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1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25篇
地质学   125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3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镇江下蜀土剖面的化学风化强度与元素迁移特征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对镇江下蜀土剖面的化学风化强度及元素迁移特征进行了研究, 结合与黄土高原第四纪黄土、古土壤、晚第三纪红粘土以及安徽宣城风成红土等典型风成堆积剖面的对比分析, 得出如下结论: (1) 镇江下蜀土剖面经历了中等强度的化学风化, 明显强于洛川黄土以及古土壤, 显著弱于宣城风成红土, 而与西峰晚第三纪红粘土非常接近。下蜀土的化学风化过程及 其与其他风成堆积剖面风化强度的差异主要受气候条件的控制, 气候条件通过年平均温度和年降水量对化学风化的地球化学环境起重要的影响, 其中降水因素在化学风化过程中可能起着更为重要的制约作用。(2) 镇江下蜀土剖面风化过程中, 绝大部分常量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 表现为迁移淋失, 仅Fe 和Ti 轻微富集, 元素的活动性由强至弱依次为: P > Na > Ca > Mg > K > Fe2+ > Si > Mn > Al > Ti > Fe3+; 常量元素的迁移特征揭示下蜀土的化学风化已经完成初级阶段的去Ca、Na 过程, 并初步进入到去K 风化的中级阶段; 微量元素除Sr、Ga 迁移淋 失外, Th、Ba、Cu、Zn、Co、Ni、Cr、V 等均表现出富集特征, 这可能与下蜀土风化成壤过 程中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以及粘粒、有机质对微量元素的吸附作用有关。(3) 元素迁移在剖面 中的变化特征揭示, 在0.24 Ma 之前的中更新世早、中期, 该区气候较为暖湿, 兼有干湿交替的特征; 中更新世晚期气候偏干凉, 风化淋溶最弱; 至晚更新世早期则又出现一段明显暖湿的成壤时期, 形成下蜀土剖面中的S1 古土壤层。总之, 中更新世以来本区气候整体上向干凉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2.
横断山脉北麓金沙江上游河段沟壑纵横,水能资源丰富。中、晚更新世以来,快速隆升的新构造活动导致该河段复杂结构岩体在重力场的持续作用下灾变频繁。笔者阐述了该河段高地应力的基础地质背景与金沙江板块构造结合带蛇绿岩套的复杂结构岩体基本特征,提出了快速隆升河段的基本认知,建议将≥5 mm/a作为快速隆升河段的界限值;列举了21.4 km河段内不同时期、不同类型4处大规模堵江事件的证据和基本特征,阐述了其与快速隆升之间的关系;运用地质过程机制法分析了4个堵江体的致灾机理,指出早期堵江残体为未来人类工程活动的潜灾体。  相似文献   
93.
之江——这个钱江下游河段的美称.是闻名于世的。人们融其命名得形象.简洁、优雅丽欣喜,在悉心庆贺之余,无不赞叹它出自熟读“之、乎、也、者”熏陶于祖国灿烂文化的我们祖辈先贤之口。  相似文献   
94.
夏军强  曹玉芹  周美蓉  刘鑫  邓宇 《湖泊科学》2023,35(6):2144-2154
沙波形态影响水流结构、泥沙输移及动床阻力。本研究采用多波束测深系统首次精细测量了上荆江典型河段的床面地形,采用改进后的沙波形态量化算法统计了各类沙波形态参数,分析了不同水流强度下沙波形态的变化特征。计算结果表明:(1)测量河段小型与大型沙波的平均波高分别为0.16~0.81和0.96~2.31 m,波长分别为13~27和16~41m;沙波尺度相较于水深较小,小型与大型沙波的波高分别不超过水深的0.045和0.150倍;(2)沙波背流面坡度基本不超过14°,小于泥沙水下休止角,其与陡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线性方程描述;(3)中洪水流量对沙波形态尺度的塑造作用强于枯水流量,且对浅水区大型沙波形态尺度的塑造作用强于深水区。本研究量化了天然河流的沙波形态,较好地反映了沙波形态特征,能为大型冲积河流沙波形态的量化及特征参数的统计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5.
卢玉成 《水文》2013,33(6):29-34
水工建筑物或控制河段的上下游水位差是水流运动的决定性要素,是流量推算中的最重要因子。在平原水网区,水位差很小,人工观测精度对其影响十分突出,直接影响流量定线和流量推算的精度,不能满足社会对水资源精细配置的需求。为提高水位差的测量精度,设计了河流水位差计;付之应用,对水位差的测量,无需进行水尺零点高程校正,无需进行水位的对比观测,而且能在任意数量级内提高水位差精度(根据精度选择探头),所构成的误差只有很微小的仪器器差,可满足流量定线与精确推流的目的。该系统还可以同时测记水位。河流水位差计设计简洁,仪器生产难度小,附属设施施工方便,整体造价低廉,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6.
为全面描述黄河口尾闾段的河床形态调整及过流能力变化,采用河段平均的计算方法,确定了尾闾段(利津—西河口)1990—2016年汛后断面及河段尺度的平滩特征参数,分析河段平滩河槽形态调整特点、河段平滩流量变化过程及其与累积河床冲淤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近30年来黄河尾闾段的河床形态调整过程较为复杂,河相系数在1990—2003年呈振荡式升高,2003年以后持续减小,说明断面形态朝窄深方向发展;平滩流量变化与河段冲淤过程密切相关,淤积时平滩流量减小,反之则增大;建立这些河段平滩特征参数与利津站前4年汛期平均水流冲刷强度的幂函数关系,且相关系数均大于0.8,说明黄河口尾闾段河床形态调整及过流能力变化能较好地响应利津站水沙条件的改变。  相似文献   
97.
98.
长江中游马口-田家镇河段40 年来河道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 与数字高程模型(DEM) 分析了马口-田家镇河段1963 年、1972 年与2002 年河道地形数据, 较为系统地研究了该河段过去40 年冲淤时空变化。研究结 果认为, 1972 年与1963 相比冲刷量达到789.9 hm3, 冲刷面积为39.7×104 m2; 2002 年与1963 年相比冲刷量达到1196.5 hm3, 冲刷面积为59.4×104 m2; 2002 年与1972 年相比冲刷量 达到960 hm3, 冲刷面积为54.3×104 m2。由以上结果认为, 马口-田家镇河段近40 年来以冲刷为主; 河道冲淤变化以马口卡口与田家镇卡口等窄深河段最为剧烈, 宽浅河段与顺直河 段冲淤变化较为和缓, 冲淤变化幅度不大; 卡口上、下端以淤积过程为主, 而卡口顶冲水流的顶弯部位以冲刷过程为主。研究河段冲淤变化受上游来水来沙条件影响很大, 对未来三峡工程建成后, 三峡大坝下游来水来沙以及研究河段冲淤变化的影响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9.
《四川地质学报》2022,(4):685-688
结合镇江城市规划区的地质环境特点,选取地形地貌、水文条件、工程地质、地质灾害、活动断裂与地震效应等五个方面10个因子作为重要因子,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法确定各因子的权重,采用线性加权函数评价模型,对镇江城市规划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适宜性好和较好的面积占48%、适宜性一般、较差和差的分别占15.8%、8.2%和18%。为镇江城市规划用地选择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0.
黄河宁蒙河段悬沙冲淤量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随继  范小黎  赵晓坤 《地理研究》2010,29(10):1879-1888
通过对黄河宁蒙河段6个水文站1952~2003年间的实测悬移质泥沙资料,运用输沙平衡方法,对划分的5个时段和5个区段的悬沙冲淤量进行了计算分析,探讨宁蒙河段悬沙冲淤量的时空变化规律。黄河上游无大型水库的1952~1959年间和水库建成坝下河道充分调整后的1994~2003年间,宁蒙河段强烈淤积,年均悬沙淤积量分别为0.9588亿t/a和0.9503亿t/a;而期间的三个时段,年均悬沙分别为净侵蚀0.6127亿t/a、微淤0.0161亿t/a和较强淤积0.7475亿t/a。年均悬沙淤积量在宁蒙河段为0.345亿t/a;在宁夏河段为0.076亿t/a,其中下沿河~青铜峡区段微淤,青铜峡~石嘴山区段冲淤平衡;在内蒙古河段总和为0.269亿t/a,石嘴山~巴彦高乐、巴彦高乐~三湖河口、三湖河口~头道拐三个区段分别为0.0084亿t/a、0.113亿t/a和0.147亿t/a,沿程增大。悬沙淤积量的时间变化主要受到区间支流来沙量变化和水库建设的双重影响,而空间变化主要受到青铜峡水库拦沙以及刘家峡、龙羊峡水库消减洪峰的影响。黄河宁蒙河段处于构造沉降区,淤积是总趋势,人类活动可以引起个别时段、区段发生侵蚀,但无法改变其沉积的总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