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2篇
  免费   299篇
  国内免费   424篇
测绘学   119篇
大气科学   300篇
地球物理   211篇
地质学   827篇
海洋学   31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04篇
自然地理   485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84篇
  2021年   82篇
  2020年   67篇
  2019年   70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108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92篇
  2011年   92篇
  2010年   93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106篇
  2007年   111篇
  2006年   110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91篇
  2002年   78篇
  2001年   74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46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3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长江河口咸潮入侵规律及淡水资源利用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长江河口系多级分汉潮汐河口,其盐水入侵有外海入侵、倒灌、浅滩通道水体交换及漫归槽等4种形式,时间上有周日、朔望、洪枯季、年际等变化特点,南支-南港河希纵向上存在3条盐度梯度急剧春特有的盐度时空变化规律。研究成果对宝钢水源长江引水方案的形成超了重要作用,并为陈行水库的选址、库容设计提供了基础数据。在长江河口建库,研究工作的重点是推算最长连续取不到合格水的天数,它是确定库容的关键数据。  相似文献   
922.
长江与黄河河口沉积物环境磁学特征及其对比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采自长江现行主河道和黄河入海口处的表层沉积样品进行了环境磁学参数的测量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和黄河河口沉积物的磁性载体主要是亚铁磁性物质,亚铁磁性矿物晶粒以假单畴-多畴为主,同时亦有超顺磁晶粒的存在;长江河口沉积物的磁性明显强于黄河河口沉积物,特别是质量磁化率、非磁滞剩磁及饱和等温剩磁,两者相对偏差在40%以上;在粗粒级沉积物(>0.063 mm)中,长江河口沉积物的磁化率与全样磁化率平均值差别较小,在4%左右;黄河河口沉积物差别很大,可达34%.两者的差别反映了长江和黄河沉积物中磁性矿物赋存方式的差异;长江和黄河河口沉积物磁性特征的差异与两者粒度特征对比明显.长江和黄河河口沉积物的这些磁学方面的差别是源岩特征和气候环境差异上的反映,可以作为判别两者物源的有效示踪剂.  相似文献   
923.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在山东省东营市附近入海,全长5464km,流域面积752443km^2,参见图1。我们的祖先从古时候就在这里繁衍生息,陕西的兰田猿人已有90万a的历史。五千多年前,黄帝统一了各大部落,正式在黄河的中下游地区定居、生存、开发,以后历经夏、商、周、秦、汉、唐、宋等多个朝代,都在这里建都。长期以来,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们亲切地称黄河为中国的“母亲河”.  相似文献   
924.
罗凡  严加永  付光明  罗磊  陶鑫  王昊 《地质学报》2020,94(2):648-660
地壳是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各圈层的结构及相互作用是研究地球物质深部交互过程的核心问题,如何探测地壳内部的物质组成和形态结构一直是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热点。随着海量地球探测数据的积累和挖掘,地球科学学家提出了不同细节层次的地壳模型,当前最为详细,分辨率最高的全球地壳模型是Crust1.0地壳模型。本文首先详细介绍了Crust1.0地壳模型沉积层厚度和壳幔密度差的数据来源和分布特征。然后,基于Crust1.0地壳模型信息,对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及邻区的卫星重力数据进行沉积层校正后,采用变密度界面计算方法,获得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Moho界面深度分布。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Moho面形态呈现为"V"字型幔隆带,通过分析矿床、岩体及深大断裂的分布规律与幔隆带形成的关系,进一步证实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深部的地幔隆起是形成巨型矿床的根本原因。研究结果表明,Crust1.0在研究区域地壳结构、成矿动力学深部背景等基础地学和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25.
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对长江中游荆州―公安段学堂洲、文村夹和二圣洲三处1998年洪水滞流沉积物地层剖面进行了样品采集和粒度、磁化率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洪水滞流沉积物中黏土成分较少,含量波动于3.38%~15.66%之间,主要成分为粉砂和砂;文村夹中、下部砂的含量较高,分别为79.9%和80.32%,其他点组分都以粉砂为主;2)各采样点不同深度层位的粒度概率累积曲线主要呈现两段式,普遍缺乏推移质组分,学堂洲下部和二圣洲中部虽呈现三段式,但推移质的含量非常小;3)洪水滞流沉积物的粒度组成不仅受形成时的水动力条件影响,还受其所处地理位置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各采样点下部层位沉积物粒径普遍大于上层,文村夹点各层沉积物粒径大于其他两个采样点;4)三个采样点洪水滞流沉积物磁化率变化范围为67.41~299.59SI,学堂洲和文村夹两处的磁化率远高于二圣洲,各采样点地层剖面下部磁化率均高于上部,同一采样点沉积物磁化率与粒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具体表现为粒径越大,磁化率越高。  相似文献   
926.
郝佳佳 《海洋科学》2020,44(3):1-14
为定量化研究影响中国东部近海逆温层产生和发展过程的主要因素,基于Princeton Ocean Model(POM),通过进行河流和暖流的增减试验,对逆温层的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模拟结果显示,受海表失热影响,逆温层主要出现在9月至翌年3月份,山东半岛北部及东部近海、闽浙沿海为三个主要逆温层发生区域,其中山东半岛北部近海逆温层范围和强度最大。当无河流输入时,整个研究海域无逆温层出现,而河流加倍或减半对逆温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长江口邻近海域,出现概率分别增高22%和降低15%。当暖流加倍或减半时,长江口邻近海域逆温层出现概率大幅增高23%和降低69%,山东半岛东部近海次之,分别增高34%和降低25%。当关闭暖流时,长江口外海逆温层消失,山东半岛东部近海逆温层出现概率降低约70%,且变浅76%。以上表明,河流淡水是中国东部近海逆温层形成的必要条件,在保持必要河流淡水输入条件下,暖流的变化对中国东部近海逆温层形成的影响比河流变化大,其中对长江口外海影响最大,山东半岛东部近海次之。暖流流量的增减可引起100 m以浅陆架区的海表面高度异常,影响跨40 m等深线海水交换和温盐锋面的形成,造...  相似文献   
927.
现如今单波束测深系统及多波束测深系统已经在长江河道水下地形测绘中广泛应用,人们对于内河航道水下地形数据的精度要求也越来越高,声惯一体单波束测深系统很好地解决了传统单波束测深精度不高及多波束测深系统安装操作复杂且对测量水域条件要求较高等问题。本文针对声惯一体单波束测深系统在长江河道勘测中的实际应用情况,与传统单波束及多波束测量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声惯一体单波束测深系统能够很好地满足长江河道高精度测量的需求。  相似文献   
928.
Our field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the cultivation of pearl mussels formed a new biocoene composed of filamentous algae, protozoa, porifera and coelenterate. It effectively reduced nitrogen, phosphorus,chemical oxygen demand and 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 in the water by 67.3%, 73.2%, 38.1% and 15.5%,respectively, during May to September 1998 when the water eutrophication was developing. This could control water eutrophication and produce pearls, shellfish meat and shells. This is an economical and effective way to control water eutrophication by using the ultra strong filtering capability of freshwater pearl mussels.  相似文献   
929.
930.
太阳活动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的规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孙长安  杨本有 《天文学报》1992,33(2):179-18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