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72篇 |
免费 | 151篇 |
国内免费 | 46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2篇 |
大气科学 | 4篇 |
地球物理 | 73篇 |
地质学 | 1572篇 |
海洋学 | 113篇 |
天文学 | 1篇 |
综合类 | 82篇 |
自然地理 | 3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26篇 |
2022年 | 27篇 |
2021年 | 33篇 |
2020年 | 26篇 |
2019年 | 40篇 |
2018年 | 14篇 |
2017年 | 25篇 |
2016年 | 30篇 |
2015年 | 29篇 |
2014年 | 52篇 |
2013年 | 51篇 |
2012年 | 51篇 |
2011年 | 75篇 |
2010年 | 44篇 |
2009年 | 47篇 |
2008年 | 60篇 |
2007年 | 56篇 |
2006年 | 86篇 |
2005年 | 60篇 |
2004年 | 48篇 |
2003年 | 64篇 |
2002年 | 64篇 |
2001年 | 94篇 |
2000年 | 65篇 |
1999年 | 57篇 |
1998年 | 58篇 |
1997年 | 57篇 |
1996年 | 55篇 |
1995年 | 86篇 |
1994年 | 58篇 |
1993年 | 59篇 |
1992年 | 76篇 |
1991年 | 56篇 |
1990年 | 49篇 |
1989年 | 47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5篇 |
1975年 | 1篇 |
1951年 | 2篇 |
1950年 | 1篇 |
194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81.
冈底斯斑岩铜矿(化)带:西藏第二条“玉龙”铜矿带? 总被引:98,自引:20,他引:98
通过广泛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岩石地球化学,矿床学,Re-Os同位素,硫、铅同位素的综合研究,首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雅鲁藏布江北侧冈底斯斑岩型铜矿带含矿斑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和矿床的蚀变矿化特征,查明了矿化时代和成矿物质来源,阐明了该带铜
(钼、金) 多金属成矿作用与冈底斯碰撞造山带发展演化的关系.并通过与玉龙斑岩铜矿带的简要对比,指出位于雅鲁藏布江北侧的冈底斯斑岩铜矿带完全有可能成为西藏的第二条“玉龙”
铜矿带,具有形成世界级铜矿带的巨大潜力.研究表明,冈底斯斑岩铜矿带含矿斑岩属钾玄岩至高钾钙碱性岩系.地球化学上以富集大离子不相容元素
Rb、Ba、Th、Sr,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和重稀土元素 Yb为特点;稀土元素则为轻、重稀土分馏明显的平滑右倾型式.
矿床具有自斑岩体向外由钾化→绢英岩化→青盘岩化的蚀变分带;矿化以岩浆期后阶段形成的脉状、网脉状和细脉浸染状矿体为主,矿石矿物组合简单.含矿斑岩和硫化物具有一致的硫、铅同位素组成,硫同位素具幔源特征,铅同位素显示造山带铅特点.由南木矿区5个辉钼矿样品得出了t=(14.6±0.20)Ma的Re-Os等时线年龄,说明成矿时代与斑岩体的侵入时代
(20~14 Ma) 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82.
通过对粤东地区地层和岩石中成矿元素含量和区域地质背景的分析,认为粤东地区铜铅-锌-银成矿作用与燕山期的构造-岩浆作用关系密切,成矿物质中银-铜-锌以下地壳来源为主,铅则以上地壳及沉积地层来源为主。 相似文献
283.
豫西南泥湖多金属矿田铅锌矿地质特征与成因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豫西南泥湖地区具有闻名于世界的特大型钼矿,通过近几年国土资源大调查工作,在南泥湖钼矿外围发现了矽卡岩型和中低温热液充填型铅-锌矿床,它们成环带状分布于南泥湖钼矿外围。文章重点论述了矽卡岩型和中低温热液充填成因的脉状铅-锌矿地质特征,并对其成因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上述三者均属于燕山期岩浆期后热液充填、交代成因的多金属矿床,并认为,不同类型矿床既存在一定的差别,同时在时、空上又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燕山期中酸性小岩体有关的成矿系列。 相似文献
284.
285.
福建李坊重晶石矿床是东南沿海地区发现的一个大型独立重晶石矿床,已有30余年的开采历史,在沉积重晶石矿床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对该矿床的成因和成矿时代仍众说纷纭。本文通过对福建李坊重晶石矿床中矿石组构的野外调查、电子探针分析和重晶石的流体包裹体测温,取得如下发现和认识:①首次在重晶石矿石中发现了管孔状构造、角砾状构造、蜂窝状构造等热水喷流通道相沉积构造;②首次在重晶石矿石中发现具有热水成因指示意义的同生钡冰长石矿物;③140个重晶石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值为89.3~208.5℃,均值为162.7℃,表明李坊重晶石矿床属于低温热水沉积矿床;综合矿石构造、矿物学和流体包裹体测温等证据,提出李坊重晶石矿床为"白烟囱型"热水沉积矿床的新认识,为华南地区早古生代热水沉积矿床的研究和找矿勘探提供了重要新资料。 相似文献
286.
通过对西湖茶园的植物和土壤样品进行一系列的调查,以着力寻找茶叶的铅污染源.利用铅同位素技术对西湖茶园的土壤、茶叶和城区的燃煤、大气气溶胶、汽车尾气进行铅同位素示踪研究.研究表明,茶园土壤铅物质的可溶相具同源性和残查态偏于多源性.清洗后的茶叶铅含量显著降低,但其同位素组成不发生明显改变,显示出茶叶中的铅与叶面空气沉降物中的铅同源.不同介质铅同位素对比值平均值呈现表土、大气(气溶胶)、煤的w(206Pb)/w(207Pb)与茶叶趋于相近,汽油低之;表土、大气(气溶胶)、汽油的w(208Pb)/[w(206Pb)+w(207Pb)]与茶叶趋于相近,煤略高之.不同区域茶叶铅物质具同源性,与种植的农业地质背景无关.在煤燃烧、气化过程中,Pb进入大气,通过大气沉降或被茶树吸收或附着在茶叶叶面;汽车尾气的排放是茶树铅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87.
南秦岭柞水银洞子—山阳桐木沟铅银锌矿带地处陕西柞山地区中部,位于中秦岭晚古生代弧前盆地的柞水—山阳矿集区内。该带东西长约71 km,南北宽1~7 km。对带内银洞子(铜)铅银菱铁矿床、黑沟铅锌菱铁矿床、桐木沟锌矿床、南沟(银)铅矿床和松林沟铅矿点的地质、矿体、蚀变、矿化规律进行总结,发现矿体均严格产于中-上泥盆统青石垭组,具有明显的时控、层控、岩控及后期热液改造成矿特征,属典型的海底热水喷流沉积-热液改造层控矿床,构成与晚古生代海底热水喷流沉积-热液改造作用有关的铅锌银成矿系列。建立以层控+热液改造为主控矿条件,以青石垭组热水沉积岩+断裂+化探异常+硫化物、重晶石、菱铁矿蚀变分带为组合的找矿模型,对柞山地区金属矿的找矿突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88.
长江中下游及邻区区域铅同位素组成背景及其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长江中下游及邻区区域各类地质体铅同位素组成背景。研究表明:区域各类地质体铅同位素组成特征是受原始地幔的不均一性、壳幔交换的动力学过程、层圈铀、钍、铅丰度及作用发生的时间等诸因素控制,为此,通过区域铅同位素背景的研究可以为地球化学分区、示踪物质来源及区域成矿预测提供有意义的信息。 相似文献
289.
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