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05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264篇
海洋学   13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采用BHTE 06型热电测量仪,选择磁铁矿、毒砂、黄铁矿、黄铜矿4种代表性天然半导体矿物进行了不同活化温度下热电势的测量。测试结果显示:几种矿物均有“热电势绝对值随活化温度增加而增加”的规律。根据半导体矿物热电特性的基本理论和天然矿物形成条件的分析,笔者认为:地壳内广泛存在天然半导体矿物,绝大多数半导体矿物具有热电特性。由于“孕震发震过程中存在同源电磁场和热场相互作用”,所以伴随孕震发震过程的热场变化可能激发半导体矿物产生热电效应,进而产生新的附加热电势场。这种附加热电势场可能是映震前兆信息源。这说明,广泛存在的天然半导体矿物极有可能是孕震发震过程大地电场异常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因此,深入探讨天然半导体矿物的热电效应,对全面理解震前电场前兆异常变化的机理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2.
矿化见于上奥陶统绿岩带中的大理岩、碳质板岩(凝灰质板岩)和绿泥板岩(凝灰岩)岩性段。矿体分为三种类型:①产于大理岩和碳质板岩间的层状或透镜状矿体;②产于大理岩及层状矿体之间的边瘤状和边刺状矿体;③产于碳质板岩和绿泥板岩中的脉状矿体。据闪锌矿的产态,26个样品分为两个主要类型。Ⅰ类样品采自层状或透镜状和边瘤状或边刺状矿体,属原地变质改造型。Ⅱ类样品采自脉状矿体,属变质热液迁移改造型。两类闪锌矿痕量元素的丰度研究表明矿化与火山沉积变质矿床类似。Ⅰ类闪锌矿又分为两个亚类,它们中Mn、Ga、In、Cu、Sn和Ag的丰度研究显示出这些原始沉积物的差异,以及变质作用过程中矿化的继承性。在闪锌矿地质温度压力计图解中,Ⅰ类闪锌矿的温度、压力代表了变质作用的条件。Ⅱ类石英脉中的闪锌矿的温度基本上可代表变质热液的条件。  相似文献   
83.
CCD在空间天体测量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依巴谷空间天体测量卫星主探测器析像管和恒星测绘仪的工作缺点;介绍了用CCD作为HIPPARCOS主探测器的优越性,预期的观测结果,以及误差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84.
多接收器等离子体质谱法Zn同位素比值的高精度测定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详细报道了Zn同位素比值的多接收器等离子体质谱(MC-ICP-MS)高精度测定方法,包括:MC-ICP-MS Zn同位素测量过程中的质量歧视校正、同质异位素干扰评估、基质效应调查和同位素测量的长期重现性检验.研究表明,在测定条件下,运用标样一样品交叉法能有效地进行仪器质量歧视校正.同质异位素干扰的评估通过3种方式进行,即:在高分辨状态下同质异位数干扰信号的直接测定,低分辨状态下Zn同位素原始数据间相关关系的检验和低分辨下浓度梯度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低分辨模式下,尽管66Zn、67Zn、68Zn的同质异位素干扰信号很小,但的确存在,要获得准确同位素比值,必须使标样和样品的浓度在合适的范围内匹配.在基质效应方面,主要考察Fe对Zn同位素比值测定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溶液中Fe/Zn(质量比)不大于0.2时,Fe对Zn同位素比值测定无影响.重复性测定中,δ66ZnGSB-Romil=6.96‰±0.11‰(2sd),δ67ZnGSB-Romil=10.4‰±0.20‰(2sd),δ68ZnGSB-Romil=13.8‰±0.22‰(2sd),达到国际同类实验室先进水准.运用所建立的方法,对地质岩石成分分析国家标准物质GBW 07270(闪锌矿)进行了Zn同位素平均成分测定为:δ66Zn=6.71‰±0.03‰(20),δ67Zn=10.08‰±0.05‰(20),δ68Zn=13.37‰±0.07‰(2σ).  相似文献   
85.
四川大梁子铅锌矿床单颗粒闪锌矿铷-锶测年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大梁子铅锌矿床位于扬子地台西南缘、甘洛-小江深大断裂带西缘,是中国川滇黔地区重要的大型铅锌矿床之一,其金属储量为 180 万吨(Pb Zn),平均品位为11.45%.铅锌矿体产于灯影组顶部,严格受近南北向断层控制.本文首次采用超低本底单颗粒闪锌矿 Rb-Sr 同位素测年方法,测得大梁子铅锌矿床成矿年龄为(366.3±7.7)Ma,代表了矿床的主成矿阶段年龄.通过地球动力背景探讨,认为该矿床的形成可能与晚加里东期扬子地台西缘构造活动有关.锶同位素初始比值测试结果表明大梁子铅锌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可能主要源自围岩碳酸盐岩或基底地层.  相似文献   
86.
方铅矿,闪锌矿和黄铜矿在含有氨基酸的热卤水中溶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志健  韩蔚田 《矿床地质》1992,11(2):188-194
  相似文献   
87.
88.
闪锌矿的吸收光谱和颜色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电子吸收光谱和分子轨道(MO)-能带理论模型,系统地研究了不同颜色的闪锌矿呈色的机理和本质。闪锌矿由于其形成条件不同,所含杂质元素各异而颜色变化。黑色闪锌矿含Fe高,其颜色是由于以配位体硫为特征的非键轨道2e到Fe^2 的晶体场型轨道的电子转移在500nm产生吸收所致。只有闪锌矿含Fe低(<1%)时,它才可具有其他颜色,黄色与受主能级Cu^ 到导带或价带到施主能级Ga^3 的电子跃迁在410nm产生吸收有关;绿色是Co^2 的晶体场跃迁^4A2→^4T2(P)在700nm附近产生的吸收峰所致;红色可能与受主能级Hg^ 到施主能级Ga^3 的电子跃迁在470nm产生宽吸收带有关。当闪锌矿的吸收光谱有其中两个吸收带叠加时,它具有过渡的颜色,如黄绿色或绿黄色、桔黄色或桔红色,主要色调取决于两个吸收带的相对强度。  相似文献   
89.
“异常闪锌矿”中一种铜铁硫新出溶相矿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九玲  汪苏 《地质学报》1990,64(3):206-214,T002
在内蒙古大井锡石硫化物型铜银锡矿床的闪锌矿中发现了一种铜铁硫新出溶相矿物。作者研究了其光性、化学成分、晶体结构及出溶特征,提出了它作为闪锌矿中一种新的出溶相矿物的重要证据,并对其形成机理结合加热实验及已有的硫化物体系相平衡资料以及矿床地质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0.
位于高要市境内的河台金矿床是目前广东省最大的金矿床,被普遍认为是韧性剪切带型金矿床。为了进一步认识金矿床的成矿环境,对采自河台矿区高村矿段的矿石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利用电子探针(EPMA)分析了矿石中毒砂、绿泥石和闪锌矿等矿物的成分。通过矿物温度计计算,毒砂的形成温度在330℃左右,绿泥石的形成温度集中在230~250℃之间,闪锌矿的形成温度在205~230℃之间,可能分别代表成矿早、中、晚期的温度;结合前人包裹体测试结果,推测河台金矿床成矿温度可能在205~250℃之间,属于中低温热液矿床。而糜棱岩的形成温度可能在300~500℃之间,明显高于金矿床的形成温度,因此,河台金矿床可能是动力变质期形成的糜棱岩带在热液期又发生脆性变形,并伴随含矿热液活动,最终导致成矿。在成矿过程中,绿泥石和闪锌矿是随着温度降低而相继连续产出的。在此过程中硫逸度也在不断降低,表现出比较宽泛的特征,lgf(S2)可能介于-20~-1,lgf(O2)可能介于-50~-3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