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873篇 |
免费 | 2474篇 |
国内免费 | 365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04篇 |
大气科学 | 9227篇 |
地球物理 | 924篇 |
地质学 | 4023篇 |
海洋学 | 749篇 |
天文学 | 34篇 |
综合类 | 433篇 |
自然地理 | 120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1篇 |
2023年 | 462篇 |
2022年 | 583篇 |
2021年 | 586篇 |
2020年 | 486篇 |
2019年 | 564篇 |
2018年 | 424篇 |
2017年 | 463篇 |
2016年 | 435篇 |
2015年 | 505篇 |
2014年 | 672篇 |
2013年 | 670篇 |
2012年 | 616篇 |
2011年 | 676篇 |
2010年 | 666篇 |
2009年 | 646篇 |
2008年 | 626篇 |
2007年 | 691篇 |
2006年 | 573篇 |
2005年 | 601篇 |
2004年 | 537篇 |
2003年 | 596篇 |
2002年 | 555篇 |
2001年 | 534篇 |
2000年 | 459篇 |
1999年 | 344篇 |
1998年 | 385篇 |
1997年 | 409篇 |
1996年 | 365篇 |
1995年 | 346篇 |
1994年 | 301篇 |
1993年 | 232篇 |
1992年 | 206篇 |
1991年 | 195篇 |
1990年 | 165篇 |
1989年 | 131篇 |
1988年 | 28篇 |
1987年 | 19篇 |
1986年 | 19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8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9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9篇 |
1974年 | 4篇 |
1965年 | 4篇 |
1962年 | 4篇 |
1957年 | 6篇 |
1941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为我国北方强降水的多发区域。基于1966—2021年87个国家级气象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对比分析暖季5—9月一般性降水和短时强降水的空间分布及年际变化,并基于1980—2021年298个气象站分析日变化等特征。结果表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渤海西侧平原区域存在短时强降水强度极端性显著区域。渤海西侧平原以外区域两类降水平均小时降水量、强度和降水时次百分比均呈增长趋势,但短时强降水的增幅更高,而渤海西侧平原区域趋势则均不明显。渤海西侧平原区域和渤海西侧平原以外区域的一般性降水平均小时降水量和降水时次百分比日变化幅度显著弱于短时强降水;7—9月渤海西侧平原区域降水夜发性更明显,且相比另一区域半峰持续时间多出约2 h。2005年后渤海西侧平原区域和渤海西侧平原以外区域短时强降水平均小时降水量和降水时次百分比下午时段均明显减弱,但午夜后至清晨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32.
33.
通过利用MICAPS平台提供的党规资料和数值预报资料并结合卫星云图对2000年1月20~21日的一次降温、降水和凝冻过程进行了分析。得知:无冷高压入侵下的单一南支低槽影响并配合低层切变线造成了这次降温、降雪和凝冻天气;同时,在对数值预报产品检验的基础上,也对这次过程预报失误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34.
利用1980—2017年华南地区303个国家级地面气象站逐小时降水数据、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分析华南前汛期(4—6月)降水统计特征,定义站点上短时(1—6 h)、中等时长(7—12 h)和长时(>12 h)降水事件,对比降水量、频次和强度在南海季风爆发前后的变化,以及所定义的西部内陆、东部内陆、沿海地区的异同。结果表明:(1)南海季风爆发后,研究区域平均而言,三类降水事件的降水量增多、小时降水强度增强,短时、长时降水事件发生频次增多,而中等时长降水事件发生频次有所减少。(2)从空间分布来看,南海季风爆发后,小时降水强度在整个华南地区均增强,西部内陆时长大于6 h的降水事件尤为明显;降水事件的发生频次在西部内陆和沿海地区升高,而东部内陆时长大于6 h的降水事件发生频次降低,因此,季风爆发后西部内陆和沿海地区的总降水量均显著增大,而东部内陆的总降水量变化不大。(3)西部内陆降水事件主要在夜间开始发生,持续时间越长的事件越早开始,且由西向东逐渐推迟;东部内陆短时降水事件主要在14时(北京时,下同)左右开始,季风爆发后更为明显,而时长大于6 h的降水事件的开始时间和峰值时间无明显的分布规律;沿海地区短时降水事件在季风爆发前主要于05—08时开始,季风爆发后,在海岸线约50 km以内仍然如此,而较远离海岸线的短时降水事件主要于14时开始,沿海地区长时降水事件在季风爆发前、后都倾向于在夜间开始,并在日间出现峰值。
相似文献36.
37.
常里温泉处于普渡河断裂与大密罗-马官屯断裂交汇带,地质构造条件特殊,地下水循环较复杂.温泉水温高、水质好、埋藏浅、易开采、交通方便等优势,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温泉形成机理,补、径、排循环系统的研究,有助于科学、合理指导开发利用温泉资源. 相似文献
38.
利用1952~2001年丹东月平均气温、降水资料,采用温度、降水求直线回归方程和5a滑动平均值方法,分析近50a丹东气候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和四季气温变化均呈上升趋势;年降水和四季降水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39.
层状云降水中,0 ℃层融化效应会引起雷达反射率因子局部增大,若不进行订正,则会高估雷达估测的降水.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新一代天气雷达反射率因子垂直廓线的0 ℃层亮带自动识别与订正算法,以减小因亮带造成的降水高估.本研究首先对降水类型进行分类,在SHY95的基础上增加了垂直方向的反射率因子三维特征,避免亮带的反射率因子高值区被误识别为对流云区;其次,在层状云区识别出一个可能的亮带影响区,在其中查找亮带,采用旋转坐标系法精确的识别亮带的顶、底高度;最后,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亮带上、下层的斜率,平滑垂直廓线(VPR,Vertical Profile of Reflectivity)的显著突出部分.将该方法应用于北京地区2010—2011年10次包含亮带的降水过程,得到的亮带订正后的均方根误差ERMS、平均绝对误差ERMA、平均相对误差BRM值较初值均有显著减小(分别减小1.538 mm,0.417和0.468).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识别与订正亮带,使得定量测量降水精度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40.
广西大气降水热液矿床有泗顶、北山、老厂等铅锌矿;寺村等重晶石矿;益兰等汞矿;金牙、高龙等超微粒型金矿;金山等银矿。这类矿床稳定同位素主要特征是:成矿流体的氢同位素组成严格受地理位置制约,δD_(H_2O)值显示比较稳定;而蚀变岩石的δ ̄(18)O值低于未蚀变岩石的δ ̄(18)O值;在δ ̄(18)D_(H_2O)-δ ̄(18)O_(H_2O)关系图上,其投影点绝大部分位于大气降水线上或附近。碳同位素在空间上表现为从围岩→蚀变围岩→矿体,δ ̄(13)C值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硫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往往很大,既有正值、也有负值,甚至出现正大伍和负大伍。铅同位素组成变化也较大, ̄(206)pb/ ̄(204)pb为17.737-19.979、 ̄(207)pb/ ̄(204)pb为15.130-16.151、 ̄(206)pb/ ̄(204)pb为37.460-40.187。寻找和评价这类矿床必须注意δ ̄(18)O和δ ̄(34)S值和分带性,特别是在成矿区中,当蚀变岩石δ ̄(18)O值(一般低于未蚀变岩石)愈降低,则暗示成矿作用愈强烈,其低δ ̄(18)O值的中心,将是成矿中心,这是寻找和评价这类矿床、尤其是隐伏矿床、矿体的有效标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