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105篇 |
免费 | 3091篇 |
国内免费 | 652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907篇 |
大气科学 | 579篇 |
地球物理 | 1738篇 |
地质学 | 17399篇 |
海洋学 | 1504篇 |
天文学 | 171篇 |
综合类 | 957篇 |
自然地理 | 146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86篇 |
2023年 | 613篇 |
2022年 | 753篇 |
2021年 | 782篇 |
2020年 | 664篇 |
2019年 | 690篇 |
2018年 | 574篇 |
2017年 | 562篇 |
2016年 | 600篇 |
2015年 | 678篇 |
2014年 | 923篇 |
2013年 | 776篇 |
2012年 | 853篇 |
2011年 | 884篇 |
2010年 | 763篇 |
2009年 | 726篇 |
2008年 | 764篇 |
2007年 | 702篇 |
2006年 | 713篇 |
2005年 | 643篇 |
2004年 | 583篇 |
2003年 | 803篇 |
2002年 | 1004篇 |
2001年 | 1127篇 |
2000年 | 843篇 |
1999年 | 624篇 |
1998年 | 740篇 |
1997年 | 753篇 |
1996年 | 762篇 |
1995年 | 758篇 |
1994年 | 721篇 |
1993年 | 413篇 |
1992年 | 457篇 |
1991年 | 412篇 |
1990年 | 343篇 |
1989年 | 313篇 |
1988年 | 50篇 |
1987年 | 44篇 |
1986年 | 26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13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8篇 |
1981年 | 7篇 |
1980年 | 10篇 |
1979年 | 6篇 |
1976年 | 6篇 |
1974年 | 4篇 |
1973年 | 7篇 |
1963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气温变化对冬小麦生育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利用驻马店市1961年10月—2002年5月冬小麦生长季内平均气温资料以及气温5年滑动平均变化曲线图,采用相关分析法,分析了驻马店市冬小麦生长季内气温变化特征,并利用1981年以后的冬小麦作物观测资料,经过对比分析,揭示了冬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因暖温而产生的一系列变化。 相似文献
53.
干旱区高山-盆地系统深部水资源的赋存和估算——以河西走廊西段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行西北地区水资源评价,是基于下列水文地质概念模型:(1)作为主要补给源地的山区,其与盆地之间存在“阻水屏障”;(2)山区形成的地下水基本上已全部汇入出山河谷,流向盆地绿洲,经实地勘探水化学同位素分析与资料研究,认为现行“模型”不符合地质实际。在引用国外高山区产流数值模拟成果的基础上,采用比拟法估算出研究区,由山区通过基岩向盆地绿洲作侧向补给的大致数量。新概念模型的建立,意味着西北高山-盆地系统的绿洲基岩不深处,赋存有相当数量以前未被计入的、可供开发的水资源。 相似文献
54.
55.
GasBenchⅡ-连续流稳定同位素质谱仪(IRMS)联用在线分析已成为碳酸盐碳氧同位素分析测试的常用方法,已有研究认为不同的实验条件直接影响δ13C和δ18O同位素测试结果的准确性。但这些报道未对该联用方法所涉及的实验条件进行综合分析。本文系统研究了GasBenchⅡ-IRMS法中各种实验条件(包括排空时间、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色谱分离温度)对碳氧同位素测试结果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排空时间大于9 min可有效消除空气对测试结果的干扰,不同的反应温度和时间对碳氧同位素分析结果均有一定影响,经条件优化确定反应温度为72℃,反应时间为60 min,色谱分离温度为60℃。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碳氧同位素分析精度分别优于0.03‰和0.05‰,达到了国际分析测试水平。同时,选择合适的同位素数据归一化方法可以进一步保证碳氧同位素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通过分析近4000件实际样品,对比单一标准物质校准和双标准物质校准同位素归一化方法的计算结果,发现双标准物质校准偏差小于单一标准物质校准偏差,因此建议采用双标准物质校准法进行样品同位素标准化计算。本研究为GasBenchⅡ-IRMS联用技术中实验条件的选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保证碳氧同位素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同时提出,由于样品成分复杂且不均一,在分析实际样品时需要根据样品的性质进一步对实验条件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56.
57.
准噶尔盆地腹部白垩系清水河组清一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特征及岩性油气藏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钻井、岩芯和测井等资料的分析,清水河组清一段划分出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2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和5个短期基准面旋回。MSC1中期基准面旋回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MSC2中期基准面旋回为湖泊相沉积,局部地区夹有辫状三角洲沉积,极易形成岩性油气藏。区域性隔层发育在非对称型长期基准面旋回的上部,有利的储集体主要分布于中期基准面上升的早期。 相似文献
58.
59.
四川呷村黑矿型矿床硅质岩的硅、氧同位素组成及其与现代海底硅质烟囱比较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首次报道了川西呷村黑矿型矿床硅质岩的硅、氧同位素组成,其δ~(18)O为12.8‰-18.3‰纵,形成温度约99-120℃,δ~(30)Si为0.0‰-1.5‰,与Mariana和GalaPagos热液硅质烟囱的δ~(30)Si值范围基本相当,揭示两者具相似的形成机制。硅质岩和硅质烟囱δ~(30)Si最大值与相伴火山岩δ~(30)Si值一致,反映硅质来自被热液淋滤交代的火山岩系。根据SiO_2溶解度-温度关系提出,来自海底之下1-2km处的水-岩反应带、温度高于320℃的初始流体,通过绝热上升或传导冷 相似文献
60.
鲁西地区是全球完整保存新太古代早期TTG(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和绿岩带的区域,是研究太古宙岩浆演化类型和太古宙时期壳幔作用以及构造模式的典型区域。本文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年代学、Hf同位素和岩石地球化学等手段,探讨了鲁西地区新太古代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形成背景。鲁西地区新太古代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U-Pb年龄主要为2 537和2 566 Ma。花岗岩(TA1802)εHf (t)值为-1.4~2.9,平均值为0.65,二阶段模式年龄约为2.9 Ga;二长花岗岩(TA1812)εHf (t) 值为-0.4~2.7,平均值为1.31,二阶段模式年龄为 3 073~2 886 Ma,平均值约为2.9 Ga;二长花岗岩(TA1817)εHf (t) 值为0.3~4.7,平均值为3.35,二阶段模式年龄为3 032~2 762 Ma,平均值约为2.8 Ga。在εHf (t)-t 图解上,鲁西地区新太古代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年龄演化线均落在2.9~2.8 Ga地壳演化线上,且与二阶段模式年龄大致相同,即表明鲁西地区新太古代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源于2.9~2.8 Ga的古老地壳重融。鲁西地区新太古代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均表现为高w(SiO2)、w(Al2O3)和富Na2O特征,大部分属于准铝质岩石。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分布型式上,均表现为轻稀土元素(LREE)富集和重稀土元素(HREE)亏损,且中重稀土元素出现分馏。花岗岩样品中,有两个样品(TA1801-1与TA1824)表现出Ta富集,其余样品均表现为K、Rb、Ba和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Nb、Ta、Ti亏损。二长花岗岩也同样表现为K、Rb、Ba和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Nb、Ta、Ti亏损,部分熔融残余矿物存在石榴石、金红石以及少量斜长石、角闪石。根据上述地球化学特征, 并结合区域地质特征,鲁西地区新太古代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构造背景为同碰撞背景,该构造模式是大陆地壳有效增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