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52篇 |
免费 | 316篇 |
国内免费 | 76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5篇 |
大气科学 | 1篇 |
地球物理 | 28篇 |
地质学 | 3403篇 |
海洋学 | 20篇 |
天文学 | 11篇 |
综合类 | 189篇 |
自然地理 | 4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7篇 |
2023年 | 66篇 |
2022年 | 76篇 |
2021年 | 83篇 |
2020年 | 98篇 |
2019年 | 74篇 |
2018年 | 84篇 |
2017年 | 73篇 |
2016年 | 93篇 |
2015年 | 91篇 |
2014年 | 189篇 |
2013年 | 132篇 |
2012年 | 118篇 |
2011年 | 174篇 |
2010年 | 123篇 |
2009年 | 117篇 |
2008年 | 114篇 |
2007年 | 74篇 |
2006年 | 100篇 |
2005年 | 90篇 |
2004年 | 80篇 |
2003年 | 77篇 |
2002年 | 91篇 |
2001年 | 110篇 |
2000年 | 78篇 |
1999年 | 111篇 |
1998年 | 112篇 |
1997年 | 139篇 |
1996年 | 127篇 |
1995年 | 161篇 |
1994年 | 122篇 |
1993年 | 149篇 |
1992年 | 124篇 |
1991年 | 94篇 |
1990年 | 70篇 |
1989年 | 81篇 |
1988年 | 11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7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2.
云南金顶铅锌矿床是世界上成矿时代最新且唯一的陆相沉积岩容矿的超大型铅锌矿床。矿区存在2类有机质——原生型和迁移型,与矿石共生。生物标志化合物研究结果表明:正构烷烃碳数分布范围较宽,有2种峰型;萜烷化合物的相对丰度五环三萜烷>三环萜烷>四环萜烷;规则甾烷C27~C28~C29呈不对称V字型分布;有机质的母质来源以低等水生生源的海藻类为主,伴随有一定量的陆源高等植物组分;有机质沉积于弱氧化—弱还原环境;成矿热液的热力作用使样品遭受了一定程度的热解,部分样品还遭受了生物降解作用;生物标志物多参数对比表明有机质来源于三叠纪三合洞组碳酸盐岩地层。原生型有机质的成矿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成矿金属元素的预富集上,而迁移型有机质的成矿作用主要是对成矿金属元素的活化运移。 相似文献
23.
24.
兰坪盆地三类主要铜银多金属矿床的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兰坪盆地内三种主要成因类型(沉积-热液改造型、热水沉积-热液改造型和热液脉型)的铜银多金属矿床硫、碳、氢、氧同位素的研究,揭示了成矿作用过程的某些重要信息:矿石中的硫主要来自细菌还原的海水硫酸盐,但在沉积-热液改造型矿床中可能还有部分有机生物硫和深源火山硫的贡献;碳主要来自不同比值水/岩反应体系中碳酸盐岩地层的溶解结果,但在沉积-热液改造型矿床中还可能有深部地幔去气作用带来的CO2.成矿流体系以大气降水为主要补给源的盆地建造水,盆地建造水的运移成矿过程中可能伴有较为明显的蒸发作用. 相似文献
25.
分析了四川省巴塘县夏塞银铅锌矿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和探矿地质特征,指出区内NW向构造为导矿构造,矿体的产出严格受NNW向平行断裂系统控制,研究结果表明,富矿体在NNW向断裂中按一定间距连续出现,并在NNW向断裂伴生的次级构造中集中产出。 相似文献
26.
金鸡窝银矿床是一个以银为主,兼有铜、铅、锌、硫等的综合矿床,具中型规模。本文总结了矿床地质特征,阐述了银的赋存状态及变化规律,并对矿床控矿条件及成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7.
新疆塔木-卡兰古铅锌矿带位于塔里木板块西南缘之晚古生代碳酸盐岩台地环境中。矿化以铅锌铜矿为主,矿床赋存于中泥盆统一下石炭统3个控矿的古含水层中,矿体形态复杂。矿石根据其结构大体可分两类:一类呈角砾状构造,硫化物呈细脉浸染状,交代、粗粒自形等结构发育,主要矿物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含量很低,共(伴)生赤铁矿和磁铁矿;另一类矿石中硫化物呈稀疏浸染状,发育大量的胶状、草莓状结构。研究表明,角砾岩带是重要的找矿评价标志,矿床成因属密西西比河谷型(MVT),矿石结构的特点更加支持两种性质差异很大的低温热液混合引起成矿物质的沉淀和成矿的成因模型。 相似文献
28.
西藏扎西康锌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银的赋存状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扎西康锌多金属矿床位于西藏特提斯喜马拉雅板片的"金锑多金属"成矿带东段。研究显示,矿体主要呈脉状、透镜状产于近南北向的张性断裂中。热液成矿作用主要可划分为早、晚2个成矿阶段,7个成矿亚阶段,早期以铅锌矿化为主,晚期以锑(铅)矿化为主。岩矿石镜下鉴定和电子探针分析表明,扎西康矿床矿石种类繁多,矿物组合和成矿元素均呈现明显的分带现象,由深至浅(W→E)为含锡(铁)闪锌矿+铁锰碳酸盐+少量方铅矿+少量黄铜矿(深部)→(铁)闪锌矿+铁锰碳酸盐+少量方铅矿+黄铁矿+毒砂+少量银黝铜矿+少量石英(中深部)→方铅矿+闪锌矿+脆硫锑铅矿+铁锰碳酸盐+硫锑铅矿+少量银黝铜矿+石英(中部)→辉锑矿+方铅矿+少量闪锌矿+石英+少量铁锰碳酸盐(浅部),对应的元素分带为Zn(Pb+Ag+Cu+Sn)→Zn(Pb+Ag)→Zn+Pb(Sb+Ag)→Pb+Sb+Ag+Zn。矿区银矿化主要集中在Ⅴ号矿体ZK2703-ZK2302、ZK1502-ZK1105和ZK806三个区域,与铅锑矿化关系密切。矿石中银主要以类质同象的形式存在,独立银矿物相对较少。其中,类质同象银主要赋存在方铅矿中,少量赋存在硫锑铅矿、脆硫锑铅矿、毒砂、黄铁矿等金属硫化物中;独立银矿物有少量的银黝铜矿、硫锑铅银矿、银(含银)硫铜锑矿。成矿流体中铅、锌、锑、银的运移和富集沉淀是受体系中温度、压力、浓度、pH值等多种因素综合控制的结果。 相似文献
29.
文章分析了姆驮山银矿地质特征及物化特征,并通过与凤凰山银矿地质特征对比,两者成矿地质条件相似,矿床类型、控矿因素、矿物成分等几乎相同,因此认为姆驮山银矿具有中型甚至大型银矿床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30.
Fine root is critical to restrain soil erosion and its distribution pattern is of great influence on the restraining effects. This study studied the fine root biomass(Br)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aged Leucaena leucocephala(5, 10, 15 years) in debris flow source area in Jiangjia Gully by digging downward to the bottom at different distances to stem in three directions on slope. The results showed the Br increased dramatically by 143% from 5 years to 10 years and then rose slowly by 38% from 10 years to 15 years. The Br of 5 years was significantly asymmetric between uphill and alonghill directions, but there was little difference among directions for other ages, and a concentration trend appeared to exist in downhill and alonghill directions. Moreover, fine root(D≤1 mm) was significantly heavier than that of fine root(1mmD≤2 mm), playing a leading role in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whole fine root, with a logarithmic or an exponential function. The results presented may shed light on fine root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evaluation of its effect on slope stability in debris flow source area.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