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5篇
  免费   202篇
  国内免费   330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159篇
地质学   727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38篇
自然地理   3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51.
青藏高原南缘水汽输送和聚散过程决定着高原及其邻域的降水分布特征,在提出"青藏高原南缘水汽输送关键区"(简称南缘关键区)概念的基础上,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79-2010年南缘关键区夏季水汽输送过程与收支变化,并根据台站降水量观测资料探讨了南缘关键区各边界水汽收支与高原夏季降水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孟加拉湾偏南风水汽流进入南缘关键区后,在印度热低压与青藏高原大地形制约下,形成了3条进入高原的水汽输送通道。这使得南缘关键区整体为多年平均水汽辐散区,除南边界外,其余均为水汽输出边界。南缘关键区各边界水汽收支年内与年际变化明显,且东、西边界水汽输出强度变化特征相反。而各边界水汽收支与印度热低压和南海夏季风活动关系密切,输出边界的水汽支出异常则直接影响着青藏高原乃至周边季风区的降水异常分布以及极端旱涝事件的发生、发展。此外,NCEP/NCAR与JRA-25再分析资料之间的对比验证表明,这两种再分析资料在青藏高原南缘水汽输送过程的定性研究中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952.
利用2008年1月-2010年2月青藏高原东南缘大理站的长期观测资料,初步分析了该地区近地层基本气象要素、辐射通量和湍流通量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各参数均表现出显著的日循环结构和干、湿季变化特征.近地层的风速、气温和动量通量等均在早晨最小、午后最大;相对湿度、地表温度等均是湿季高于干季.近地层2 m高度处的盛行风向,白天以东东南风和东风为主,夜间以静风和偏西风为主,并且盛行风向转变与日出、日落时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地表辐射四分量最高值出现在正午,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除向上短波辐射通量干季大于湿季外,其他辐射分量都是湿季大于干季.地表反照率表现出非对称的“U”形分布,早晨最大、傍晚次之及中午最小.早晚地表反照率差异可能是由于露水、东西两面山体不同程度遮挡以及云的影响造成的.感热、潜热通量全年有相似的日变化过程,变化幅度随季节变化,但潜热通量明显大于感热通量,表明地气热量交换中,感热作用小,潜热输送占主导地位.感热通量一天之中约在20:00出现最小值,这主要是由于风速减弱和地气温差回升影响热量交换系数造成的.地面对大气的加热作用明显,主要是以潜热方式加热大气;地面全年均为大气热源,白天表现为强热源,夜间则表现为较弱的冷源.  相似文献   
953.
朱小辉  曹玉亭  刘良  王超  陈丹玲 《岩石学报》2014,30(12):3717-3728
岩相学研究表明阿尔金南缘淡水泉一带出露的花岗质片麻岩的峰期矿物组合为Grt+Kfs+Ky+Rt+Qz,为典型的高压麻粒岩相矿物组合。利用Thermocalc3.33程序计算的P-T视剖面图和矿物温压计,确定其峰期变质温压条件为T=875~925℃,P=14.5~15.9kbar,该岩石后期还经历了以矿物组合Grt+Kfs+Bt+Pl+Sill+Ilm+Qz为代表的麻粒岩相和以Sill+Bt+Pl+Mu+Qz±Ilm为代表的角闪岩相的退变质作用,具有一个早期快速等温降压,后期近等压降温的顺时针型的退变质P-T演化轨迹。锆石的U-Pb同位素定年结果显示其原岩的时代为866±5Ma,峰期变质时代为505±5Ma。其中该岩石原岩的形成时代与阿尔金及其周缘地区广泛发育的由Rodinia超大陆裂解事件导致的岩浆活动时代一致,而峰期变质时代则与南阿尔金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的峰期变质时代(486~509Ma)一致,说明花岗片麻岩原岩的形成与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有关,并在早古生代卷入了陆壳深俯冲事件,构成了南阿尔金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954.
准噶尔盆地南缘八道湾组四棵树剖面发育扇三角洲沉积,可划分为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并细分为3个中期旋回。基于露头精细解剖,将扇三角洲成因砂体分为叠加型、过渡型及孤立型砂体3种类型,分别对应于辫状水道、辫状水道向分流水道过渡及分流水道成因,其宽度、厚度及宽厚比由叠加型向孤立型逐渐减小。3类砂体的特征、形成与变化与基准面旋回变化及所处的位置有关。A/S比值由低到高依次发育叠加型、过渡型、孤立型砂体。水道砂体的规模与A/S比值呈负相关关系,即随A/S比值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基准面的上升,八道湾组水道砂体出现的频率减小,叠加厚度减薄,砂体之间的连通性变差,水道砂体的粒度变细,发育于陆地的古土壤减少,且宽厚比也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955.
以重力资料为基础,通过对该区重力数据的处理解译,依据重力场的变化特征及对研究区断裂构造、局部异常、剖面拟合等取得的成果和地质认识,对研究区的地层结构、构造发育特征进行了总结,以本项目取得的地质认识及前人的勘探成果为依据,对研究区的地质构造特征、构造演化进行探讨。通过对研究区的构造特征及其生成演化的探讨分析,希望能为该区的地质勘查、综合研究及能源勘查提供参考依据,也希望笔者的地质研究成果对该区的地质勘查工作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956.
研究伊犁盆地南缘洪海沟地区主力含铀层系--中侏罗统西山窑组上段的沉积特征,为该区下一步铀矿地质勘查提供理论依据。根据沉积结构、岩性组合、沉积韵律、沉积构造、测井曲线等特征,认为西山窑组上段在洪海沟地区主要发育曲流河沉积。根据连井剖面特征,以及砂体厚度、砂地比等沉积特征在平面上的变化,洪海沟地区西山窑组上段沉积相的平面分布规律明显,中间为沿北西-南东向展布的曲流河道,河道南部为河漫沼泽,北部为河漫滩。综合研究区岩性、构造、铀源等成矿条件,西山窑组上段赋存的铀矿体主要受河道砂体展布方向、河道砂体厚度、砂体粒度、砂体中的泥岩夹层、地层产状等因素控制。  相似文献   
957.
滇西北裂陷带的构造地貌特征与第四纪构造活动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LANDSAT ETM+和ASTGTM数据构建了滇西北裂陷带三维可视化图像,并对区内各活动断裂带的构造地貌特征进行了解译与分析,然后针对该区31个主要断陷盆地,提取了多种指示边界断裂活动性的构造地貌参数,最后归纳了该区主要活动断裂的特点,并将活动性区分为强、中、弱三级。结果表明,该区主要活动断裂带的活动性存在明显差异性和分区性。整体而言,丽江—大理断陷带与程海—宾川断裂带活动性最为显著,其次为剑川断裂带,通甸—巍山断裂带的活动性在4组中最弱。总体而言,滇西北裂陷带的断裂强活动区域主要分布在边界上,在纬度上以南、北端的断裂活动性为最强,中部弱;经度上为中间弱,东、西两边较强,并且该区断裂活动性的分区性及差异与历史和现今地震活动性整体上是一致的,反映了断裂活动性与地震活动之间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958.
柴达木盆地西北部的新生代变形受北东向的挤压冲断和北东东向左旋走滑剪切的共同控制,我们依据地表地质调 查、钻井以及三维地震资料,精细分析盆地西部英雄岭北端的咸水泉背斜的变形特征和机制。生长地层显示咸水泉背斜于 晚中新世开始活动,更新世快速生长。背斜主要受北北西向的右旋基底逆冲断裂控制,具有明显的南北分段特征。南段受 阿尔金断裂的影响很小,主要表现为北北西向的次级背斜及北西向的反冲断裂,缩短量较小;北段受阿尔金左旋走滑断裂 的影响较大,主要表现为北西西向的次级背斜和反冲断裂,缩短量较大。本研究支持柴达木盆地整体为一挤压型盆地,西 北侧阿尔金左旋走滑断裂对其变形的影响仅局限在有限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959.
喀腊大湾位于北阿尔金山的中东段,区内分布有大量早古生代中-酸性侵入岩体,这些岩体为探索北阿尔金早古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及其区域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对出露在喀腊大湾南段的二长花岗岩展开了详细的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分析。锆石SHRIMP U-Pb定年获得二长花岗岩的成岩年龄为484.2±4.9Ma(MSDW=0.46,n=14),属早奥陶世。在地球化学组成上,二长花岗岩具有富碱(全碱8.31%~8.66%)、高钾(K_2O=3.65%~4.76%)和贫MgO(0.6%~0.9%)、P_2O_5(0.06%~0.11%)、TiO_2(0.39%~0.58%)和FeOT(1.82%~2.34%)的特征,岩石铝饱和指数(A/CNK)为0.96~1.01,属准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Ⅰ型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具有弱的正Eu异常,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K、Rb、Ba、Th、U)和LREE,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如Ti、Ta、Nb)和HREE,显示出弧岩浆岩的地球化学特征。锆石Hf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二长花岗岩的ε_(Hf)(t)均为正值(+4.08~+8.26),且变化范围较小,对应的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875~1099Ma,反映成岩过程中有显著的幔源新生地壳物质加入。综合区域地质背景及前人研究成果,认为喀腊大湾南段二长花岗岩应形成于北阿尔金洋向南侧阿中地块俯冲消减的活动大陆边缘弧环境,其岩浆源区可能起源于新生地壳和古老基底地壳构成混合地壳的部分熔融,岩体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壳幔岩浆混合作用,这些特征与北祁连早古生代形成于俯冲消减背景下的中-酸性侵入岩体相似,进而为北阿尔金曾是北祁连的西延部分提供了新的佐证。  相似文献   
960.
倪康  武彬  叶现韬 《华东地质》2017,(3):168-174
阿尔金北缘喀腊大湾是阿尔金地区最著名也是最重要的Fe-Cu-Pb-Zn-Ag多金属矿集区。作为该矿集区的容矿地层,拉配泉组为一套火山—沉积岩组合,其时代一直没有获得较好的限定。本文通过对拉配泉组三段流纹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年龄测定,获得拉配泉组206 Pb/238 U加权平均年龄为488±2 Ma,应属于寒武系,而非奥陶系、震旦系或蓟县系。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拉配泉组形成于岛弧环境,对该矿集区成矿地质背景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