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4篇
  免费   211篇
  国内免费   143篇
测绘学   394篇
大气科学   232篇
地球物理   143篇
地质学   261篇
海洋学   101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82篇
自然地理   81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68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98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84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80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901.
一种改进的基于TIN渐次加密的LiDAR点云滤波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深入研究原始不规则三角网(Triangulated Irregular Network,简称TIN)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的TIN算法。该改进算法通过构建网格筛选地面种子点来提高初始面的可信度。在向上加密过程的四面体顶点阈值选取上,采用了基于局部地形坡度的自适应阈值,克服了原始算法预先设定单一阈值的局限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改进算法可以有效降低三类误差,其中,I类误差降幅达50%,II类误差达30%,总误差达40%。  相似文献   
902.
利用1980—2021年秦岭及周边地区337个气象监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采用广义极值分布、气候统计等方法,对比了第一阶段(1980—2000年)和第二阶段(2001—2021年)极端降水年及春、夏、秋各季节的差异变化。结果表明:(1)秦岭及周边地区极端降水主要集中在4—11月,其中7月极端降水日数最多,近40 a来极端降水整体呈增加趋势。日极端降水阈值、最大日降水量空间分布呈现东南高于西北,极端降水日数则呈现以秦岭为界,南部多、北部少。(2)从全年角度看,2001—2021年较1980—2000年极端降水事件更多,极端性更强。日极端降水阈值、极端降水日数、最大日降水量的空间变化趋势总体也表现为增多趋势的站点数多于减少趋势的站点数。(3)极端降水季节性差异明显,春季与夏季和秋季呈现出明显的不同。不管是极端降水概率还是极端降水次数,在春季总体表现为1980—2000年极端性更高,而夏季和秋季表现为2001—2021年更强。空间分布季节性差异也较明显,春季日极端降水阈值、极端降水日数总体表现为西部增加东部减小,从西向东表现为由正向负转变的分布,且负趋势站点多于正...  相似文献   
903.
伴随气候变暖与人类开发活动日益加剧,滨海湿地面临的海岸挤压威胁受到多学科广泛关注。蓝碳在适应全球气候变化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蓝碳功能对海岸挤压的响应过程及其关键区域的认识尚不清晰。本研究在提出海岸挤压对蓝碳功能影响的理论框架基础上,以辽东湾北部区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综合Landsat影像、数字高程数据与碳储量调查数据,分时段对海岸挤压与蓝碳功能进行测度,进而以分段线性回归与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探索二者的响应特征。研究表明:1995—2020年间,研究区海岸挤压较强风险区与蓝碳功能较弱区均呈先降后升态势,但在辽河两岸差异显著;研究期内,辽东湾北部区蓝碳功能与海岸挤压呈倒U型关系,当海岸挤压指数超过0.214时,滨海湿地碳汇能力显著下降,超过0.311时,碳汇能力下降趋势有所缓解;由于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失调,海岸挤压与蓝碳的矛盾在滨海工业园区表现尤为突出。加强此类区域的保护与修复,能够提高沿海地区气候变化应对能力、促进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结果可为滨海湿地“减压增汇”研究与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管理参考。  相似文献   
904.
武汉东湖沉积物孔隙度与含水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采自武汉东湖Ⅰ站、Ⅱ站的沉积物采用一种新的方法计算孔隙度:拍摄扫描式电子显微镜(SEM)图像,采用局部区域阈值化的方法对图像进行阈值化(thresholding)处理,运用自编程序求出孔隙度的垂直变化.结合含水量的垂直变化,分析孔隙度与含水量之间的关系,并对影响它们垂直变化的因素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SEM图像局部区域阈值化法是研究沉积物孔隙度的有效方法;孔隙度与含水量表层较大,从表层到底层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孔隙度(K)与含水量穴H雪有比较好的正相关.运用拟合的相关方程式,可以由较易获得的东湖Ⅰ站和Ⅱ站的含水量反推较难获得的孔隙度.  相似文献   
905.
针对水下多波束地形测量点云去噪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阈值自适应确定的点云滤波算法。首先引入虚拟网格对多波束点云进行分区编号,并采用二次分层统计法剔除显著离群噪点;其次归一化计算网格内种子点与邻域各点的坡度角,引入k-Medoids聚类算法自适应更新坡度阈值;最后按照多尺度滤波窗口逐级对点云进行迭代运算,得到精细化地形点云。2个实验区的多波束点云滤波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算法能较好去除多波束点云的噪声和非地形点,有效提高坡度阈值的自适应性,滤波精度有明显提升,可以适用于大规模的多波束点自动化云滤波工作。  相似文献   
906.
给出了将构造图表示的地质模型向块体模型转化的曲面切割计算流程。用Delaunay三角形、约束Delaunay三角形和投影等,解决了曲面切割所遇到的交线求取、交线插入、交线三角形的搜索和沿交线断开等方法问题,并给出了实际模型的计算实例。  相似文献   
907.
岭澳核电站二期工程基岩爆破安全阈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夏祥  李海波  李俊如  朱莅  刘博  王晓炜 《岩土力学》2008,29(11):2945-2951
核电站基础爆破开挖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岩体爆破损伤深度,确保建基面安全。以广东岭澳核电站二期工程基础爆破开挖为例,通过现场爆破振动监测、岩体声波试验以及数值模拟,综合分析了岩体爆炸振动衰减规律和损伤特征,研究了距爆源一定距离处岩体振动速度与损伤特征的关系,提出了岭澳核电站二期工程岩体爆炸损伤深度的控制方法,确定了相应的安全阈值。分析结果表明,岭澳核电站二期工程基础爆破开挖时,当距爆源30 m处的岩体质点振动速度不超过5 cm/s时,可保证下卧基岩的损伤深度小于2 m,确保建基岩完整性。  相似文献   
908.
909.
中国水氡观测历经50余年,观测仪器老化严重。2011年至今分别引入新生产的3批次64套FD-125型氡钍分析仪。经过仪器测试、地震台站运行以及多次现场实验,发现:该仪器定标器阈值不应按照地震水文地球化学观测技术规范选定的2 V,需选择0.7 V甚至更低阈值,才能保证测值的可靠稳定,保障水氡观测继续发挥防灾减灾作用。  相似文献   
910.
基于小波变换模极大值法和阈值法的CSAMT静态校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小波分析方法进行CSAMT静态校正时,传统方法对视电阻率数据进行多尺度小波分解后,将所有尺度的细节系数设置为零,然后进行重构获得校正后的视电阻率.这使得在压制静态效应的同时,会损失一部分大构造异常的信息.针对传统小波分析方法在CSAMT静态校正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小波变换模极大值法和阈值法相结合的静态效应校正方法.先对视电阻率数据进行多尺度小波变换,得到每一尺度上的模极大值,然后计算李氏指数进行静态效应的判断,通过设置合理的阈值,进行静态效应的压制.借助于正演模型和实测数据,验证了本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证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在压制静态效应的基础上,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大构造异常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