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9篇
  免费   109篇
  国内免费   116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54篇
地球物理   127篇
地质学   278篇
海洋学   7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柴轶凡  张灿  孔令阳  赵成 《湖泊科学》2018,30(6):1732-1744
高海拔地区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对气候变化和营养输入的响应十分敏感.在人类活动逐渐加强的背景下,高山湖泊高分辨率的沉积物记录了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演变过程.选取云南西北部典型高山湖泊——错恰湖,获取长度37 cm的连续湖泊沉积序列,基于铅铯测年法得到年代深度模型,并对湖芯样品进行总有机碳、总氮及正构烷烃的多指标测定和元素测量,结合气象监测数据探讨分析错恰湖的有机质来源和流域环境演化特征.根据气候代用指标的变化,两百年来错恰湖泊环境及区域气候演化可以分成4个主要阶段:1807-1900年:湖泊水位上升、湖面扩大,有机质丰度下降,有机质以外源贡献为主,内源比例上升;1900-1950年:湖泊水位开始下降、湖面收缩,有机质丰度下降,外源有机质来源增加;1950-1982年:湖泊水位下降、湖面进一步收缩,有机质丰度下降,外源输入比例继续增加;1982-2007年:湖泊水位下降、湖面收缩,有机质含量上升且以陆源输入为主,同时内源贡献比例开始增加.在元素测定结果中,人类活动对应了湖泊沉积重金属含量变化的3个阶段:1950年以前,重金属含量低且稳定,可视作自然背景阶段,人类影响忽略不计;1950年以后,湖泊流域工农业逐渐发展,人为干扰凸显;直到1982年以后,冶炼工业的进步加强了重金属的污染态势,并通过大气传输沉降被湖泊沉积物记录.错恰湖沉积记录的分析讨论在总结该区域气候环境演化历史的同时,加深了对气候人类活动湖泊生态系统相互作用过程的理解,为高山湖泊响应人类活动影响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12.
13.
西藏当雄错盐湖卤水冬季日晒蒸发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伍倩  郑绵平  乜贞  卜令忠 《地质学报》2013,87(3):433-440
西藏当雄错盐湖位于藏北高原腹地西南侧,其水化学类型属典型的中度碳酸盐型,具有很好的工业开发前景和价值.自然蒸发是盐田日晒工艺的应用基础工作,本文基于室内卤水等温蒸发实验的相关结果,在当雄错湖区现场开展了盐湖卤水冬季日晒蒸发实验,通过考察碳酸盐型盐湖卤水在现场低温条件下自然蒸发过程中液相各元素的富集规律以及矿物的结晶析盐规律,分析了锂、硼、钾等元素的集散行为,并根据卤水蒸发过程中的元素富集、蒸失水量、盐类析出顺序、矿物组合以及物化性质的变化探索了盐类分离的控制条件.以Na+,K+/CO2-3,SO2-4,Cl--H2O五元体系(25℃)介稳相图为参考依据,绘制了当雄错盐湖卤水冬季日晒蒸发的结晶析盐路线.实验结果表明,当雄错盐湖卤水在冬季日晒蒸发过程中依次析出石盐、泡碱、天然碱、硼砂、钾石盐和扎布耶石,另有少量芒硝和泡碱等低温产物会提前析出或被母液夹带析出,利用冬季低温蒸发可制取富锂卤水,蒸发后期的母卤还可用于提取硼砂和钾石盐等矿物资源.实验结果为下一步开展盐田工程设计及制卤工艺操作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数据,同时也为碳酸盐型盐湖卤水的综合利用和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尖晶石是地幔橄榄岩中一种非常重要的矿物,虽然含量很低,却可以作为其寄主岩石——地幔橄榄岩——的成因指示剂.普兰岩体东部铬尖晶石分布广泛,几乎在所有岩石类型中都有出现.通过矿物学特征的研究,认为尖晶石可分为两类,一类较自形,颜色较深;另一类多呈不规则状和蠕虫状,颜色较浅.根据其化学特征,又可分为富铬型的尖晶石(Cr#>60)和富铝型的尖晶石(Cr#<60),富铬型尖晶石主要出现在纯橄岩、蛇纹岩和辉石岩中,富铝型尖晶石主要出现在二辉橄榄岩中.其中,方辉橄榄岩中的尖晶石形态、化学成分变化比较大,说明它经历了较为复杂的形成和变化过程.通过对尖晶石矿物学和化学特征的综合研究,认为该区尖晶石具有深海橄榄岩和上部俯冲板片(SSZ)构造环境橄榄岩特征,普兰岩体可能先后经历了MOR和SSZ两种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5.
昌马断裂带的水平断错与强震重复率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932年昌马地震(7.6级)震中区(昌马盆地—西水峡断陷谷地内)的大比例尺活断层填图(1:5万),获得了沿地震断层带分布的时代、规模不同的山脊及冲沟的水平断错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水平断错量具明显的分级特点,全新世以来,最大一级水平位错量平均为39米,平均年滑动速率为4.1毫米/年。 依据古陡坎侵蚀斜面的主坡角与其年龄的相关统计公式,求得最近一次历史未记载的强地震事件发生在距今约1968年,它与1932年昌马地震的间隔时间为1911年,由这些资料粗略的求得昌马断裂的蠕滑速率为1.37毫米/年,占整个走滑量的31.8%。本文由上述资料求得昌马断裂带的强震(M≈7.6)重复周期约为2051年。  相似文献   
16.
西藏高原札木、当雄地区小震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青藏高原隆起的原因,根据西藏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和交通等方面的情况,于1976-1977年分别在西藏札木、当雄地区设立了区域地震台网。本文根据所观测的小震资料,用和达法测定了小震的时空参数。采用圆盘形剪切位错震源模式,考虑了传播介质的吸收和地震仪频率特性的影响,计算了小震的震源参数。结果表明: 1.小震具有局部密集和震源深度浅的特点,当雄地区小震震源面向南倾斜。 2.小震的平均应力降为几巴至几十巴。 3.对地震纵波而言,介质的品质因子较低,Q_P的平均值为150。 4.在厚度为二、三十公里的地壳上部,地震纵波的平均传播速度较低,V_P的平均值为5.65公里/秒。  相似文献   
17.
在青藏高原的演化历史中,班公湖-怒江洋的俯冲方向一直存在争议。现有的岩浆作用时空展布表明,大量早白垩的岩浆作用分布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以下简称为班怒带)以南,但是近年来在该缝合带以北也发现了少量同时代的岩浆作用。本文研究了靠近班公湖-怒江蛇绿岩带以北、改则县北部热那错地区的流纹岩,获得了岩石的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成分。热那错流纹岩年龄为~110Ma,与相邻地区报道的岩浆岩活动和缝合带以南的北拉萨地体地区大范围出露的早白垩世岩浆岩同期产出。岩石具有不均一且偏正的εHf(t)特征,与北拉萨地体同期岩浆岩Hf同位素成分相似。本文综合考虑了班怒带两侧发育同期岩浆活动、且南侧极大量而北侧很少量发育的特征,认为热那错流纹岩的成因可以置于班公湖-怒江洋向南俯冲的总体模式中,南向俯冲的班公湖怒江岩石圈在~110Ma发生板片断离,可以同时解释分布于缝合带两侧的早白垩世岩浆活动。  相似文献   
18.
2021年5月22日2时04分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发生7.4级地震,为了查明此次地震产生的地表破裂和伴生次生灾害发育特征,调查组采用遥感解译和实地调查方式对地震影响区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玛多-甘德断裂和昆仑山口-江错断裂之间形成了一条宽约75 km、长约230 km的活动断裂带,地表新发现地裂缝653条、砂土液化和喷砂冒水点1237个、地震鼓包97个、塌陷坑2个。地表破裂总体呈北西—南东向展布,自西向东出现马尾状分支的现象,东段与玛多-甘德断裂带以一定角度斜交,地裂缝整体走向与昆仑山口-江错断裂走向高度一致。地震地表破裂发育特征显示,此次玛多Ms7.4级地震的发震断裂为昆仑山口-江错断裂,断面整体南倾,性质为左行走滑。此次大地震的发生是在印度板块向青藏高原挤压背景下,巴颜喀拉地块强烈向东挤出构造作用导致其北部走滑断裂发生左旋运动的结果。调查结果为地方政府关于灾区地震灾害损失评估及灾后重建提供了第一手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9.
地层古生物方面,在原鲁谷组灰岩和火山岩层位之下新发现一套以类复理石沉积为主的深水沉积物,特别是“冰水杂砾岩“;解体了测区南部前泥盆系“戈木日群“浅变质岩系,大部分厘定为二叠系;新发现一套出露较完整的三叠系地层剖面;南羌塘新建3个组级岩石地层单位.构造方面,“中央隆起带“是龙木错-双湖构造带的一部分;测区双湖构造混杂岩带的南北边界均为大型韧性剪切带所分割;新发现上三叠统若拉岗日群岛弧相火山岩;测区南北向新构造调查取得重要进展.油气资源方面,新发现较大规模的沥青脉和几处稠油、油页岩显示点.  相似文献   
20.
在西藏羌塘盆地昂达尔错地区前人划分的上三叠统角木日茶卡组中发现了二叠纪化石分子Acanthopecten cf.coloradoensis(Newbrry)和Pterinopectinella?sp.,结合岩石组合特征,经过进一步开展生物年代对比及区域地层对比,将该套角木日茶卡组重新厘定为中二叠统龙格组,从而首次将羌塘盆地东南侧出露地层的时代下限由原来的上三叠统修正至中二叠统,增添了新的古生物化石证据。首次明确了中央隆起带东段的南羌塘地区中新生代之下存在晚古生代地层,为今后更深入研究羌塘盆地零星出露的古生代地层及地质演化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