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40篇 |
免费 | 303篇 |
国内免费 | 66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5篇 |
大气科学 | 6篇 |
地球物理 | 83篇 |
地质学 | 2124篇 |
海洋学 | 173篇 |
天文学 | 2篇 |
综合类 | 186篇 |
自然地理 | 10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8篇 |
2023年 | 68篇 |
2022年 | 66篇 |
2021年 | 82篇 |
2020年 | 63篇 |
2019年 | 75篇 |
2018年 | 58篇 |
2017年 | 51篇 |
2016年 | 71篇 |
2015年 | 71篇 |
2014年 | 112篇 |
2013年 | 85篇 |
2012年 | 93篇 |
2011年 | 105篇 |
2010年 | 105篇 |
2009年 | 103篇 |
2008年 | 78篇 |
2007年 | 99篇 |
2006年 | 74篇 |
2005年 | 79篇 |
2004年 | 85篇 |
2003年 | 66篇 |
2002年 | 49篇 |
2001年 | 85篇 |
2000年 | 54篇 |
1999年 | 74篇 |
1998年 | 59篇 |
1997年 | 57篇 |
1996年 | 59篇 |
1995年 | 54篇 |
1994年 | 45篇 |
1993年 | 60篇 |
1992年 | 70篇 |
1991年 | 65篇 |
1990年 | 70篇 |
1989年 | 58篇 |
1988年 | 20篇 |
1987年 | 22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10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4篇 |
1949年 | 3篇 |
1944年 | 6篇 |
1943年 | 4篇 |
1942年 | 3篇 |
1941年 | 3篇 |
1934年 | 8篇 |
1933年 | 3篇 |
192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7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91.
从郯庐断裂带两侧的“盆”“山”耦合演化
看前白垩纪“郯庐断裂带”的性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郯庐断裂带的前身是3条重要的边界断裂(古郯庐断裂、辽渤断裂和敦化-密山断裂),因而前白垩纪其两侧的“盆”“山”发育分属不同的造山动力学和成盆动力学系统。其西.扬子微大陆与华北微大陆之间的秦岭-大别造山带是印支期的碰撞造山带,兴-蒙造山带是海西期的阿尔泰型(增生弧型)造山带,燕山运动时两者都成为陆内造山带。“郯庐断裂带”以东,苏鲁造山带是苏皖地块与胶辽微大陆之间的燕山期碰撞造山带,延吉-清津造山带是胶辽微大陆与兴凯地块之间的印支期碰撞造山带;更北则是由一系列外来地体沿敦化-密山断裂拼贴在西伯利亚次大陆之上而形成的斜向汇聚-剪切造山带(属板间造山带)。在此基础上,分为海西-印支期、侏罗纪和白垩纪3个时代,详细剖析了“郯庐断裂带”两侧与上述造山作用耦合的典型的磨拉石盆地和火山岩盆地的演化及其对比,证实前白垩纪“郯庐断裂带”两侧的盆地各有其独立的发育史,不是被郯庐断裂带左行平移错断的同一个盆地。对“郯庐断裂带”两侧古生代-三叠纪陆表海的研究进一步证实其西的扬子微大陆、华北微大陆、布列亚-佳木斯地块与其东的苏皖地块、胶辽微大陆、兴凯地块曾分属独立的构造单元。早白垩世时,随着新特提斯洋的部分闭合,亚洲大陆的雏形出现,上述3条边界断裂连接成郯庐断裂带并成为陆内的左行走滑断层。 相似文献
892.
前人对笔石的研究主要用于地层划分和沉积环境分析,对笔石与页岩气之间的关系研究甚少。充分利用取心井岩心分析资料、钻井地质资料、实验分析资料和测录井资料,结合不同沉积环境的笔石类型,将JYDA-E井奥陶系五峰组分成4个笔石带(WF1-WF4)、志留系龙马溪组划成6个笔石带(LM1-LM7,LM2缺失),其中WF2-LM4的TOC含量高、有机孔隙发育,属于页岩气有利开发层段。研究发现:笔石的演化和有机质的富集具有相同的沉积环境;笔石的丰度和TOC、有机孔隙度以及气测全烃含量具有正相关关系,笔石的演化对页岩有机质丰度、有机孔的形成具有一定贡献,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含气性,属于页岩气储层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形成和笔石的形成演化存在成因上的关联,这对页岩气储层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93.
均一石以隐晶质岩性、无纹层与凝块结构发育为特征,与叠层石、凝块石、树形石并列为典型的微生物岩。然而,由于均一石在1995年命名以来很少在地层记录中得到识别和描述,并且缺乏现代实例的类比物,使得关于均一石的报道极具研究价值。为研究华北地台寒武系均一石沉积组构与形成环境特征,系统性地针对河北涞源祁家峪剖面芙蓉统长山组均一石生物丘进行研究。芙蓉统长山组从下部陆棚相钙质泥岩向上变浅至浅缓坡相厚层块状泥晶灰岩,组成了一个淹没不整合型三级层序。三级层序顶部的浅缓坡相厚层块状泥晶灰岩层,代表强迫型海退过程沉积,其内部发育一系列米级均一石生物丘。研究结果表明,这些生物丘主体为致密泥晶及少量微量晶组成,其中可见到附枝菌(Epiphyton)、葛万菌(Girvanella)、肾形菌(Renalcis)等钙化微生物化石。这些钙化微生物(蓝细菌)化石的出现,代表了显生宙第一幕蓝细菌钙化作用事件的证据,同时间接的说明均一石生物丘形成于蓝细菌主导的微生物席的钙化作用过程之中。同时,生物丘内还局部集中发育底栖鲕粒与草莓状黄铁矿颗粒,表明了生物丘形成过程中复杂的微生物沉积作用机制。因此,河北涞源长山组顶部的均一石生物丘,尽管泥晶和微亮晶是其基本构成,但是各种钙化蓝细菌化石以及底栖鲕粒与草莓状黄铁矿颗粒的局部出现表明了在蓝细菌主导的微生物席中复杂的微生物活动信号,成为了解生物丘形成机制、显生宙第一幕蓝细菌钙化作用事件的典型实例。 相似文献
894.
袁复礼石是一种Mg、Fe3+、Al3+和Ti的硼酸盐新矿物。除了与遂安石、硬石膏和磷灰石共生外,还与硼铝镁石、镁橄榄石和方解石等共生,形成两个矿物共生组合。单矿物化学分析表明,后一组合中的袁复礼石更富铁,特别是Fe3+,相对贫镁。袁复礼石的晶体结构分析证明,袁复礼石与硼钛镁石的结构类型一致,阳离子的占位为M(1)=Me3+,M(2)=Me2+。袁复礼石是M(1)位置上为Fe端员组分,M(2)位置上为Mg端员组分的新矿物。 相似文献
895.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2017,(2)
为认识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下石盒子组沉积相特征及其演化规律,采用岩心、录井和测井等资料,分析地层岩石组合、沉积构造和测井相组合,确定下石盒子组一段(盒一段)岩性组合及展布特征;在小层平面展布基础上,根据区域构造和沉积演化背景,分析下石盒子组的物源供给和水动力变化,确定盒一段沉积微相纵向演化规律。结果表明:盒一段沉积物以灰白、浅灰色含砾粗砂岩、砂砾岩,灰色、浅绿色细砂岩,灰色、棕色泥岩为主,剖面上各小层呈下砂上泥的正韵律组合特征,平面上砂岩呈近SN向条带状展布。盒一段沉积一套以粗碎屑岩为主的、砂泥组合的湖泊—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盒一段水下辫状河道为有利储集相带,辫状河道较发育,平面上摆动、迁移频繁。盒1-1和盒1-2亚段比盒1-3亚段分流河道砂体厚度更大,连续性更好。该研究结果为大牛地气田下石盒子组沉积相分析、高效砂体预测及勘探方向部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96.
897.
虎睛石矿床赋存于耀岭河岩组一套基性海底喷发岩系中,受北北西向的一组缓倾斜的构造裂隙控制。本文将矿床划分为个矿体,对其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898.
妥拉海河石墨矿床是在青海省发现的首个超大型大鳞片晶质石墨矿。该矿床位于柴达木盆地南缘、东昆仑中段,矿体呈层状、似层状赋存于下元古界金水口岩群下岩组的片麻岩、钙质片麻岩、石英片岩和大理岩中,属于典型的片麻岩型石墨矿床。为探讨其矿床成因,本文对含矿地层开展了详细的岩相学、全岩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含矿的石墨片麻岩、石墨石英片岩稀土元素总量为82.95×10-6~154.86×10-6,轻稀土富集,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和Ce弱负异常,显示了原岩形成于大陆边缘浅海缺氧沉积环境。赋矿的变质岩原岩为富含有机质的砂质岩、杂砂岩和钙硅酸盐岩,物质来源主要是陆源碎屑,少量为浅海的碳酸盐岩。矿石中石墨片麻岩和大理岩的δ13C同位素组成指示石墨的碳质来源于生物有机碳,而大理岩的碳质来源为无机碳。妥拉海河石墨矿床是形成于古元古代的区域变质型矿床。 相似文献
899.
本文研究的鱼眼石产于江苏溧阳的硅灰石矿区,它主要呈晶簇状、板状和粒状,共生矿物有方解石、石英和硅灰石。偏光镜下无色透明,具有环带构造,干涉色很低并有异常干涉色,油浸法测定ε=1.5374,ω=1.5341。X射线衍射分析、红外吸收光谱分析和差热分析得到的图谱与其他文献中的图谱基本一致,其晶胞参数为a=0.8988,c=1.5832nm。成分和电子顺磁共振分析表明,Mn~(3+)在晶格中的占位是鱼眼石呈粉红色的原因。其化学成分为SiO_2 51.22,CaO27.35,K_2O 4.63,Na_2O 0.16,F 1.86,H_2O~+15.32,H_2O~-0.17,(平均),与国内外鱼眼石相比,它富Ca、F,贫Si、K。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