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6篇
  免费   256篇
  国内免费   531篇
测绘学   56篇
大气科学   21篇
地球物理   114篇
地质学   1414篇
海洋学   192篇
天文学   41篇
综合类   92篇
自然地理   53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83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60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39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39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5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2篇
  1952年   1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为适应从严治党新常态,嘉善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紧跟市局、县委工作部署,围绕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首位战略,强化政治统领,运用'123'工作法,着力夯实机关党建基础,积极助推机关党建工作提质增效。一是把握'一条主线',推进理论武装入心入脑。  相似文献   
82.
以分布式认知理论为基础,采用质性研究法、数量分析法以及GIS空间分析技术,探讨日喀则市藏族、汉族居民对城市空间环境认知的异同性。研究表明,藏族对城市空间环境的认知得分高于汉族对城市空间环境的认知得分。藏族、汉族对城市空间环境的认知水平可分为高、中、低3类。认知空间呈现圈层结构与混合结构模式,可分为藏汉一致性、藏族独立以及汉族独立3种认知空间类型。影响居民对城市空间环境的认知因素有共性因素和差异性因素。景观走廊质量、宜居性、基础设施两项是藏族居民关注的主要影响因素,汉族居民更关注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能力以及对当地文化的融入感。  相似文献   
83.
大直径宽浅式筒型基础,阻水宽度大,在位工作期间受波浪海流作用,其周围土体易被冲刷。为研究单侧地基土体受冲刷后筒型基础的竖向极限承载力变化,通过引进冲刷率的概念,采用有限元方法研究了不同冲刷率下筒型基础的竖向极限承载力;并基于Meyerhof理论建立了计算不同冲刷率下筒型基础竖向极限承载力的极限平衡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冲刷率增大,筒型基础的极限承载力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当冲刷率为0.8时,即筒型基础单侧土体冲刷深度达6.4 m时,筒型基础的竖向极限承载力折减率为3.28%。建立的极限平衡算法可准确计算冲刷条件下筒型基础的竖向极限承载力。  相似文献   
84.
目的:观察吴茱萸穴位贴敷对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护理效果。方法:将120例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后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吴茱萸贴敷,取穴神阙、中脘、足三里和内关。观察2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及腹胀程度。结果:观察组因皮肤出现瘙痒退出治疗4例,共纳入56例患者。2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排便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出现重度腹胀5例,对照组出现重度腹胀1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吴茱萸穴位贴敷能够加快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缓解患者的腹胀情况,且操作方便,不良反应少,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5.
廖立兵  张培均  刘昊 《地质学报》2024,98(3):876-888
坡缕石是一种21型链层状结构含水富镁铝硅酸盐矿物,具有重要的资源和材料属性。不同成因、产状坡缕石八面体中类质同象替代有很大差别,而八面体类质同象替代对坡缕石性能的影响未见研究报道。本文以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安徽明光、江苏盱眙、甘肃临泽坡缕石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三种坡缕石的Al、Mg、Fe含量及在八面体中的占位,并探讨了八面体的Al、Mg、Fe占位对坡缕石中水的种类和含量、表面电位和酸位以及对Pb2+、Cd2+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明光坡缕石相对富镁,八面体主要被Mg2+占据,具有三八面体特征;盱眙、临泽坡缕石相对富铝、铁,八面体主要被Al3+占据,表现出更多的二八面体特征。盱眙坡缕石由于M1位置空位较多,结构水含量较低;坡缕石类质同象替代对Zeta电位影响不大;具有二八面体特征的盱眙、临泽坡缕石由于八面体中Al含量较高,酸位较多,催化性能较好。在重金属吸附实验中,明光坡缕石对Cd2+的吸附效果最好,盱眙坡缕石对Pb2+的吸附效果最好,临泽坡缕石吸附性能较差。本文可为坡缕石的改性和应用提供指导和参考。  相似文献   
86.
中国斑岩铜矿与埃达克(质)岩关系探讨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对比研究了中国26个主要斑岩铜矿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年代学,结果表明其中25个矿床与埃达克(质)岩有成因联系,且多数与玄武质下地壳熔融形成的埃达克岩(C型)有关,现有数据表明土屋-延东和普朗斑岩铜矿可能与俯冲板片熔融形成的埃达克岩(O型)有关。容矿斑岩的初始锶值为0.7034~0.7090,均大于洋中脊玄武岩和亏损地幔的初始锶值,多数与EMI的初始锶值接近,推测其源区或源岩主要为玄武质下地壳,少数为洋中脊玄武岩,并受到中、上地壳不同程度的混染,这与两类埃达克岩的源区基本一致。虽然埃达克质岩浆具有形成斑岩铜矿的巨大潜力,但并非所有埃达克岩都能成矿,不同岩体需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87.
广西姑婆山里松花岗岩中广泛发育有大量的闪长质包体,包体的野外地质特征、显微结构、矿物组合及化学组成等特征显示其岩浆快速结晶成因。它们的主量元素在相关图上呈不同程度的直线变异关系。在微量元素方面,包体和寄主花岗岩都富含大离子亲石元素和高场强元素。用锆石饱和温度和角闪石成分估算了包体和寄主花岗岩结晶的温度和压力表明,它们的结晶温度和压力条件相近,分别在793—824℃和(3.5—5.1)×10^8Pa范围内。岩石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也表明,里松包体和寄主花岗岩基本同时结晶,但壳幔比例和来源有所不同。这些特征总体上说明了里松闪长质包体可能是两种岩浆混合时不完全消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88.
显微组分物理化学性质是影响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煤储层物性的重要因素,已经认识到决定显微组分性质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大分子结构。为了揭示显微组分大分子结构演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从显微组分大分子化学结构与物理结构、大分子结构演化的构造应力效应、煤变质全阶段大分子结构演化特征等方面,总结了国内外研究进展,分析了存在的不足。指出由于富镜质组煤的广泛分布和重要工业用途使之成为煤结构研究的主要对象,惰质组的研究则相对缺乏,阻碍了对煤特性的全面认识。提出“煤变质作用的热-应力条件决定显微组分结构演化、惰质组与镜质组大分子结构演化具有差异性”的研究思路,采用惰质组/镜质组高温高压模拟和热模拟实验并与自然序列变质-变形煤对比,研究显微组分结构演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定量刻画显微组分大分子结构与温压条件的关系,揭示构造应力对显微组分化学结构和纳米孔隙结构的控制,确定煤变质全过程中惰质组大分子结构的演化路径,建立惰质组大分子动力学模型。上述研究成果将充实对煤微观结构演化及其控制因素的全面认识,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煤储层物性评价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89.
本研究探究了白、蓝、红、绿光4种光质对坛紫菜(Pyropia haitanensis)果孢子和壳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白光相比,用绿光培养时,果孢子萌发管分枝形成速度、萌发管生长速度,以及壳孢子的细胞分裂速度均相对较快,用红光与蓝光培养时则相对较慢。不同光质对坛紫菜果孢子和壳孢子的存活率无显著影响,但能造成萌发体色泽呈现明显差异。刚从孢子囊释放出来的两种孢子均呈黄褐色,经白光培养的两种孢子以及蓝光培养的果孢子,其萌发体颜色加深至鲜红色,蓝光培养的壳孢子萌发体颜色加深尤为明显,最终呈深紫红色,而红光和绿光培养的两种孢子颜色变浅,最终呈浅黄褐色。研究表明,绿光培养可能不利于坛紫菜孢子萌发过程的色素积累,但有利于孢子萌发及萌发体的生长。  相似文献   
90.
夏斌  林清茶  张玉泉 《地质学报》2006,80(8):1189-1196
青藏高原东部新生代钾质碱性系列的岩石,包括深成岩、火山岩和煌斑岩,在时空上具有一致性,岩石化学成分均富碱、高钾、K2O/Na2O比值远大于1,高度富集Sr、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和轻稀土元素(LREE),亏损Nb、Ta等高场强元素(HFSE),及物质来源于富集地幔源区的Sr、Nd、Pb同位素组成等,均显示钾质碱性系列的岩石特有的特征,其形成与印度和欧亚两大陆碰撞,导致青藏高原北、东部在40Ma左右出现的大型走滑拉分带,致使地壳变薄以及地幔上拱的构造背景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