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8篇
  免费   567篇
  国内免费   979篇
测绘学   97篇
大气科学   422篇
地球物理   210篇
地质学   2346篇
海洋学   345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29篇
自然地理   122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71篇
  2022年   135篇
  2021年   117篇
  2020年   97篇
  2019年   99篇
  2018年   84篇
  2017年   80篇
  2016年   97篇
  2015年   106篇
  2014年   170篇
  2013年   131篇
  2012年   149篇
  2011年   150篇
  2010年   128篇
  2009年   138篇
  2008年   125篇
  2007年   124篇
  2006年   128篇
  2005年   109篇
  2004年   108篇
  2003年   107篇
  2002年   134篇
  2001年   126篇
  2000年   105篇
  1999年   105篇
  1998年   108篇
  1997年   95篇
  1996年   104篇
  1995年   87篇
  1994年   82篇
  1993年   56篇
  1992年   51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37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4年   1篇
  1950年   1篇
  1945年   1篇
  1944年   1篇
  194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61.
东亚陆缘带构造扩张的深部热力学机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近年来,我国地球科学家提出“陆缘构造扩张”观点,较好的解释了亚洲东部大陆边缘于新生代发生扩张离散运动的原因。本文基于“陆缘构造扩张”观点,探讨东亚陆缘带构造扩张的深部热力学机制。东亚陆缘带是具有强烈岩浆活动和构造变形的扩张带,此构造带的主要地球物理特征是频繁的地震活动和明显的地热异常。东亚陆缘扩张带地震层析成像显示,太平洋板块低角度俯冲到欧亚板块之下并平卧于670km相变界面之上。这种图像可能是俯冲后撤导致陆缘扩张的结果。热模拟及地球动力学计算表明:俯冲后撤时间距今约76Ma,海沟带后撤为陆缘壳体的生长留下空间,并形成东亚陆缘壳体增生扩展的前沿带,陆缘扩张量约700km。  相似文献   
62.
2002年7月11—15日洛阳市高温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资料及数值预报产品,分析了2002年7月11~15日洛阳地区连续高温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演变特征,提出了洛阳高温天气、特别是连续性高温天气的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63.
陆面过程模式的改进及其检验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文中对陆面过程模式 (BATS)进行了改进 ,改进后的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地表物理量的年、季和日变化 ,它有两方面的特点 :采用热扩散方程模拟 7层土壤温度 ,模拟的温度可与实测值进行比较 ;在BATS的地表径流方案中 ,考虑了空间不均匀性的一般地表径流 (GVIC)过程 ,研究结果表明 :⑴模式能很好地模拟各层土壤温度的年、季和日变化。冬季土壤温度下层高于上层 ,而在夏季上层高于下层 ,这种上下层温度的转换时间大约在 4和 10月份 ,这与实测土壤温度的年变化非常一致。较为准确地模拟了各层土壤温度日变化的时滞效应。⑵用南京和武汉站的资料 ,将BATS地表径流方案模拟的地表水分分量与GVIC方案进行比较 ,BATS地表径流方案模拟的地表水分分量 ,与总水量的平衡相差较大 ,而GVIC模拟的效果相对较好 ,地表总水量基本上与降水总量达到了平衡  相似文献   
64.
65.
张耀存  钱永甫 《气象科学》1997,17(2):125-130
本文首先改进了陆地下垫面特征非均一性的次网格尺度参数化方法,然后利用三维地气耦合的区域气候模式,设计一系列值试验,研究了下垫面特征改变对区域气候环境变化的影响,主要分析了陆地表面特征变化对我国苏南附近地区夏季温度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地下垫面特征非均一作用的次网格尺度参数化方法对于改进数值模拟结果的质量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66.
67.
多宝山超大型铜矿床的成矿构造环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尹冰川  冉清昌 《矿物学报》1997,17(2):220-224
多宝山超大型铜矿床是我国典型的斑岩型矿床,主要产出于多宝山组岛弧建造和花岗闪长岩、花岗闪长斑岩中,成矿年龄为292~283Ma。根据地球物理异常及大量的基性和超基性岩体,以及通过对比两侧的岩石圈结构、古生物、结晶基底、成矿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认为黑河一嫩江是一条重要的构造边界带,它是兴安和松嫩地块在早石炭世拼合、碰撞、造山隆起形成的。多宝山超大型铜矿床就是形成于两板块碰撞后隆起抬升构造环境的斑岩型铜矿床。  相似文献   
68.
在详细研究米仓山地区吴家垭西部陆相地层基本层序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本区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前陆盆地层序地层格架,确定了盆-山体系在此期间发生了两次重要事件,并认为北部前陆山地的构造变动是影响盆地层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9.
东秦岭北缘煤的变质作用与板块构造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何建坤 《地质论评》1996,42(1):7-13
以河南省东秦岭造山带北缘山西组二1煤层的煤岩、煤质、煤有机地球化学和“晶核”结构的综合研究为前提,结合板块构造和地球物理场的研究分析,认为该区二1煤的变质热源主要与长期复杂的板块俯冲、A型碰撞所引起的地壳结构调整而使前陆盆地区岩石圈结构变化,大地热流急增的结果有关。二1煤的变质主要经历了早期(印支期前)的区域深成变质(达肥-气煤)和后期(印支-燕山期)的典型异常热变质作用(达无烟煤-高阶无烟煤)。  相似文献   
70.
本文在回顾有关全球元古宙超大陆的假说基础上,介绍了超大陆的组合与裂解以及各种不同的新元古代超大陆的构成,综述指出我国主要陆决在新元古代超大陆决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