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08篇
  免费   4339篇
  国内免费   5466篇
测绘学   1148篇
大气科学   1471篇
地球物理   2141篇
地质学   17708篇
海洋学   1856篇
天文学   250篇
综合类   1419篇
自然地理   820篇
  2024年   235篇
  2023年   883篇
  2022年   980篇
  2021年   1182篇
  2020年   862篇
  2019年   1104篇
  2018年   826篇
  2017年   801篇
  2016年   792篇
  2015年   1006篇
  2014年   1255篇
  2013年   1081篇
  2012年   1148篇
  2011年   1248篇
  2010年   1012篇
  2009年   933篇
  2008年   958篇
  2007年   930篇
  2006年   897篇
  2005年   787篇
  2004年   706篇
  2003年   654篇
  2002年   647篇
  2001年   582篇
  2000年   525篇
  1999年   533篇
  1998年   485篇
  1997年   527篇
  1996年   481篇
  1995年   434篇
  1994年   360篇
  1993年   314篇
  1992年   354篇
  1991年   289篇
  1990年   299篇
  1989年   298篇
  1988年   89篇
  1987年   81篇
  1986年   32篇
  1985年   30篇
  1984年   30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29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16篇
  1979年   11篇
  1954年   4篇
  1943年   5篇
  1941年   4篇
  193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01.
102.
南沙群岛南永2井的红色沉积层和黑色沉积层标志着两次异常事件,简称为“红色事件”和“黑色事件”。这两个特殊沉积层的主要特征是磁化率为正值、锰铝(黑色沉积)和铁铝(红色沉积)含量高。关于它们的成因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火山喷发或地震活动,另一种是气候突变。将红色沉积层和黑色沉积层与南海其它珊瑚礁钻井资料、南海及其周缘火山活动和深海沉积中的微玻陨石进行详细对比,并综合分析几种成因的可能性大小。“红色事件”和“黑色事件”在南海其它珊瑚礁钻井中的反映不明显或无反映,表明两事件的影响范围很有限。尽管南海周缘的一些火山活动期次、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些代用指标和深海沉积中的微玻陨石层在时间上与“红”、“黑”两事件有较好的对比,成岩作用也能使某些沉积层位形成铁富集或锰富集,但综合考虑各个因素可以排除周缘火山喷发、气候突变、撞击事件及成岩作用等4种成因。火山或地震活动引起的铁或锰热泉上涌可以对“红”、“黑”两事件作出较好的解释,是可能性较大的成因。  相似文献   
103.
归一化层速度是对任意深度处的层速度进行归一化处理的一种速度形式,归一化处理的目的是把任意深度处的层速度转换为与深度无关的格式,归一化后层速度的横向变化主要取决于地层岩性,孔隙度等物性的变化,利用这一特点可以方便地利用已知钻井资料对其进行标定,比较简单地进行地层岩性,孔隙度等特性的预测。实际应用表明,其预测结果与钻井揭示吻合较好,预测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04.
渤、黄、东海内潮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全球的海洋中,中国东海和临近海域是最显著的内潮生成地之一。本文采用NODC(Levitus) World Ocean Atlas 1998提供的季平均温、盐资料,计算海水的密度,并计算垂向密度梯度的最大值点,得到一个较符合海水实际的密度分层。使用三维非线性数值模型(将海洋分为2层)研究了潮汐(M2,S2,K1,O1分潮)作用下渤黄东海的内潮,揭示了整个海区内潮起伏的空间分布,结果发现大振幅的波动均发生在台湾东北(冲绳海槽)海域和中国近海地形突变之处,其中前者更显著。对于各分潮模拟得到的表面潮与TOPEX/Poseidon高度计资料基本一致。研究结果表明上层海水的深度和厚度的梯度对内潮有一定的影响;冬季分布区域比夏季小,强度比夏季大。  相似文献   
105.
本工作采用2.4mV/s动态电位扫描极化、控制电位极化、电偶电流和高压釜挂片失重法研究了X60钢在含Ca~(2+)36.26mg/L,Mg~(2+)12.66mg/L和Cl~-3624mg/L的模拟氯化钠盐水中,CO_2引起腐蚀的电化学行为,以及含氮、硫的有机缓蚀剂和(或)Me~(2+)对腐蚀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溶有CO_2的盐水腐蚀性强,盐浓度及温度会影响钢的腐蚀速度和阴极极化行为;75mg/L缓蚀剂的缓蚀率达90%,服从Langmuir吸附等温式;50mg/L缓蚀剂与127mg/LMe~(2+)复配,缓蚀率达91%以上,不服从Langmuir吸附等温式。  相似文献   
106.
王宪  陈于望 《台湾海峡》1996,15(3):265-269
本文根据1992年夏季对湄洲湾水质环境质量调查资料,对该海区海水中油的含量及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湄洲湾夏季表层海水油的含量为5-51μg/dm^3,平均值为19.8μg/dm^3。海水的混合系数较小,高潮和低潮时油含量分布的差异,除了与陆源污染源分布有关外,主要是由水文动力学条件所决定。  相似文献   
107.
在印度西大陆边缘外的高分辨率地震反射和浅层剖面都揭示了在内陆架上有空白反射、反射波终断与渗流相伴生的形式出现的声学屏蔽特征的存在。这些屏蔽现象揭示了富含气体沉积物的存在。在外陆架-中陆坡地区,那些麻坑地形及上覆水体中突出的羽状流都清楚地表明有气体从陆坡沉积物中渗流出来,而正是这种渗流反映了源岩的存在。地震剖面也揭示了中-下陆-陆隆地区存在着似海底反射波(BSR),同时推测认为存在着气体水合物。BSR大约出现在海底之下300-600ms(TWTT)、水深525-2200m的范围内,它们偶然地呈不连续特征。在BSR之上同样也可以见到清楚的反射空白区及声学空白带。相反,杂乱/或散射的双曲线反射波则出现在BSR之下,这可能是富含气体沉积物存在的一种反映。褶皱、底辟构造及断层均存于陆坡-陆隆区,它们可能成为流体及甲烷气体从深部向上运移的通道及圈闭。  相似文献   
108.
为了分析海洋水体垂向水流紊动及紊动交换情况而采用了一维的海洋边界层模型(Mellor-Yamada)并利用数值实验的方法对悬沙、盐度、温度等数据进行分析。原模型未将悬沙考虑在内,本文试将它引入进去探讨由于它的存在对紊动混合特性的影响。2000年4月,Mellor将最初的模型引入了依赖于Richardson数的紊动动能耗散率。本文通过比较具有悬沙和不具有悬沙两种情况下的速度、温度和盐度垂向分布随时间的变化,分析讨论由于悬沙的存在所引发的密度层化对紊动混合作用的影响,并发现悬浮泥沙抑制了部分模拟时间的紊动混合作用。  相似文献   
109.
无机碳与雨生红球藻(Haematococcus pluvialis)细胞调节物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单细胞雨生红球藻为材料,采用酸碱滴定和CO2加富通气培养微藻的方法,对旧液中HCO3^-和CO3^2-浓度变化以及对红球藻细胞生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旧液具有限制红球藻细胞生长和诱导细胞转化的作用。同时,旧液中无机碳离子浓度明显高于新液。培养液中富含CO3^2-时,各细胞数量与CO3^2-浓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8。溶液中仅有HCO3^-时,各细胞数与HCO3^-浓度也呈正相关性。因此,排除了CO3^2-和HCO3^-作为旧液中的调节物质,限制红球藻细胞生长和诱导细胞转化的可能性。旧液乙酸乙酯提取物生物检测实验表明,在粗提取物中有降低细胞增长和诱导细胞转化的活性,表明调节物质能溶于有机相,也反过来证实无机碳离子不是旧液中的调节物质。DNA含量和倍性分析结果表明,红球藻游动细胞DNA复制可以加倍后不经过原生质分裂就可以再次进行,因此推测旧液中的调节物质对原生质分裂过程产生抑制作用,而不对DNA复制过程产生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