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9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40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35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67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7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论文基于长江上游271个气象站点1961—2017年逐日降水量数据及三峡水库日入库流量资料,辅以差异t检验、合成分析、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就长江上游降水对三峡水库入库流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 三峡水库蓄水期关键月的入库流量受同年8月及9月的降水影响最为明显;② 依据降水特征将长江上游进行分区的结果是在沿江及以南遵循自然流域划分,长江以北则不同,6个区分别为:I区(嘉陵江流域南部)、II区(金沙江上游、岷沱江北部、嘉陵江北部)、III区(重庆—宜昌)、IV区(乌江)、V区(宜宾—重庆)、VI区(金沙江流域中下游);③ 6个区对三峡水库蓄水关键月的入库流量贡献:I区和III区的降水量最大,汇流距离短,相较其他4个区,贡献最大;II区站点稀疏,降水量最少,汇流距离长,贡献最小;其他3个区(IV、V、VI区)贡献相近;④ 分析2003年以来蓄水期遭遇的3次流量峰值超50000 m3/s的洪水过程,其中2014年9月11—18日I区出现连续强降水,同时叠加III区过程性强降水,导致了19—20日三峡水库入库出现超过50000 m3/s的超大洪峰,证实了I区和III区降水对三峡入库流量的高贡献影响分析结论可靠,该结论也对三峡水库合理蓄水调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2.
《地理教学》2012,(3):61-62
记者从昨天在西安闭幕的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上获悉,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任务依然艰巨,“十二五”时期,长江流域将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7.85万平方公里,实施生态修复10万平方公里;大力开展坡耕地治理和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建成一批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和示范工程。  相似文献   
133.
水流湍急发源于四川松潘岷山南麓径直弯转全长735公里滋润两岸流域面积14万平方公里岷江,我国长江上游重要支流之一,素有川西"母亲河"之称。发源于四川松潘岷山南麓,由北向南流经茂县、汶川、都江堰市等12个县(市、区),到灌县出峡,分内外两江到江口复合,经乐山接纳大渡河,到  相似文献   
134.
利用中国740台站资料分析了长江上游流域近50a来降水和气温的变化。结果表明,年降水量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总体偏多,90年代后在上游的中部和东北部偏少;年平均气温自80年代中期以来呈现增加的趋势,特别是在上游西北部升温更加明显。在各季节中,区域平均的降水量在秋季有明显减少的趋势,区域平均的气温在冬季的增温更加显著。长江上游降水强度也存在年代际变化,区域平均的弱降水天数和中等强度降水天数都呈现减少的趋势。1982—2001年的归一化植被指数(INDV)数据显示,在上游的东部区域,植被有明显的退化;在西部区域,植被活动性有所增加。INDV与同期气候变化的相关关系表明,植被覆盖与降水量基本不相关,6—8月平均的INDV与同期的气温有明显的正相关,即气温的升高有利于植被的生长。  相似文献   
135.
长江上游优先保护生态系统类型及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最新的长江上游植被图为基础数据源,以生态区的优势生态系统类型、特殊生态系统类型、特有生态系统类型、物种丰富度高的生态系统类型和特殊生境等5项指标作为评价准则,在专家咨询的基础上,借助GIS分析工具,综合分析了长江上游优先保护生态系统类型和分布特点,提出了长江上游优先保护生态系统的重点分布区.结果表明,长江上游301类生态系统中有优先保护生态系统类型83类,其中森林生态系统40类,灌丛生态系统16类,草原生态系统7类,草甸生态系统6类,湿地生态系统10类,荒漠生态系统4类.根据优先保护生态系统的分布特点,筛选了秦巴山区、横断山北端-岷山地区、横断山南端地区、川黔渝鄂交界处山地、长江源区、三峡库区6个优先保护生态系统的集中分布区域,这些地区可作为长江上游生态系统优先保护的重点地区.研究结果对于合理布局长江上游自然保护区,提高长江上游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效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6.
本区泥石流危害严重,泥石流自然危险度指标级别主要为B级.泥石流沟密度大,泥石流暴发频繁,人为泥石流众多.泥石流沟多处于活跃期或发展期.泥石流的防治原则是全面防治、重点治理,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行政法令和宣传教育相结合.  相似文献   
137.
长江上游泥石流轻度危险区(属Ⅴ_a级区)分为15个小区,基本无危险区(Ⅴ_b级区)分为4个小区.全区跨6省,面积30.30万km ̄2.本区泥石流自然危险度级别以E级为主,经济发展程度级别多为5级(经济待发展区).区内泥石流活动微弱,危害轻,但有个别人为泥石流造成的重灾点.本区的重点防范对象是人为泥石流.  相似文献   
138.
长江流域气象水文中心与三峡梯调中心合作完成了《长江上游流域中小洪水天气特征分析》《宜昌与洞庭湖大洪水遭遇天气学规律研究》《气象分析预报产品评价方法研究和软件开发》等多个科研项目,归纳总结出4种中小洪水天气学模型和5种遭遇型大洪水天气学模型,开展了流域降水数值预报评估与检验,研究成果对充分发挥三峡水利枢纽的防洪作用实施上中游洪水错峰,对金沙江梯级电站与三峡梯级枢纽实施多库联调、合理利用洪水资源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9.
金琪  曹威  王宏记  张冰松 《气象科技》2017,45(5):836-842
为满足长江上游流域梯级水利枢纽的运行生产对精细化气象服务的需求,设计研发了长江上游流域数值预报产品误差分析与订正系统。该系统实现了长江上游流域内T639、欧洲、日本等数值模式预报产品及实况的实时收集处理和误差统计对比分析,提供了降水和数值预报天气形势场的自动客观订正产品,同时通过图形化界面的预报产品主观订正平台,实现了长江上游降水预报产品的制作输出以及各类误差分析数据的统计查询、对比显示,为综合有效的利用多种预报产品开展流域高质量、精细化的预报业务提供了支撑。该系统已在三峡梯调通信中心投入业务运行,运行情况表明该系统运行稳定、操作方便,具有较好的订正效果,在流域强降水天气过程的预报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0.
张世明  王晓凤 《水文》2013,33(5):92-96
朱沱水文站是长江上游干流重要控制站之一,2012年7月朱沱水文站发生自1954年建站以来的最大洪水,形成了长江三峡水库建成以来的最大入库洪水。由于朱沱水文站洪水预报及时、准确,使得朱沱、江津等重庆沿江城镇安全转移数万人无一人伤亡,财产损失也减小到最小。朱沱水文站的洪水预报对重庆市的防汛减灾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