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篇
  免费   89篇
  国内免费   162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84篇
地质学   326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81.
阿尔金断裂带由多条断裂组成,主要有阿尔金断裂、且末断裂、三危山断裂。其中阿尔金断裂为主断裂,它呈左旋走滑兼具逆冲性质,中生代—古近纪为左旋走滑,新近纪由东南向西北逆冲推覆。且末断裂和三危山断裂均具左旋走滑性质。且末断裂受统一的阿尔金断裂带左旋应力场控制,但又叠加了塔里木台盆区向南挤压的应力场,从而具有双重属性。塔里木盆地的断裂总体上组成古生界塔北花彩弧断裂束和塔南花彩弧断裂束,展布成全盆地的菱形断裂系统,且末断裂构成其东南边界。在该菱形断裂系统的北弧顶和菱形内的中央轴部为背冲式的构造断裂带,显示挤压特征;在花彩弧两翼转弯处展布正花状构造样式,显示走滑特征。阿尔金断裂带及其两侧,主要在柴达木、塔里木两大盆地发现了大油气田,两者都是由断层控制油气的垂向运移与分布。柴达木盆地具有双重断—坳的特点,但油气田只分布在中—新生界构造层内;塔里木盆地,南北翘板式的构造运动是其形成复式油气区的最重要的地质构造条件。  相似文献   
182.
阿尔金构造带形成机制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阿尔金构造带的形成基本可分为两个阶段:早期,其在西北部塔里木地块和东南部柴达木—祁连地块的天平式摆动控制下,承受着挤压和拉张交替的波动力学作用,产生了一系列逆断层与正断层或反转断层;晚期,在青藏地块整体隆升而派生向北推挤的作用下,上述二地块各以不同速度向北滑移,因而在其间形成了剪切作用力,并使阿尔金构造带形成左行走滑断裂性质的断裂带,因此,阿尔金构造断裂带是一条被动构造带。  相似文献   
183.
阿尔金群为阿尔金构造带的古老变质基底,由于缺乏精确的同位素测年数据,对其形成时代尚存争议。运用LA-ICP-MS 锆石U-Pb 定年分析方法,对阿尔金山南缘清水泉地区阿尔金群中的斜长角闪岩进行了年代学测定,并初步探讨其地质意义。锆石CL图像具有多晶面面状结构,无岩浆锆石具有的震荡环带和核边结构,Th/U比值大多都较低(<0.1),显示变质锆石的特点。18个锆石颗粒的19个测点给出的207Pb/206Pb年龄介于(1786±16)~(1877±12)Ma之间,加权平均值为(1827±13)Ma(MSWD=4.4,1σ)。区域地质与同位素年代学新资料表明,阿尔金山南缘清水泉地区在古元古代晚期存在一期构造-热事件,本期事件与吕梁运动的时限相吻合,在全球尺度上可能是古元古代哥伦比亚超大陆汇聚-裂解事件在该地区的响应,也证明阿尔金山存在新太古代—古元古代的变质基底,并且为探讨阿尔金构造带前寒武纪构造-热事件和演化历史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184.
杨彦明  黄世源  戴勇  王磊 《地震》2021,41(2):29-46
本文基于新疆、 西藏区域数字地震台网波形数据, 利用gCAP反演方法和空间格点搜索算法获得2020年6月26日于田MS6.4地震矩心的空间位置为35.649°N, 82.339°E, 深度为5 km。 最佳震源机制解节面Ⅰ走向166°, 倾角59°, 滑动角-144°; 节面Ⅱ走向26°, 倾角38°, 滑动角-55°, 矩震级为MW6.21。 根据不同震源机制解结果, 获得中心震源机制解和标准差, 表明震源机制解较为稳定和可靠。 使用H-C方法进行地震发震断层的快速判断, 显示节面Ⅱ为发震断层面。 综合震源区地质构造特征、 余震序列的空间分布和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 最终推断此次地震断层面为节面Ⅱ, 阿尔金断裂西段是发震断层, 震源机制解显示以正滑为主, 是一次张性破裂地震事件, 属于阿尔金断裂西段强烈活动的响应。  相似文献   
185.
阿尔金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北部边界,它不仅切割了高原北部的不同构造单元,控制了高原北部的几何学特征及基本的构造格架,而且还是调节青藏高原变形和高原物质向东挤出的重要断裂之一,对它的形成时代、活动历史以及断裂带的生长过程和演化的研究是认识青藏高原形成过程和动力学问题的关键之一.本文以阿尔金断裂带中段肃北县城南部出露的中侏罗纪陆相湖沼地层为研究对象,在野外中侏罗世剖面中,共发现26层软沉积物变形层.软沉积物变形的方式主要是不同类型的砂土液化,包括负载、球-枕状构造、卷曲变形、液化角砾、液化底劈和砂火山构造;软沉积变形大多发生在细砂岩和泥质粉砂岩层中,细砂岩层易液化、变形剧烈;粒度统计显示发生液化的沙粒粒径在0.05~0.5mm之间,主要为0.2~0.3mm,这些砂土液化的软沉积物变形特征与历史地震和模拟实验获取的易液化扰动区间高度一致,因此,中侏罗世地层中发育的软沉积物变形是由于地震震动而形成.根据震级与液化最大震中距的关系,推测发生的最小震级在Ms6~6.5之间,根据软沉积变形的类别与震级之间的关系推断最大可能发生的震级为7.5级.根据软沉积变形层出现的频率和组合关系,我们认为肃北剖面反应的是一个地震幕,发生的地震事件至少在4次以上,表明在中侏罗世(古)阿尔金断裂带发生了强烈的走滑运动,并且至少断裂带已延展到肃北一带,结合索尔库里地区晚三叠纪左旋走滑活动形成的糜棱岩以及玉门地区白垩纪的火山活动和软沉积物变形的事实,指示着阿尔金断裂带至少经历了晚三叠纪、中侏罗纪、晚白垩纪及新近纪的强烈走滑活动,并且其断裂带由索尔库里地区向东西两端逐渐扩展生长,由早期百千米到上千千米、一千多千米至约两千千米长的现今规模.  相似文献   
186.
贾丹  肖安成  唐永  吴磊  沈亚  徐波  吴占奎 《岩石学报》2013,29(8):2851-2858
阿尔金断裂是青藏高原最显著也是最重要的地质构造单元之一,其新生代起始活动时间的认定一直都是大家关注的热点,对研究高原的形成和应力传递均有着重要的意义.前人的研究成果证实阿尔金断裂新生代的开始活动时间大约在35.5Ma,在柴达木盆地其对应的沉积层位为下干柴沟组上段.本文以盆地内部近阿尔金断裂带的红柳泉-七个泉地区为例,开展了钻井约束下的三维地震资料属性提取及分析工作,并进行同期岩相古地理研究.结果表明在下干柴沟组上段从XG2时期起,研究区岩相古地理从深湖相开始分异,逐渐发育为控制岩性差异的同沉积水下隆起,这些隆起带渐次演化为与左旋剪切相关的雁列褶皱带,对应于与阿尔金早期隆升相关的构造演化过程.表明阿尔金断裂新生代活动的沉积响应最早在约40Ma开始,该方法对于和构造隆升相关的沉积记录识别比直接的地质学方法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87.
阿尔金断裂对酒泉盆地的控制作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尔金断裂带东延区与北祁连冲断带一起控制了酒泉盆地的形成和演化.作者利用区域地球物理资料的解释和分析,研究了阿尔金断裂走滑过程对酒泉盆地的控制作用和影响范围,认为阿尔金断裂走滑运动始于中生代白垩纪,初次隆升始于白垩纪,不晚于古新世;其东延应止于花海凹陷.阿尔金断裂带对酒泉盆地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限制了盆地现今的西部边界,同时控制了盆地北段的构造形态.  相似文献   
188.
新疆西昆仑-阿尔金成矿带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土资源大调查在西昆仑-阿尔金成矿带部署完成1∶20万区域化探76701km2、1∶50万区域化探73837km2,实现了该成矿带区域化探工作的全面覆盖,为矿产资源评价和基础地质研究提供了系统地球化学资料。异常查证直接发现了维宝铅锌矿、黄羊岭锑矿等一批找矿信息,评价工作证实维宝铅锌矿已具中型规模,有大型远景;圈定的新疆东昆仑锑、西昆仑岔路口铅等规模巨大的元素富集区具有重要找矿意义。后续工作先后在黄羊岭地区发现锑矿床(点)14处,这是新疆第一个锑矿化集中区;在岔路口一带发现了多宝山、甜水海、宝塔山等铅锌矿、卡子勒铜银矿和一批矿产信息,使之成为新疆重要矿产勘查区。地球化学勘查效果显著,有力推动了西昆仑-阿尔金地区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工作。  相似文献   
189.
190.
本文利用横波分裂方法对北京大学于田流动台阵记录的SKS震相进行分析,获到了阿尔金断裂西部及邻区的上地幔各向异性参数.分析结果显示,快波偏振方向在整个研究区基本呈近E-W向,与研究区内阿尔金断裂的走向几乎一致,分裂延迟时间在0.93~1.20s之间.综合研究区附近前人横波分裂研究结果,我们认为,在印度和欧亚大陆板块碰撞作用下,青藏高原北部上地幔软流圈物质向北流动,遇到塔里木盆地"克拉通"较厚岩石圈阻挡并发生了旋转,向东西两侧流动,导致在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边界地带软流圈上地幔橄榄岩中晶格沿近E-W向优势排列.这一模式显示阿尔金断裂可能是一个岩石圈尺度的大型走滑断裂:它既控制近地表的上地壳构造运动,同时也影响了上地幔软流圈物质的流动.另外,在向塔里木盆地内部延伸的台站也观测到显著的各向异性和近EW向的快波偏振方向.这些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克拉通"岩石圈的中、下部分在南部边界被青藏高原北部上地幔软流圈流动"热侵蚀"而损失一部分,导致青藏高原软流圈向东西两侧的流动已经延伸到塔里木盆地内部.本文的研究结果揭示克拉通岩石圈"活化"不仅可以在垂直方向发生(如,岩石圈拆沉或软流圈上涌导致的热侵蚀),也可以在水平方向上发生,即软流圈的水平流动对克拉通岩石圈边界的热侵蚀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