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538篇 |
免费 | 2486篇 |
国内免费 | 301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97篇 |
大气科学 | 83篇 |
地球物理 | 1151篇 |
地质学 | 12522篇 |
海洋学 | 1153篇 |
综合类 | 662篇 |
自然地理 | 37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68篇 |
2023年 | 453篇 |
2022年 | 542篇 |
2021年 | 608篇 |
2020年 | 519篇 |
2019年 | 577篇 |
2018年 | 442篇 |
2017年 | 476篇 |
2016年 | 550篇 |
2015年 | 505篇 |
2014年 | 712篇 |
2013年 | 575篇 |
2012年 | 615篇 |
2011年 | 683篇 |
2010年 | 628篇 |
2009年 | 594篇 |
2008年 | 601篇 |
2007年 | 543篇 |
2006年 | 549篇 |
2005年 | 514篇 |
2004年 | 469篇 |
2003年 | 441篇 |
2002年 | 461篇 |
2001年 | 423篇 |
2000年 | 434篇 |
1999年 | 412篇 |
1998年 | 344篇 |
1997年 | 394篇 |
1996年 | 338篇 |
1995年 | 276篇 |
1994年 | 271篇 |
1993年 | 183篇 |
1992年 | 201篇 |
1991年 | 164篇 |
1990年 | 138篇 |
1989年 | 90篇 |
1988年 | 36篇 |
1987年 | 17篇 |
1986年 | 17篇 |
1985年 | 5篇 |
1983年 | 4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6篇 |
1974年 | 7篇 |
1946年 | 3篇 |
1945年 | 4篇 |
1944年 | 4篇 |
1943年 | 4篇 |
1942年 | 5篇 |
1941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银额盆地早白垩世沉积的巴音戈壁组湖相页岩是一套重要的烃源岩。通过对巴隆乌拉剖面黑色页岩进行地球化学分析,研究其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特征,以及黑色页岩沉积的古环境及有机质富集模式。结果表明,Sr/Ba值为0.14~0.24,平均值为0.18,B/Ga值为3.89~6.51,平均值为5.03,相当B含量为230.88×10-6~375.99×10-6,平均值为294.95×10-6,古盐度为11.97‰~15.83‰,平均值为14.70‰;V/(V+Ni)值为0.67~0.84,平均值为0.74,Ceanom值为-0.113~0.018,平均值为-0.055;古气候指数(C)为0.80~1.34,平均值为1.06,化学蚀变指数(CIA)为75~81,平均值为79;古水深为4.16~88.04 m,平均值为33.40 m;P/Ti值为0.10~0.22,平均值为0.15,过剩钡(BaXS)为-46.5×10-6~144.5×10-6,平均值为38.85×10-6。综合各参数特征,研究区黑色页岩沉积于温暖、湿润、半咸水、缺氧的还原环境,沉积水体较深,具有低的古生产力条件。有机碳含量与沉积环境间相关性的研究表明,巴音戈壁组黑色页岩有机质富集是古盐度、氧化-还原条件、古气候、古生产力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结果可为银额盆地中生界沉积演化和油气资源评价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12.
赣杭构造带中生代红色碎屑沉积盆地的形成和演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是在继讨论赣杭构造带中生代火山盆地的形成和演化之后,再对赣杭构造带中生代红色碎屑沉积盆地(简称赣杭带红盆)的形成和演化作一探讨。涉及的内容主要有:赣杭构造带中生代红盆结构及演化时代;从晚侏罗世末到整个白垩纪各期主要构造运动及与红盆演化的关系;箕状盆地的几个主要特征;红盆演化的动力学背景;红盆所对应的深部构造以及深断裂活动和盆地演化的实际含义等 相似文献
213.
华北平原及其周缘地壳是我国境内西太平板块北西(NW)向挤压与青藏高原北东(NE)向扩张两大构造机制的交汇部位.首先基于研究区域的实测GPS速度场计算了研究区域无整体旋转速度场;然后采用基于球坐标的最小二乘配置模型整体解算了研究区域GPS应变场;最后利用震源机制解数据反演了区域地壳最大、最小主应力分布,据此研究区域地壳岩... 相似文献
215.
全吉地区新元古代滨岸冰川沉积特征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柴达木盆地北缘全吉地区枯柏木组发现新元古代冰海沉积物,该地层保留了冰筏卸载及滨岸波浪共同作用的痕迹。通过对全吉山、欧龙布鲁克山及大煤沟三个剖面冰海相冰成岩沉积特征的系统描述与分析,建立了滨岸冰川沉积模式。冰成岩顶部发现铁质砂岩层,证实本区新元古代发生过铁质富集事件。结合前人年代学证据及冰成岩与BIF铁矿的伴生关系判断该冰成岩为第一期全球性冰川事件——Sturtian冰期的产物,首次确定该区存在前震旦纪冰川事件。通过冰川事件的对比认为该区麻黄沟组及枯柏木组应划归为青白口系,确定该区存在青白口纪稳定沉积层。 相似文献
216.
217.
218.
系统采集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生界的烃源岩、原油及油砂样品,对其饱和烃和芳烃馏分进行气相色谱-质谱分析,通过 对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的研究,分析和探讨中生界原油的油源。结果表明:根据 8β(H)-补身烷和 C3017α(H)-重排藿烷含量,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生界原油可划分为I,II,III类。第I类原油 8β(H)-补身烷含量高, C3017α(H)-重排藿烷含量低,来自 深湖相沉积相带的长 7 油页岩 (A1 类),第II类原油 8β(H)-补身烷含量较高, C3017α(H)-重排藿烷含量中等,来自深湖—半深 湖沉积相带的长 7 暗色泥岩 (A2 类),第III类原油 8β(H)-补身烷含量低, C3017α(H)-重排藿烷含量高,来自半深湖沉积相带的 长 7 暗色泥岩 (A3 类),由于采集样品数量限制,第III类原油不排除来自长 8 或长 9 暗色泥岩 (A3 类) 的可能,目前发现的原油 主要是第I类,即各油层组的原油主要是由长 7 油页岩提供的,它是鄂多斯盆地南部中生界的主力烃源岩。 相似文献
219.
通过对漕河崖矿段进行勘探工作,发现该区岩盐矿层赋存较多,矿层厚度在0.40~14.72 m,NaCl 平均品位86.39%,属厚度较稳定,品位均匀矿层;岩盐矿层不仅局限在 F2,F3,F43个断层的切割范围内,在 F3断层北部尚有岩盐层赋存。 相似文献
220.
在简要分析全安盆地水文地质特征、地下水赋存条件及划分地下水类型基础上,对盆地西部周地—暖水塘地区地下热水形成原因、赋存环境进行研究,认为多期次构造运动形成的断裂、裂隙沟通深部地下热水是盆地热水来源的主要原因;采取地下热水样品并开展氢氧稳定同位素、逸出气体、水化学成份测试,认为地下热水由大气降水补给,长期水动态观测结果也显示大气降水与地下热水关系较密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