了陕西省区域恒温层的深度范围,为陕西省“绿色”追赶超越政策的实施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572.
在人口增长、资源开发、城镇化等多因素驱动下,恢复力为区域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以陕西省为研究区,基于社会、经济、生态3个子系统,综合考虑系统的脆弱性与应对能力构建指标体系,通过集对分析法对陕西省107个县级行政单元的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进行测度,根据恢复力测度结果,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二元(社会-经济、社会-生态、经济-生态)及三元(社会-经济-生态)子系统的协调发展程度,从区域层面揭示其2000—2020年的时空演变特征,然后引入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进一步探究二元与三元子系统协调发展度变化的数量及空间关联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陕西省社会、经济恢复力增长显著,生态恢复力呈微弱的下降趋势,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由0.303上升至0.779。(2)子系统协调发展度均呈上升趋势,社会-经济子系统南高北低的协调发展差异减弱,社会-生态、经济-生态子系统形成中部低南北高的协调发展格局,社会-经济-生态子系统协调发展度整体维持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3)二元子系统协调发展变化在数量及空间上与三元子系统协调发展变化有较大的正向关联性,以高-高、低-低类型评价单元在省域...  相似文献   
573.
朱海  黄观文  张菊清 《测绘学报》2021,50(3):356-367
加权平均温度Tm是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反演可降水量的关键参数.本文以中国陕西为例,结合欧洲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再分析数据与3个探空站数据,基于最小二乘原理建立了一种顾及周期性的Tm区域化回归模型.利用陕西省内3个探空站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所建立的顾及周期的Tm区域模型比传统Bevis模型精度平均...  相似文献   
574.
陕西省自动气象站网经过20余年的建设,地面自动观测已实现全省乡镇覆盖。当前基于行政区划的自动气象站布设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因此有必要对自动气象站的布设进行科学评估。基于02°×02°的经纬度网格(空间分辨率),对陕西省自动气象站气温、湿度、气压和风的观测站点覆盖率进行分析与评估。结果表明:陕西省自动气象站点分布不均,观测空白区较多,气温、气压、湿度、风的观测站点空白区占比分别为21%、43%、43%、33%。杨凌、西安、渭南和铜川4类气象要素观测站点的覆盖率在各地市(区)中均较高,气温覆盖率为94%~100%,湿度、气压、风的覆盖率为80%~100%;商洛、汉中、宝鸡、安康和咸阳的覆盖率居中,气温覆盖率为83%~88%,湿度、气压、风的覆盖率为55%~85%;延安和榆林较低,气温覆盖率为67%~71%,湿度、气压、风的覆盖率为45%~56%。  相似文献   
575.
2020年陕西省年平均气温正常略高,降水量正常略多,日照时数偏多.全省平均气温12.8℃,较常年偏高0.7℃.冬季(2019年12月1日—2020年2月29日)全省平均气温1.6℃,是1961年以来同期第三高,为区域强暖冬年份.全年共出现了6次强冷空气过程,其中2次达寒潮等级.春季全省平均气温14.2℃,较常年同期偏高...  相似文献   
576.
基于陕西省10地市2015—2020年PM2.5浓度实况监测数据和同期EMI指数,统计分析EMI和PM2.5相关性及近年EMI的时空分布特征,定量评估气象条件变化及综合治理措施对陕西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陕西省2015—2020年EMI指数可以较好的表征和评估气象条件变化导致PM2.5浓度的变化。2015—2020年EMI指数呈线性降低趋势,气象条件持续向好。月EMI指数均呈明显的单谷分布特征,EMI指数冬半年大,夏半年小。各区域EMI指数总体上呈关中高、陕南次之,陕北最低的分布特点,关中中、东部EMI指数最大。EMI正距平百分比高值区主要出现在关中地区,各年关中均有60%以上面积正距平,其中2016年冬季关中83.0%面积正距平,37.5%面积正距平超过100%。2020年陕西省各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较2015—2019年均有明显改善,全省PM2.5浓度较前5 a平均降低24.8%,全省气象条件改善使PM2.5浓度较近5 a降低16.4%,排放变化使得PM2.5浓度较前5 a平均下降9.4%,可见近年陕西省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措施成果显著,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577.
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林业企业作为林业产业经济的具体落脚点,其时空演变规律和影响因素分析可以辅助决策者合理安排林业产业布局,促进林业产业良好发展。基于2000—2020年陕西省林业企业数据,采用平均最近邻、标准差椭圆、核密度分析等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陕西省林业企业的时空演变特征;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探讨了107个县区林业企业分布数量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揭示了不同因素的影响作用及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陕西省林业企业数量增长幅度逐渐加大,空间格局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且集聚程度不断增强。(2)陕西省林业企业空间分布整体向东偏移,但核密度热点区域始终位于西安市,并与咸阳市形成连片的高值区域。(3)陕西省林业企业经营范围鲜明,以林业相关的“销售”和“服务”为主,随着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从初加工、再加工到深加工,林业企业技术含量不断增加,并扩增相关服务项目。(4)从林业企业分布数量的影响因素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区生产总值、常住人口数量等外部社会经济条件对于林业企业分布数量的影响强度最...  相似文献   
578.
文章从凤太矿集区铅锌矿床分布特征、地层岩性和构造对成矿的控制、矿体的空间产出特征等方面入手,运用定性和定量方法对凤太矿集区铅锌矿的矿体定位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区内铅锌矿的形成明显受控于地层、岩性、同生断裂、同沉积背斜等致矿地质因素,矿体赋存于特定的地层-岩性-构造组合,空间展布具有规律性侧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