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0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110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16篇
地质学   138篇
海洋学   356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71.
本文对冲绳海槽中部MD982194钻孔29.78m近200kaBP的岩芯进行了孢粉研究.结果表明,孢粉组合主要表现为裸子植物与草本植物花粉之间的交替.带气囊类的松属、铁杉在间冰期的1,3,5和7氧同位素期显著增高,而草本则在冰期阶段占优,两者的含量变化显示出对冰期-间冰期环境变化的敏感响应.本钻孔发现莎草科花粉在冰期阶段含量大幅度增加,伴随蒿属、禾本科、菊科、藜科和淡水藻类的显著升高.它们与轨道尺度的海平面变化呈现十分吻合的负相关关系.草本花粉总量的周期性变化可以作为该区域海平面变化的替代性指标.末次盛冰期的海平面下降导致陆地与冲绳海槽的距离大幅缩小,源于长江的物质随河流进入大陆架后因流速急剧降低发生沉降,导致上游物质难以被远距离搬运到海槽.因此,冰期阶段冲绳海槽的孢粉物质可能主体来自于大陆架前缘的地表植被,而间冰期带气囊类花粉的比例增大与海岸距离较远和风力搬运物质的比例增加有关.钻孔的孢粉组分更替与气候变化也有显著的对应关系,反映出氧同位素7,5和1期木本含量高,并与东亚夏季风增强和降雨量增大有关.其中MIS5.3,MIS5.1和MIS3.3段的松属花粉峰值可能与轨道和亚轨道周期的地表太阳辐射和季风增强有密切联系.研究认为,盛冰期的东海陆架平原的气温和降雨量都有较明显的下降,但低海面时期裸露的大陆架平原可能并非由半干旱的地带性草原所覆盖,而是以疏林草地及密布的隐域性植被(河流补给淡水湖沼和湿地)组成.海平面变化引起的海岸距离伸缩和源区气候变化对陆源物质通量和孢粉组分更替起到联合制约的作用,而冲绳海槽冰期-间冰期尺度的海岸线距离变化在孢粉信号中的表现要明显强于陆源区域的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172.
位于现今大陆斜坡之上的长昌—鹤山凹陷是继中国南海北部白云和荔湾深水区油气勘探突破之后的又一个深水战略性勘探区块。根据地震反射上超、下超和顶超等典型反射终止关系、地震相组合以及旋回特征,将渐新统珠海组自下向上划分为ZHSQ1—ZHSQ6共6套三级层序,并在层序格架中,识别出陆架弱—中振幅高连续席状、陆架斜坡变振幅中连续S型—斜交前积楔形、盆地斜坡变振幅中连续丘形双向上超等6种地震相类型,其中大型斜交S型前积和陆坡丘形双向超覆地震反射分别代表陆架边缘三角洲和深水扇沉积。研究表明,随着构造活动、海平面等地质条件的变化,陆架边缘三角洲及深水扇发育特征发生了相应变化。在珠海组ZHSQ1和ZHSQ2沉积时期,断层继承性活动,陆架坡折类型为断控型,沉积体系以局限浅海和近源的三角洲沉积组合为特征。在珠海组ZHSQ3—ZHSQ6沉积时期,盆地进入拗陷阶段,陆架坡折类型为沉积型坡折;在古珠江稳定充裕的供源作用下,陆架坡折带不断向海迁移且范围逐渐变大;伴随着相对海平面下降,大套的前积体不断向前推进,最大前积距离近20,km,且前积角度不断增大;同期深水扇自下而上出现频率增高,且位置更靠近陆架边缘三角洲,规模变大。  相似文献   
173.
东海陆架盆地南部中生界分布特征与油气勘探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充分利用前人对东海陆架盆地中生代油气勘探成果的基础上,对最新处理的地震剖面和重磁反演剖面进行了精细解释和综合研究,结合海陆中生界对比结果认为:东海陆架盆地南部中生界分布广、厚度大,平均厚度可达6 000 m,而且具有“东厚西薄、南厚北薄”的特征。侏罗系主要分布在闽江和基隆凹陷,厚度分布稳定,w(TOC)平均值>1.0%;而白垩系在整个陆架盆地南部均有分布,具有向基隆凹陷加厚的趋势,w(TOC)平均值<1.0%。东海陆架盆地南部的基隆凹陷是下一步油气资源战略选区的首选目标,而台北低凸起很可能具有良好的油气远景。  相似文献   
174.
通过对气相色谱仪分析低纬陆架痕量长链烯酮过程中的升温速率和载气流速两个主要条件进行了探讨,对比了不同的程序升温速率和不同载气流量条件下烯酮的分离效果和检测精确度及重现性。研究发现色谱分析条件对低纬度痕量长链烯酮的分析有显著的影响。当前广泛适用于中低纬度开放大洋沉积物样品的较高的程序升温方法难以对低纬度高陆源物质冲淡作用影响下的陆架海沉积物样品进行有效的分离分析。在接近U3K7′指标适用温度上限且C37∶3烯酮含量极低的情况下(1ng/g干样,计算温度接近27℃),采用较低的程序升温速率分离C37∶3和C37∶2及后续化合物有利于获得良好的分离效果,且分析的精确度和重现性较之高的升温速率好。在对痕量且接近温度适用极限的烯酮样品进行分析时,应采用相对较小的载气流量以便获得理想的分离度和更加精确的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75.
通过对位于南海北部陆架泥质区ZJ2孔进行AMS14C测试和粒度分析,从中提取出了对沉积环境敏感的粒度组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敏感组分的粒级含量和平均粒径变化主要受东亚冬季风的强弱变化制约。根据该粒度指标,发现近3 000a以来东亚冬季风存在8次增强的记录,与格陵兰冰芯的记录有着较好的一致性,且在其他不同区域亦能找到相对应的气候变化证据,揭示了全球气候变化的区域性响应。  相似文献   
176.
Using in situ measurement data from May-June, 1998, and data from the Asian seas international acoustics experiment (ASIAEX) from 2001 in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the spectral density function and the dissipa- tion spectrum function are estimated. In the inffa-gravity wave (IGW) band, the power spectra of velocity (u, v, w) are universal functions with respect to characteristic frequencies, which correspond to the peak fre- quencies of the dissipation spectrum (PFDS). This suggests that high-frequency internal waves in the IGW band have similar dynamical characteristics. In addition, the evolution of these characteristic frequencies is explored and its highest value is 8.8 cph (cycles per hour, 1 cph=2.778× 10-3 Hz).  相似文献   
177.
波斯湾盆地具有形成烃源岩优越的古构造、古地理、古气候等条件,长期继承性地发育多套海相优质烃源岩,即前寒武—寒武系海相碳酸盐岩、志留系热页岩、侏罗系海相碳酸盐岩、白垩系海相碳酸盐岩和古近系海相页岩.前寒武系至古近系烃源灶在波斯湾盆地从东南部至西北部发生迁移.波斯湾盆地油气存在“下气上油”的纵向分布特征和“东南气西北油”的平面分布特征.烃源灶分布及规模控制油气分布范围及资源规模.烃源岩成熟度控制着纵向和平面油气相态分布.  相似文献   
178.
Pt/Pd比值在研究区分布呈显著的区域特征.南黄海沿岸流输送物质以Pt/Pd > 1为特征, 为古黄河三角洲来源; 长江流域来源物质以Pt/Pd≤1为特征.长江物源组分的影响范围广, 在125°E、33°N沉积物中还能发现受长江物质的明显影响.除了源岩中Pt、Pd分配因素外, 黄河和长江流域不同类型和程度的风化作用对沉积物中Pt、Pd分异起着关键的控制作用.虽然沉积物中氯含量、粒度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Pt、Pd分布, 但是没有造成显著的Pt、Pd分馏.Pt/Pd≤1区域中元素组成和长江沉积物的组成特征一致, 呈现比较强的硅质风化作用; Pt/Pd > 1区域沉积物中的元素组成和黄河沉积物一致, K/Na-Rb/Sr图解显示古黄河物质在再侵蚀、搬运和沉积过程中化学成分进一步分异.   相似文献   
179.
中国东部及邻近海域磁异常数据所揭示的深部构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中国东部及邻近海域磁异常数据的化极和上延处理,全面分析了不同构造块体和区域深大断裂的磁异常特征和空间展布,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计算化极后的磁异常数据的径向平均振幅谱,反演计算出区域居里等温面的深度分布.研究发现磁异常的化极和上延处理有效地增强了区域构造带(大别造山带、郯庐断裂、钓鱼岛隆起等)的边界特征.计算得到的居里等温面深度在19.6~48.9km之间,平均深约31.7km,下扬子地区的苏北盆地和南黄海盆地的居里等温面明显较深,最深可达35km左右,而其周围区域的居里等温面深约25km,表明了下扬子地区的苏北盆地和南黄海盆地在构造演化以及基底岩性和结构上的独特性.从区域上看,沉积盆地(苏北盆地、南黄海盆地、东海陆架盆地)的居里等温面一般较深,而周围隆起区(钓鱼岛隆起、浙闽隆起)的居里等温面一般较浅.在火山活动区(琉球岛弧、济州岛周围)以及沿江绍断裂海域部分居里等温面隆升非常明显,表明来自深部强烈的岩浆或其他地热活动.  相似文献   
180.
对东海外陆架中部表层沉积物34个样品,南部两个岩心75个样品的沉积物特征和重矿物特征进行了分析,计算了其中有用重矿物砂的品位。东海外陆架晚更新世残留沉积中有用的重矿物砂来源于中国大陆,其含量与细砂含量、重矿物总量、沉积物的粒度和分选性呈正相关关系。重矿物砂赋存在海退层位中,形成于滨岸带,并经过后期海侵过程的改造和进一步富集,主要分布在水深100~200 m范围内。外陆架中部有用重矿物砂高品位异常区面积达1.2×10.4 km锆石和石榴石品位达到Ⅰ级异常。南部岩心中异常品位的有用重矿物砂的厚度1.5~2 m,锆石品位达到工业边界品位,研究区钛铁矿普遍出现Ⅱ级和Ⅱ级以上的异常品位。东海外陆架区浅海砂矿成矿条件较好,具有较大的资源潜力,值得进一步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