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32篇
  免费   596篇
  国内免费   1139篇
测绘学   274篇
大气科学   57篇
地球物理   428篇
地质学   3134篇
海洋学   248篇
天文学   33篇
综合类   304篇
自然地理   189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86篇
  2022年   109篇
  2021年   134篇
  2020年   110篇
  2019年   136篇
  2018年   121篇
  2017年   119篇
  2016年   136篇
  2015年   156篇
  2014年   196篇
  2013年   182篇
  2012年   194篇
  2011年   175篇
  2010年   157篇
  2009年   167篇
  2008年   135篇
  2007年   146篇
  2006年   138篇
  2005年   116篇
  2004年   123篇
  2003年   127篇
  2002年   119篇
  2001年   115篇
  2000年   98篇
  1999年   118篇
  1998年   123篇
  1997年   141篇
  1996年   119篇
  1995年   121篇
  1994年   137篇
  1993年   117篇
  1992年   115篇
  1991年   99篇
  1990年   121篇
  1989年   76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7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1篇
  1944年   1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姜灵  张晋瑞  唐爽  魏春景  初航 《岩石学报》2021,37(12):3759-3780
宝音图群分布于内蒙古中西部狼山、图古日格和达茂旗一带,主要由云母片岩、石英片岩、石英岩、角闪岩和大理岩组成。在狼山格尔敖包沟和图古日格西南地区发育十分典型的石榴角闪岩,均以似层状或透镜状产自云母片岩中,但两地具有不同的矿物组合,前者主要以石榴石+角闪石+斜长石+含钛矿物(金红石和钛铁矿)为特征,后者主要以石榴石+角闪石+绿帘石+含钛矿物(金红石和钛铁矿)为特征。地球化学研究显示两个地区的石榴角闪岩原岩具有相似的化学组成,均为亚碱性玄武岩的拉斑系列。宝音图群的石榴角闪岩具有右倾的稀土配分模式,REE总量为83.31×10-6~125.9×10-6,(La/Yb)N比值为2.17~6.48,δEu=0.87~0.98。Ta、Nb、Ti没有明显的负异常,其配分型式类似E-MORB特点。微量元素构造判别图解表明这些石榴角闪岩的原岩产于板内拉张环境中。本文通过模拟格尔敖包沟样品LS01和图古日格西南地区样品LS35的P-T视剖面图研究其变质作用及矿物演化过程,结果显示这两个样品均经历了早期进变质,峰期以及峰后近等温减压的顺时针型P-T轨迹。样品LS01的峰期温压条件为~11kbar/~735℃,模拟得到的峰期矿物组合可能为石榴石+角闪石+斜长石+黑云母+透辉石+金红石+熔体,P-M(H2O)视剖面图显示,由于峰后演化过程中存在饱和流体渗透,导致峰期透辉石无法保留。样品LS35的峰期温度压力条件为~8kbar/675℃,其峰期组合为石榴石+角闪石+绿帘石+金红石。两个地区的石榴角闪岩的温度压力条件明显不同,推测宝音图群中呈透镜体或似层状产出的变质基性岩,存在着递增型的变质作用。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的研究结果显示石榴角闪岩样品LS01的变质锆石年龄为394±8Ma。由此推测这些石榴角闪岩的原岩可能形成于华北北缘在新元古代发育的裂陷盆地,在泥盆纪中期,宝音图群作为华北克拉通的一部分,被卷入到与古亚洲洋闭合有关的造山过程,发育中压型递增变质作用。  相似文献   
42.
多硅白云母b0值对澜沧群中压和高压变质的反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多硅白云母b0值作为相对地质压力计的理论和方法,已受到各国地质学家的普遍重视。本文以澜沧群多硅白云母作为研究对象,提出运用多硅白云母b0值区分不同压力变质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澜沧群经历了中压和高压变质作用,两期变质的多硅白云母b0值分别为9.027Å和9.047Å。  相似文献   
43.
在青海省南部治多-杂多一带1:25万区域地质填图中,于杂多群中首次发现筵类化石2属13种(含未定种、比较种).生物群以个体较小的Eostaffella属为主,地质时代为早石炭世大塘期-德坞期,与华南、藏东、塔里木盆地、西秦岭、俄罗斯等地同期生物群可很好地对比,属于低纬度暖水型特提斯生物群.  相似文献   
44.
库鲁克塔格地区二叠纪脉岩群非常发育,主要岩石类型是辉绿岩,并有少量的斜闪煌斑岩、斜长玢岩和花岗斑岩。花岗斑岩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具有A型花岗岩的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斜长玢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与花岗斑岩相似,二者都亏损U、Nb、Ta。斜闪煌斑岩的岩石化学组成属过碱性系列,显著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辉绿岩的岩石化学组成以钙碱性系列为主,稀土元素总量变化较大,Cs、Rb、Ba、Th元素丰度变化大,普遍亏损U、Nb、Ta。研究证明,辉绿岩脉的这些地球化学特征都与同化混染作用有关,大离子亲石元素丰度的变化还与热液蚀变有关。辉绿岩具有富集型Nd、Sr同位素组成,且变化范围大,是岩浆源区同化混染作用的结果。它们的铅同位素组成属低U(Th)/Pb值的正常铅,主要受混染物控制,并不代表源区特征。库鲁克塔格地区岩石圈地幔Nd、Sr、Pb同位素比塔里木板块西缘岩石圈地幔的富集程度更高,且变化范围大,反映了这两个地区岩石圈地幔的演化历史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5.
藏北的若拉岗日岩群,因处于拉竹龙-金沙江缝合带南缘,其成生背景及构造属性历来倍受关注。白头山、岗盖日、狮头山等地的若拉岗日岩群主要为一套变质中基性火山岩系,不同地段夹杂大理岩、变质砂板岩、硅质岩、超基性岩等小岩片或块体,分别具有洋岛型、洋脊型及岛弧型火山岩的基本特征,并构成白头山西以岛弧火山岩为主的弧火山岩片,岗盖日以洋脊型变玄武岩为主夹杂硅质岩、超基性岩小岩片而共同组成的蛇绿混杂岩片及白头山、狮头山以洋岛型火山岩为主夹杂碳酸盐岩块体的大洋海山岩片,从而指出该区若拉岗日岩群为一套不同构造属性的火山岩与大理岩、硅质岩、超基性岩等相伴的构造混杂岩,其中既有某大洋的产物,又有某洋岛及陆缘岛弧的产物。  相似文献   
46.
错卧莫-惩香错火山-沉积盆地位于西藏冈底斯陆块中部南缘。盆地内火山-沉积地层称古新世-渐新世林子宗群,岩石地球化学数据分析表明:这套火山岩系属钙碱性系列,轻稀土富集,不同程度表现出负Eu、负Ce、负Nb异常。微量元素K、Rb、Th、Ce富集,Sr、Ba,尤其是Nb、P、Ti亏损。初步认为这套火山-沉积岩系形成于俯冲造弧的构造背景中,是来自于俯冲带的地幔源区基性分异岩浆与陆壳重熔的酸性岩浆在不同的时间段内,按不同的比例混合形成的。同时,俯冲板块上深海沉积物与基性岩浆混合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在综合分析基础上,笔者认为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启动时间在45Ma以后。  相似文献   
47.
韧性剪切变形对岩石地球化学行为的制约一直是地质学家们探讨的课题。本文以构成北阿尔金红柳沟——拉配泉俯冲碰撞杂岩带与北阿尔金地块边界的巴什考供斜向逆冲型韧性剪切带为例,通过对韧性剪切带内花岗岩变形前后不同变形强度构造岩的地球化学组成进行对比,确定等比线斜率,探讨韧性变形对岩石体积和成分变异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在糜棱岩化过程中,糜棱岩化花岗岩体积亏损21%,花岗质糜棱岩体积亏损31%。质量平衡计算结果和等比线图表明,韧;陛剪切作用导致SiO2,流失量最大,A12O3、K2O及Ba、Rb、Sr等都有不同程度的丢失,显示出较强的活动性,MnO、P2O5、Sc位于等比线上或附近,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岩石中活动组分的变异是流体渗滤作用引起的,不活动组分的变异是体.积亏损造成的。  相似文献   
48.
新疆昆仑山中部库牙克地区,处于不同大地构造单元的结合部位,一些重要构造线均交会于此,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关键在于库牙克断裂。1:20万区域化探最新成果显示,库牙克地区绝大多数元素两分性特征突出、南北差异明显,北部整体富集MgO、K2O、Na2O、Al2O3、CaO、Cr、Ni、Co、V、Ti、Au、La、Be,而贫Hg、As、Sb、B、Li,南部正好相反。两者之间的分界线从东向西依次对应于阿尔金断裂西段、库牙克断裂、阿什库勒断裂和康西瓦断裂东端。因此,从地球化学角度对库牙克断裂的延伸进行了推断,提出库牙克断裂东连阿尔金、西经阿什库勒与康西瓦断裂相接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49.
在位于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中段的西藏班戈县白拉乡拉纳沟一带,首次发现上三叠统确哈拉群与下伏岩系呈角度不整合接触。该接触关系的发现,证实在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内有古特提斯蛇绿岩的存在,说明以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为代表的新特提斯域是在古特提斯域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50.
武当地块基性岩席群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侵位于武当地块内部的大量的板状为基性侵入体近年来一直被认为是800Ma左右发生的扬子古大陆裂解的重要依据。然而作者在武当地块北缘与西南部所做的1:5万地质填图以及相应的构造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表明,它们与武当地块顺层伸展滑脱构造主滑脱面之顺层韧性一韧性变形带有密切的空间关系,是被褶皱了的岩席群。最新获得的岩体单颗粒锆石U-Pb年龄为401-407Ma,结合已有的地球化学研究成果,并考虑到邻区同时代碱性岩浆的侵位,作者认为,这套基性岩群代表了泥盆纪时南秦岭地区曾发生过大规模的上地幔岩浆的底侵作用,并因此导致南秦岭上部地壳的伸展减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