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876篇 |
免费 | 2955篇 |
国内免费 | 273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08篇 |
地球物理 | 166篇 |
地质学 | 14201篇 |
海洋学 | 99篇 |
综合类 | 841篇 |
自然地理 | 15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3篇 |
2024年 | 235篇 |
2023年 | 389篇 |
2022年 | 403篇 |
2021年 | 387篇 |
2020年 | 413篇 |
2019年 | 367篇 |
2018年 | 287篇 |
2017年 | 309篇 |
2016年 | 446篇 |
2015年 | 475篇 |
2014年 | 697篇 |
2013年 | 521篇 |
2012年 | 625篇 |
2011年 | 687篇 |
2010年 | 537篇 |
2009年 | 417篇 |
2008年 | 393篇 |
2007年 | 412篇 |
2006年 | 403篇 |
2005年 | 329篇 |
2004年 | 342篇 |
2003年 | 412篇 |
2002年 | 442篇 |
2001年 | 495篇 |
2000年 | 451篇 |
1999年 | 511篇 |
1998年 | 568篇 |
1997年 | 446篇 |
1996年 | 476篇 |
1995年 | 457篇 |
1994年 | 364篇 |
1993年 | 294篇 |
1992年 | 459篇 |
1991年 | 421篇 |
1990年 | 333篇 |
1989年 | 225篇 |
1988年 | 42篇 |
1987年 | 42篇 |
1986年 | 16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2篇 |
1979年 | 2篇 |
1972年 | 1篇 |
1949年 | 1篇 |
1946年 | 1篇 |
1943年 | 1篇 |
194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一、区域地质背景
1.地层
本区地层出露比较齐全,岩性复杂。主要有新元古界——下寒武统倭勒根群吉祥沟组和大网子组、中生界上侏罗统吉祥峰组、下白垩统光华组和甘河组、第四系全新统。 相似文献
112.
江苏省镇江市韦岗铁矿位于长江中下游铁(铜)成矿带宁镇成矿区中段,为一隐伏高硫磁铁矿床,累计查明铁矿石总储量为1710万t。随着开采规模的逐步加大,截至2006年底,矿山保有储量为339万t,仅可维持开采4年。2006年12月,韦岗铁矿被列为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项目。江苏省地调院承担后,在对以往该区勘查资料进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对该矿区成矿地质条件、物探重磁异常进行分析研究,认为矿区地表以下500m~800m有较大矿体赋存的可能。2008年,项目组先后开展了坑探、磁测、钻探等工作, 相似文献
113.
K—Na—Ca温度计是利用矿物包裹体成分中钾、钠、钙的摩尔浓度,使用已有公式计算成矿温度的一种方法。通过在一些矿床中的应用效果表明,用该温度计计算的温度与矿床产出地质条件相符,并与用其他方法测得的温度基本一致,可以代表成矿温度。此外该温度计与压力无关;不受矿物透明度和介质临界条件限制,其应用范围较其他测温方法的要广。 相似文献
114.
根据遥感构造、含矿岩性地层、岩石蚀变异常等多种遥感地质信息,采用地质异常单元统计预测方法,对毛坪铅锌矿进行多元信息成矿预测,明确了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15.
116.
福建武平十二排钼矿床辉钼矿Re-Os
同位素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福建武平十二排铝矿床是近年来在闽西南地区找到的又一处铝矿床.钼矿化在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岩体与新元古界楼子坝群、晚古生界变质岩接触带内呈浸染状和脉状产出,并且构成透镜状矿体.本次研究过程中,对5件代表性辉钼矿样品进行了Re-Os同位素年龄测定,模式年龄值变化范围为149.7 ~ 152.8Ma,等时线年龄为(151 ±2) Ma,略晚于黑云母花岗岩的成岩年龄,由此认为十二排钼矿床与黑云母花岗岩的形成时间均为晚侏罗世,属燕山早期构造—岩浆活动的产物.结合矿区外围其他钼矿床同位素年龄数据,可以推测闽西南大规模钼矿化发生在印支期台地向活动大陆边缘转变阶段,并伴随燕山早期挤压隆升(约160 ~ 145 Ma)和燕山晚期由挤压向拉张机制转换(约105 ~90 Ma)作用所诱发的岩浆活动是导致钼矿床形成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17.
118.
中国的全国区域化探扫面计划(RGNR)迄今已进行了24年,已经覆盖了全国600余万平方千米的国土面积,获得了高质量元素分析的海量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的综合研究,笔者发现了比传统意义的分散晕分散流更为宽广的地球化学模式:区域异常、地球化学省、地球化学巨省和地球化学域。这种更为宽广的所谓套合着的地球化学模式谱系实际上是地球上富含各种金属的巨大岩块的内部结构特征在地表的表现,这种“地球化学块体”是原始地球的不均一性以及地球从起始演化到现在的过程中元素的分布再分配的最终结果的体现,笔者从中得到了这种大的地球化学块体能够为大型巨型矿床的形成提供其所必需的足够的物质供应量的新认识。而追索某元素地球化学块体的内部结构则可揭示该元素在地球化学块体中逐步浓集成矿的轨迹。尽管地球化学块体的理论与方法学研究虽然尚在初期阶段,但已为勘查地球化学、矿床学与成矿学开拓了眼界,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19.
湖南白马山-龙山金矿带包裹体-同位素地球化学及成矿流体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测试了白马山-龙山金矿带中龙山、古台山、高家坳一带金矿床的石英包裹体水的δ(18)D‰、δ(18)O‰值,龙山、古台山一带金矿床石英δ(18)D值具有相似变化范围,变化范围为-59‰~-66‰,极差不大(7‰),分析结果认为本区成矿流体与区域液体主要为大气降水.而高家坳一带金矿中石英δD值变化较大为-57.7‰~-87.7‰,极差达30‰,矿液为封存于地层中的原生水与大气降水混合而成.龙山一带金矿床硫化物的δ(34)S值变化不大,大部分样品集中在-2.O‰~ 2.O‰之间,硫主要来源于深部岩浆,少量来自于地层.产于中泥盆统半山组中的高家坳一带金矿硫化物δ(34)S值变化范围大,集中在6.21‰~22.25‰的,反映其硫主要来自沉积岩层的硫化物.这些同位素特征表明,白马山-龙山金矿带经历了多期成矿作用,早期为成矿流体与大气降水混合成矿;晚期为地下热水为主,有变质水及岩浆水混合的混合型成矿溶液. 相似文献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