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篇
  免费   85篇
  国内免费   167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89篇
地质学   339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晚白垩世以来沿阿尔金断裂带的阶段性走滑隆升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年代学和沉积学特征表明,与印度板块约55MaBP以来沿喜马拉雅东、西构造结缝合带碰撞后青藏高原的阶段性隆升相对应,沿阿尔金断裂带阿尔金山地区亦发生阶段性走滑隆升,时间段大致为55~30MaBP、约20MaBP、约10MaBP和1~0.8MaBP.始新世-渐新世期间,阿尔金断裂大型左行走滑活动的发生,对中国西北大陆构造格架产生巨大的影响,不仅改造了古老的盆地和褶皱带,而且控制了新生代的走滑拉分盆地和两侧盆地的沉积速率,并对青藏高原的阶段性隆升和地壳物质东向蠕散起到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2.
阿尔金活断层的古地震与分段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丁国瑜 《第四纪研究》1995,15(2):97-106
活断层的破裂过程往往是通过多个独立破裂段落的组合而进行的。活断层的分段就是对断层上各个稳定的独立破裂单元的识别。这是深入认识断层的活动习性特征和进行潜在地震危险性评估的重要途径。古地震资料是识别破裂单元最直接的依据。本文在根据障碍构造对阿尔金活断层进行几何结构分段的基础上,结合古地震资料的分析进行了破裂分段的识别,划分了11个破裂段。在约20000年来各个段落活动时段、强度、古地震复发间隔都有所不同。总趋势是由西向东逐渐减弱。在约4500-2000aB.P.存在一个各个段落都比较活跃的阶段。这与沿青藏高原边缘的一些活动带上揭露出的情况很相似,看来这是与整个高原的构造活动在这个时段曾有所加强有关。  相似文献   
93.
阿尔金断裂中段(阿克塞—芒崖段)的早期断层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于阿尔金断裂带中段阿克塞-芒崖地区开展的宏观构造分析、显微构造解析,并结合温压测定与测年分析,证明阿尔金断裂带的早期变形演化是一种韧性走滑剪切变形作用过程,沿断裂带形成了糜棱岩与糜棱状岩石。由变形构造、岩石组构和应变型式判别出与走滑断层作用相伴的中部地壳层次花状构造的存在。构成中部层次花状构造的岩石中同构造变形成因多硅白云母的出现说明韧性变形期间特殊的高围压条件(达0.43GPa),而白色云母(白云母和绢云母)与绿泥石组合指示了较低的温压条件(t:270-350℃;p:0.05-0.43GPa)。断裂带中的异常p/t变化主要归咎于高剪切应力引起的剪切加热与超压效应。依据同变形期矿物(白色云母)^40Ar-^39Ar记年初步证实早期韧性剪切变形发生于早白垩世(91-89Ma)。  相似文献   
94.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北缘两个花岗质岩体的钾长石进行的氩多重扩散域理论 (MDD)模拟及年龄测定 ,得到了这些岩体的冷却历史。结果表明 ,30Ma左右这里曾发生过一次快速冷却事件 (7.5~ 9.4°C Ma) ,表示该地区此时曾发生去顶剥蚀作用 ,是该地区的抬升作用的结果。这可能和阿尔金断裂的走滑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95.
96.
大通沟南山岩体出露于柴达木北缘与阿尔金构造带结合部位,侵入于新元古界青白口系索尔库里群之中。岩石化学特征表明,大通沟南山岩体中的二长花岗岩属高钾钙碱性过铝质花岗岩类,稀土表现出较强分异的元素配分模式,具有弱–中等的Eu负异常,反映可能存在弱的斜长石分离结晶作用或部分熔融过程中有斜长石的残留;微量元素结果显示其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K等和LREE,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Nb、P、Ti、Y、Yb。石英闪长岩属钙碱性准铝质花岗岩类,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显示明显的右倾型,表现出较强分异的元素配分模式;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K等和LREE,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Nb、P、Ti、Y、Yb,具有明显的Sr、P和Ti负异常。岩体中二长花岗岩的锆石U-Pb同位素年龄为412.4±3.3 Ma,时代属晚志留世;石英闪长岩的锆石U-Pb同位素年龄为272±3.2 Ma,时代属晚二叠世。两岩体可能形成于大洋闭合–陆陆碰撞和碰撞造山晚期到造山后的伸展环境。这一新的成果资料对研究柴北缘与阿尔金结合部位古生代构造演化、造山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7.
徐楠  吴才来  赵苗苗  刘畅 《地质论评》2023,69(3):2023030025-2023030025
阿尔金造山带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俯冲—碰撞杂岩带。本文对茫崖地区出露的闪长岩开展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U- Pb年代学和Lu—Hf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探讨其岩石成因和成岩时的构造环境。研究表明,茫崖闪长岩亏损Nb、Ta、Ti、P、Th、U、HREEs、Ba、Sr等元素,富集R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及LREEs,显示与俯冲相关岛弧岩浆岩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样品的锆石U- Pb年龄为494~461Ma,εHf (t)为0. 01~3. 90,tDM2为1496~1447Ma,少量εHf (t)为负值(-2. 22~-0. 03),tDM2为1453~1254Ma,指示其物质来源以中元古代(1453~1254 Ma)新生地壳物质为主,混合少量中元古代(1496~1447Ma)古老地壳物质。综上,该期岩浆活动是幔源岩浆的底侵作用导致下地壳熔融的产物,指示南阿尔金造山带在<494Ma进入深俯冲陆壳断离—折返阶段,同时伴随着大规模幔源岩浆的底侵作用,茫崖闪长岩是深俯冲陆壳断离后折返作用的岩浆活动响应。  相似文献   
98.
郭晶  李云帅  于胜尧  张建新 《地质学报》2021,95(12):3691-3704
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中的榴辉岩对于揭示造山带的热演化历史及造山过程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通过对南阿尔金巴什瓦克地区榴辉岩的详细岩相学研究,认为该榴辉岩经历了榴辉岩相的峰期变质阶段(M1,946~1026℃和2.9~3.2 GPa)、峰后退变质阶段(M2,硬玉+石英=钠长石反应线附近)以及晚期麻粒岩相-角闪岩相的变质阶段(M3,~0.8 GPa,789~841℃).此外,锆石U-Pb年代学结果表明该榴辉岩的变质时代为492.8±2.8 Ma (MSWD=0.77),结合锆石中的石榴子石、绿辉石、金红石和石英包裹体及前人所获得的年代学数据,认为该变质时代记录了早古生代榴辉岩相的变质事件,进而恢复了南阿尔金榴辉岩所记录的顺时针P-T-t轨迹.本研究为南阿尔金巴什瓦克地区超高压变质作用提供了有效的矿物学与岩石学证据,同时为探讨南阿尔金动力学演化过程提供了重要的约束条件.  相似文献   
99.
阿尔金断裂是由阿尔金主干断层及其它次级断裂组成的巨型走滑断裂系,其分布规律符合左行走滑挤压模式。石包城盆地位于阿尔金断裂带内,为祁连山所围限,面积大约为3 000 km~2。通过对盆地上新统地层、砾岩砾石成份、古流向等沉积特征的综合研究分析表明:盆地南部边缘位于土大坂以南,主要由砾岩和含砾砂岩组成,其中灰岩占砾石成份80%以上;盆地东部边缘在石包城乡地区,砾岩砾石成份以花岗岩、片岩和片麻岩等变质岩居多,夹杂少量硅质岩;盆地的沉降中心位于双泉井子附近,靠近阿尔金断裂一侧;石包城盆地古水流方向为北西和北北西方向,说明该地区地势自南东至北西方向逐渐降低,盆地南东方向应为隆起区;石包城盆地双泉井子以西物源区应为盆地南缘的大雪山等一系列山体,而东北部物源应来自石包城乡附近的山体。石包城盆地是阿尔金断裂带中主干断层与分枝断层联合作用形成的走滑分枝盆地,从上新世以来,盆地至今扩张量约为30~40 km。按相同的位移速率,本文估算了阿尔金主干断层石包城段自渐新世以来的走滑量,大约为218 km。  相似文献   
100.
刘志宏  王芃  沙茜  万传彪  高军义 《地质学报》2010,84(9):1275-1283
研究区位于柴达木盆地阿尔金斜坡带的中段,跨越柴达木盆地、阿尔金断裂和索尔库里盆地三个构造单元,阿尔金斜坡带总体上表现为大致向南倾斜的斜坡,是一个在三位空间上变化的曲面,其包络面的走向与阿尔金断裂的走向基本一致。阿尔金斜坡带由与阿尔金断裂伴生的轴向近东西、靠近断裂逐渐向其收敛的背斜构成,在阿尔金山前表现为一系列斜列鼻状构造,在空间上呈宽缓的、隆拗相间的有规律性变化,在大部分地段表现为由堆垛式双重构造自北向南的逆冲作用形成的大型背斜的前翼。根据背斜前翼生长地层确定阿尔金断裂自下干柴沟组上段沉积时期(38Ma)开始形成,至今一直处于持续的活动状态。在下干柴沟组上段至上油砂山组沉积时期(38~8.1Ma),断裂的活动强度较小,自狮子沟组沉积开始(8.1Ma),断裂的活动强度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