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57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31篇
地质学   128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5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63年   1篇
  1960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正东坡肉形石规格:5.73×6.6×5.3cm重量:0.52kg专家估价:无价东坡肉形石出自内蒙阿拉善左旗,在清朝康熙年间供入内府,为中国四大奇石之一,现收藏在台北故宫。此奇石是一块天然的石头,如鸡蛋大小,其矿物化学成分是二氧化硅。此东坡肉形石色泽纹理全是天然形成,看上去完全是一块栩栩如生的五花肉块,"肉"的肥瘦层次分明、肌理清晰、毛孔宛然,肌理也相当逼真,它与翠玉白菜、毛公鼎并称台北故宫的"镇馆三宝"。  相似文献   
222.
近日,北京延庆世界地质公园派考察团到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质公园就如何做好地质公园规划、地质遗迹保护与管理及开展科研科普活动等方面与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质公园管理局有关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实地考察了地质公园月亮湖景区。  相似文献   
223.
在系统总结前人对植物钙质根管定义及形成机制的基础上,采用形态学方法对阿拉善沙漠26组不同形态的植物钙质根管进行了分类,初步统一了我国植物钙质根管的定义及其分类;通过统计阿拉善沙漠不同类型植物钙质根管在全新世的数量分布,探讨了其分布特征可能蕴含的古环境意义。结果表明,植物钙质根管是陆生植物形成的次生碳酸盐结壳,包括钙质根套、绕根结核、根模具、根导管和根状结核五种类型。其中钙质根套和绕根结核的形成受到植物生长及其根围微生物活动的影响,而根模具、根导管和根状结核的形成则不受上述作用的影响。据此将阿拉善沙漠植物钙质根管分为钙质根套和绕根结核两种类型。这两类植物钙质根管在不同时期的相对数量百分比能够指示植物钙质根管形成时期有效湿度的高低,绕根结核数量百分比较高能够指示较高的有效湿度,而钙质根套数量百分比较高则指示了较低的有效湿度。因此,从植物钙质根管中能够提取丰富的古环境信号,并将其运用于沙漠地区的古环境研究中。  相似文献   
224.
近现代阿拉善荒漠气候变化与环境演变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肖生春  陈小红  丁爱军 《中国沙漠》2017,37(6):1102-1110
阿拉善荒漠深居内陆,属暖温带荒漠气候,是典型的大陆性干旱区。区内集中了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发源于青藏高原北部的两条内陆河尾闾深入其间。该区域是中国沙尘暴主要源区和西北重要路径之一,是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北方防沙带”的重点区域。系统认识区域气候变化、环境演变及其驱动机制,对区域沙化土地治理及其决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综述了器测和代用指标记录的近现代区域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大气环流影响机制、区域及典型景观等环境演变特征、环境演变驱动机制和驱动因子贡献率量化方法等几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今后研究和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225.
利用阿拉善高原近40a(1971—2010年)观测年及四季平均总云量,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及Hurst指数,并对总云量与降水量、平均气温、日照时数及相对湿度等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阿拉善高原近40a平均总云量在38.3%~45.8%之间;北部地区年平均总云量减少趋势显著,南部地区呈不明显的减少趋势。(2)年平均总云量与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与降水量、日照时数、平均气温相关不显著。春季、秋季和冬季总云量与降水、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日照时数显著负相关,与平均气温相关性不显著。夏季总云量和降水量相关不显著,与相对湿度呈显著的正相关,与日照时数和平均气温呈显著的负相关。(3)Hurst指数分析显示,阿拉善高原北部地区年平均总云量、南部地区春季总云量、东北地区夏季总云量未来将显著减少,其余地区年及四季总云量的减少趋势不显著。  相似文献   
226.
阿拉善地块的诸小布和糜棱岩化花岗岩为研究区最古老的侵入体,本文对该岩体进行了岩石学、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 显示,岩石样品的SiO2平均含量为73.47%,Al2O3含量较高(12.49%~13.19%),K2O/Na2O>1,属高钾钙碱性-过铝质岩石系列;其总稀土含量为126.17×10-6~496.45×10-6,轻、重稀土元素分异较为明显(LaN/YbN为4.10~7.42);岩体富集Rb、Th、U、K、Nd,而亏损Ba、Nb、Ta、Sr、P、Ti;所有样品都表现出强烈的负Eu异常(Eu/Eu*为0.28~0.46).主微量元素特征显示岩体岩石为S型花岗岩特征,为变质杂砂岩部分熔融的产物.LA-ICP-MS锆石U-Pb测年显示岩体形成于872~867 Ma.研究认为,岩体应形成于后碰撞-挤压构造环境,推测与罗迪尼亚超大陆聚合有关.  相似文献   
227.
阿拉善地块西部的北大山地区识别出两期韧性变形构造,早期的韧性变形以从南(南东)向北(北西)逆冲为特征,晚期的韧性变形以近东西向左行剪切为特征。利用LA-ICP-MS锆石U-Pb测年方法,在记录早期韧性变形的片麻岩中获得锆石的变质年龄为422±1 Ma,代表晚志留世变质事件;在记录晚期韧性变形的2件二长花岗岩中获得锆石结晶年龄分别为326.2±1.2 Ma和323.8±2.6 Ma,代表早石炭世岩浆活动。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发现阿拉善地块西部北大山地区的两期韧性变形特征、变形时代与阿拉善地块东部巴彦乌拉山-狼山地区相似,同时阿拉善地块东、西部晚奥陶世-石炭纪多期岩浆活动的岩石类型、期次、地化及Nd同位素等特征也非常相似。以上特征表明,阿拉善地块东、西部经历了相同的构造演化历史,形成一条发育在早前寒武纪变质基底之上、呈近东西向弧形展布的晚奥陶世-石炭纪构造-岩浆岩带(西起桃花拉山,经北大山、诺尔公-巴彦乌拉山,东到狼山),其成因与古亚洲洋的俯冲造山事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28.
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地质剖面测制及研究发现,阿拉善左旗乌力吉地区分布有基性岩,其侵入上石炭统阿木山组中,后又被晚期酸性岩浆侵入,与其接触关系为侵入接触。研究表明,该基性岩主要由角闪辉长岩和辉长闪长岩组成,其中角闪辉长岩为主体岩性。采用LA-ICP-MS技术对其中典型的具基性岩浆特征的锆石进行了U-Th-Pb同位素测定,获得的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248.0±0.9Ma,为早三叠世。结合区域构造和岩性关系,该地区辉长岩的形成年龄明显晚于区域内古亚洲洋板块向华北板块俯冲作用结束的时间,因此其并非是古亚洲洋板块向华北板块于晚古生代俯冲引起的构造岩浆旋回早期阶段的产物,而更可能与大规模的陆内裂解有关,并产生于地幔物质上涌造成的区域性大陆拉张环境中。  相似文献   
229.
通过阿拉善北部杭乌拉地区圆包山组碎屑锆石峰值年龄(420±3 Ma和419.6±3.6 Ma)以及圆包山组底部层位发育的笔石、头足类化石,认为圆包山组形成时代并非早志留世,而是泥盆纪.圆包山组中发育的大量沉积构造及其岩性特征,表明了圆包山组为典型的半深海-深海浊积岩沉积,但鲍马序列发育不完整,主要有AE、ABE、ADE和ABDE等序列组合,并划分了内扇、中扇和外扇三个沉积亚相.研究区位于阿拉善地区北部,属于西伯利亚板块南缘部分,是研究古亚洲洋闭合时间的关键部位.早古生代硅质岩岩石特征表明,研究区在早古生代处于一个被动大陆边缘的稳定大地构造背景.自晚古生代开始,研究区的大地构造活动性开始增强,逐渐由被动大陆边缘转变为活动大陆边缘,并形成了巨厚的浊积岩.根据浊积岩中槽模、沟模等沉积构造确定了物源区为研究区北部的西伯利亚板块,并根据浊积岩岩性、沉积特征以及砂岩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认为研究区晚古生代早期的浊积岩形成于西伯利亚板块南缘的活动大陆边缘,并同时受岛弧作用的影响,导致浊积岩具有岛弧物源区属性.结合圆包山组中碎屑锆石特征及其年龄可以进一步确定圆包山组物源区位于研究区北部Gobi-Altai构造带.  相似文献   
230.
从贺兰山区的三叠-侏罗系论国内前陆盆地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在我国前陆盆地研究中,谨防泛前陆盆地化,进一步准确理解其概念和涵义,了解国外典型前陆盆地的特征是必要的。同时,应加强对我国中西部“中国型盆地”的研究。贺兰山山脉主体部分主要由三叠-侏罗纪沉积地层组成。西到阿拉善地块,东至鄂尔多斯盆地,三叠-侏罗纪地层单元为纸坊组、延长群、延安组、直罗组和安定组。贺兰山隆升的时间应在中生代末期——新生代;地层序列表现出的特征是水由浅变深;岩屑成分和古流向玫瑰花图显示其物源来自北部贺兰山群;表现盆地形状和深度的地层等厚线也不是终止于山脉东侧,而是一直延续到了阿拉善地块上;主要逆冲断裂的逆冲方向在东侧是向西,在西侧是向东。以上特征均表明它与前陆盆地的特征和标志不符,鄂尔多斯盆地西缘,至少是西缘中北部不是前陆盆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