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5篇 |
免费 | 52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7篇 |
大气科学 | 2篇 |
地球物理 | 25篇 |
地质学 | 125篇 |
海洋学 | 8篇 |
综合类 | 7篇 |
自然地理 | 3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14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11篇 |
2015年 | 12篇 |
2014年 | 8篇 |
2013年 | 7篇 |
2012年 | 8篇 |
2011年 | 6篇 |
2010年 | 13篇 |
2009年 | 9篇 |
2008年 | 13篇 |
2007年 | 11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4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选取长江下游世业洲的第四纪钻孔资料,研究了重矿物的垂向分布特征,以此探讨长江镇江段第四纪以来的沉积类型以及物源演变。结果显示,该区自中更新世开始接受沉积,依次形成河床相、边滩相、漫滩相、河口三角洲相。重矿物自下而上分为2个组合段,分别对应更新世和全新世。更新世地层以角闪石、蓝晶石、石榴石等作为特征矿物,且不稳定矿物含量高于稳定矿物,表明沉积物以近源居多;全新世特征矿物为辉石和钛铁矿,稳定矿物含量高于不稳定矿物,重矿物种类与现代长江中上游类似,表明此阶段沉积物以远源物质为主。 相似文献
212.
213.
为研究近期城汉河段河床调整及崩岸特点,利用实测水沙及地形等资料,采用河段平均的方法,计算了城汉河段断面形态的调整过程,主要包括平滩河槽形态调整及其与前期水沙条件之间的关系.计算结果表明:城汉河段平滩河宽由2003年的1710 m增加至2016年的1732 m,增幅为1.28%,平滩水深由2003年的16.47 m增加至2016年的17.95 m,增幅为9.0%;白螺矶、界牌、簰洲及武汉等河段河床调整以纵向冲深为主,但陆溪口河段河床调整横向展宽与纵向冲深同步发展;2006-2016年城汉河段多年平均崩退速率为5.5 m/a,崩岸总长19.6 km,占岸线总长的8.3%,右岸占55.3%.簰洲河段岸线崩长占城汉河段岸线崩退总长的75.9%.此外还分析了河床边界与水沙条件等因素对重点河段(簰洲河段)崩岸过程的影响,来水来沙条件占主导地位,局部区域崩岸的发生依赖于河床边界条件;建立了典型断面平滩河宽与前期水沙条件之间的经验关系,较好地反映了水沙条件变化对崩岸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214.
以1983-2014年长江中游5个水文站实测水文资料为依据,利用Morlet小波和ARIMA模型等方法,系统分析了三峡水库运行下长江中游典型河段水情变化特征及其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三峡水库运行后,长江中游典型河段流量年际变化不显著,年内月分配较明显的趋于均匀化,这是气候波动与以三峡水库为标志的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长江中游典型河段径流变化以18~26 a、8~13 a的周期变化较为明显,周期中心分别为22 a和12 a,并存在更小尺度的周期,三峡水库的运行对典型河段径流大尺度的变化周期影响微弱,对小尺度的变化周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总体上,2014年以后典型河段流量将偏丰,并持续若干年.其中枝城站流量将在2014年以后一段时期呈增大趋势,由偏枯期转为偏丰期,大致持续到2017年;沙市、监利、城陵矶、螺山站流量在2011年由偏枯期转入偏丰期之后,一直呈增大趋势,将于2016年左右达到最大值,之后呈减小趋势,但仍将处于偏丰期,大约持续到2018年. 相似文献
215.
论述了镇江市地下水资源的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采用最近统计资料,对镇江市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及潜力进行了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地下水资源的对策. 相似文献
216.
加快开发我国的地质旅游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梦熊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1,28(1):78-78
2000年5月23~26日,应邀赴江苏镇江参加全国旅游地学研究会年会,暨镇江市旅游发展战略研讨会。到会代表100余人,提交论文60余篇。现将学习心得,概述如下。1 旅游事业的发展与旅游地学 我国文化历史悠久,名胜古迹遍布各地,自然景色更是应有尽有,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是我国发展旅游业的一个重要优势。80年代我国的旅游业基本上以人文景观为主导,许多外国游客主要为仰慕中国古代文化,如历代宫殿、皇陵等宏伟建筑而来。90年代自然景观旅游逐渐上升,如黄山、泰山、华山、五台山等名山之游。著名风景区如长江三峡、桂林漓江、杭州西湖都是旅游热门。自然景色与民族风情相结合,成为更受欢迎的新旅游点,如云南的西双版纳(傣族)、大理洱海(白族)、新疆吐鲁番的葡萄沟(维族)等。除此之外,地质旅游、探险性旅游(如沙漠旅游、登山旅游、漂流旅游等)以及出境旅游等,也方兴未艾。 相似文献
217.
大型水库运行改变了坝下游水沙条件,引起河床冲淤、洲滩形态等适应性调整,尤其是近坝段沙质河床的响应最为敏感。以三峡大坝下游近坝段沙质河段为研究对象,采用1955-2018年水沙数据与1975-2018年地形资料,研究了河床冲淤量及河床形态、洲滩形态演变及联动关系等。研究表明:伴随流域来沙量减少,1975-2018年河床为累积冲刷态势,枯水河槽冲刷量占总冲刷量的93.1%,同步发生洲滩面积减少、深泓下切;以2009年分界,滩槽冲淤逐渐由"低滩冲刷,高滩淤积"逐渐向"低滩、高滩均冲"转变;受来沙量锐减、河道采砂活动等影响,2013年以来河床冲刷强度显著增大,疏浚抛泥对滩槽冲淤的影响较小;航道工程实施前滩群演变关联性强,太平口心滩发育与头部下移引起腊林洲边滩上段面积减小并后退,对应腊林洲边滩尾部面积增大且淤宽,使得三八滩面积减小且右缘蚀退,金城洲逐渐由边滩演变为心滩;航道工程实施后太平口心滩与腊林洲边滩上段关联性减弱,受航道工程及疏浚抛泥等影响腊林洲边滩下段淤宽,引起三八滩维持面积持续减小、右缘后退及左移态势,促使金城洲萎缩且分散。 相似文献
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