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4篇
  免费   298篇
  国内免费   424篇
测绘学   118篇
大气科学   299篇
地球物理   210篇
地质学   822篇
海洋学   31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03篇
自然地理   485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79篇
  2021年   80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70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108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92篇
  2011年   92篇
  2010年   93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107篇
  2007年   111篇
  2006年   110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91篇
  2002年   78篇
  2001年   74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46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3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71.
黄卫凯 《海洋学报》1993,15(2):48-56
本文根据长江口南槽和北槽的地形实测资料,应用经验特征函数(EOF)模型描述长江河口拦门沙的变化.结果表明,最大的三个特征值所对应的三个特征函数说明了长江河口拦门沙的大部分变化.  相似文献   
972.
贾文通  黄震方  刘俊  徐冬 《地理研究》2021,40(6):1785-1802
以长江经济带为例,构建了无高铁、现有高铁和规划高铁三种情景,引入旅游“门到门”出行的旅行时间测度方法,同时采用分层栅格成本方法改进可达性计算模型,综合运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日常可达性指数和旅游效用函数等指标定量测度并全面分析了高铁对区域旅游的“时空压缩”效应。研究发现:① 现有高铁将长江经济带景区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压缩”了3.36 h,规划高铁进一步将其“压缩”了1.09 h,使区域的旅游空间范围不断“缩小”;② 高铁的“时空压缩”效应对区域旅游的影响具有双面性,加剧了短期旅游圈所覆盖景区数量的空间分异,但使长假旅游圈所覆盖景区数量在空间上趋于均衡;③ 不同高铁建设阶段对区域旅游的影响存在差异,现有高铁便利了游客的中远程旅游,而规划高铁则对游客短途旅游产生重要影响,并强化了同区域外的旅游联系;④ 高铁“压缩”了旅途时间,“扩张”了游览时间,大幅提高了旅游效用,这在川渝两地表现的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973.
基于生产性服务企业内部组织的关系型数据,从联系、节点、类型3个方面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关联网络演变特征进行解析,在此基础上揭示影响城市群网络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处于以快速拓展网络联系覆盖范围为主的初级阶段,并逐渐呈现出轮轴状空间形态特征;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层级化集聚态势明显,且网络节点数量和强度中心度分别呈现出清晰的“金字塔型”和“倒梯型”的结构特征;综合考虑各研究单元在网络中的相对联系规模和主导联系流向,可将研究单元分为网络流出活跃区、均衡活跃区、网络流入活跃区以及非活跃区4种类型,且空间分异格局日益清晰;市场力量、政府力量和技术力量等因素共同驱动着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关联网络的时空演变。  相似文献   
974.
张跃  刘莉 《世界地理研究》2021,30(5):991-1004
基于产业结构高度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两个指标,借助重心模型、Dagum基尼系数、空间收敛方法,分析2000—2017年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地区差异和空间收敛性。研究发现:①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呈现显著的空间非均衡性,东西方向的非均衡性大于南北方向;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水平呈现东-中-西梯度式递减格局,东、中、西部地区均呈现“中心-外围”空间分布特征;②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总体差异不断减小,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总体差异呈波动扩大趋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地区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第一来源;③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高度化存在σ收敛、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产业结构合理化存在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④收敛影响因素存在差异性,人力资本和市场规模对促进长江经济带整体、东部和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收敛具有促进作用,政府干预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收敛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75.
基于2000-2018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域面板数据,运用熵权Topsis方法和Super-SBM模型分别测算长江经济带各省域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效率,利用LISA双变量探索两者空间相关关系,最后借助面板Tobit模型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旅游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长江经济带各省域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呈稳步提升趋势,空间区域差异显著;旅游效率呈波动上升态势,各省域旅游效率差异逐渐缩小,东部地区旅游效率转换高,对整个长江经济带具有显著带动作用.2)经济发展水平与旅游效率存在总体空间依赖特征,且全局相关系数呈倒"V"形,局部Moran′s I散点集聚主体呈现H-H和L-L空间聚类模式;经济发展水平与长江经济带旅游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但不同区域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对东部促进效果显著,中部次之,西部最低.  相似文献   
976.
长江岸线的空间功能、开发问题及管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段学军  邹辉 《地理科学》2016,36(12):1822-1833
基于长江岸线空间功能的理念,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梳理了长江岸线开发功能分异的过程,总结了岸线开发功能定位的科学依据,并剖析了长江岸线开发的区域功能。归纳了长江岸线开发条件评估的技术体系,并综合分析了长江干流(宜宾以下)岸线的开发条件状况及利用现状,提出了长江岸线资源利用中存在的缺少科学的开发时序安排、资源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功能布局不合理、不当开发易造成生态破坏、缺少有效的管理机制等问题。最后,从推进法制建设,破除行政壁垒,建立有偿使用机制,促进功能协调等方面提出加强岸线资源管理的对策,以期为长江岸线科学有效管理与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77.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成岩成矿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63,自引:75,他引:88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是中国最主要的铜铁金多金属成矿带之一,由鄂东南、九瑞、安庆一贵池、铜陵、庐枞和宁芜等位于断隆区、断凹区和隆凹过渡区的多个矿集区组成,成矿带形成经历了中生代转换复合的构造体制、强烈的壳幔相互作用等复杂的大陆动力学过程,具有爆发式的多阶段岩浆活动、大规模的铜铁金多金属成矿作用和多类型的复杂成矿系统演化,以及深部找矿潜力巨大等特点,是开展陆内动力学过程与成岩成矿作用研究的不可多得的天然实验室.本文从成岩成矿构造背景、地球动力学过程、时空格架以及成矿流体系统演化等方面,对近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该成矿带成岩成矿作用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进展作一初步归纳,并简要分析了下一步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978.
安徽庐江—枞阳地区A型花岗岩的LA-ICP-MS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76,自引:54,他引:22  
本文对安徽庐江-枞阳地区产出的A型花岗岩体(碱性侵入岩体)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城山岩体、花山岩体、黄梅尖岩体和枞阳岩体的形成年龄分别为126.5±2.1Ma、126.2 ±0.8Ma、125.4±1.7Ma和124.8±2.2Ma,均形成于早白垩世126~124Ma之间.这些岩体的硅含量和全碱含量均较高,准铝质;稀土含量中等,强Eu亏损,呈略右倾的海鸥型稀土配分模式,均为A1型花岗岩.结合长江中下游地区高碱钙碱性侵入岩和盆地内火山岩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126~124Ma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壳伸展最强烈的阶段,这一研究成果时探讨长江中下游地区早白垩世早期的动力学背景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79.
采用原位锆石U-Pb定年和岩石学、地球化学综合等方法研究大别山及邻区岩浆岩的形成时代,结果表明:大别山中生代岩浆活动启动于晚侏罗世,大规模爆发于早白垩世。大别山南部的张榜花岗岩侵入体锆石LA-ICP MS年龄为150.3Ma±2.0Ma,是目前发现的大别山最早的中生代岩浆活动记录,比早白垩世岩浆活动的峰期(~130Ma)早约20Ma,标志着大别山晚中生代巨量岩浆活动的启动。锆石的LA-MC-ICP MS Hf同位素结果计算的εHf(t)为-29左右,二阶段模式年龄大约为3.05Ga,表明岩浆源区为与扬子陆核类似的大别山早前寒武纪变质基底,新生地幔物质贡献极少。年代学资料和地球化学指标的统计表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与大别山地区晚中生代岩浆活动在时间上是同步的,但二者岩浆性质和成因机制不同。大别山130Ma的拆沉物质主要为古老地壳物质,地壳加厚是陆陆碰撞的结果,幔源岩浆上涌出现在拆沉事件之后;长江中下游地区于150Ma因幔源岩浆底侵而使下地壳强烈加厚,引发了该下地壳于130Ma的拆沉作用,幔源岩浆的上涌贯穿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980.
根据1954~2001年的航卫片遥感信息,对长江皖江段的岸线特征及变化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航卫片解译,长江皖江段南、北岸线长度分别为405.4km(右岸)和438.8km(左岸),岸线总长844.2km。根据遥感影像特征和野外调查,将皖江岸带(线)划分为侵蚀岸(冲刷岸)、淤积岸和稳定岸3种类型,其中冲刷岸长426.4km,占岸线总长度的50.5%,左岸大于右岸;淤积岸长198.4km,占岸线总长度的23.5%;稳定岸长219.4km,占岸线总长度的26.0%。根据1954年、1969年、1975年和1986年4个时期的航片资料的对比解译,对1954~1969年、1969~1975年和1975~1986年3个时间段的岸线摆动幅度和速率进行了计算,从中发现,河道岸线的摆动主要是左岸侵蚀后退,段内岸线年平均变形强度在50m以上的有7处,在100m以上有2处。岸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主河道长期右移,近期以左移为主;江心洲的平面变化复杂,汊道河段岸线变化强烈;鹅头形分汊河段演变具周期性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