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87篇
  免费   1002篇
  国内免费   1875篇
测绘学   614篇
大气科学   456篇
地球物理   631篇
地质学   4975篇
海洋学   720篇
天文学   63篇
综合类   621篇
自然地理   484篇
  2024年   77篇
  2023年   222篇
  2022年   222篇
  2021年   269篇
  2020年   223篇
  2019年   226篇
  2018年   141篇
  2017年   164篇
  2016年   197篇
  2015年   244篇
  2014年   420篇
  2013年   308篇
  2012年   382篇
  2011年   342篇
  2010年   383篇
  2009年   346篇
  2008年   431篇
  2007年   421篇
  2006年   344篇
  2005年   322篇
  2004年   253篇
  2003年   215篇
  2002年   202篇
  2001年   203篇
  2000年   145篇
  1999年   182篇
  1998年   159篇
  1997年   185篇
  1996年   178篇
  1995年   142篇
  1994年   133篇
  1993年   134篇
  1992年   126篇
  1991年   143篇
  1990年   146篇
  1989年   113篇
  1988年   60篇
  1987年   59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5篇
  1979年   4篇
  1976年   4篇
  1974年   5篇
  1958年   5篇
  1946年   5篇
  194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68 毫秒
31.
采用镍锍火试金法结合ICP-MS分析了12个北大别白垩纪镁铁-超镁铁岩样品的Ir,Ru,Rh,Pt和Pd的含量,结果显示铂族元素(PGE)的含量较低,原始地幔标准化后的PGE分布模式呈正斜率型,PPGE相对原始地幔略微亏损,而IPGE强烈亏损,Pd/Ir值远高于相应的地幔比值。这些镁铁-超镁铁岩中PGE的强烈分异是地幔低程度的部分熔融过程中,PPGE主要受硫化物控制,而Ir则存在于非硫化物相如尖晶石,可能还有合金之中造成的。同时,铂族元素的分布特征表明这些镁铁-超镁铁岩是岩浆结晶分异的产物。  相似文献   
32.
唐勇  张辉  刘丛强  饶冰 《矿物学报》2008,28(1):35-42
高度演化的富P过铝质岩浆体系,具有鲜明的、不同于其他体系的地球化学行为.富P过铝质熔体以富P,高ASI,贫Fe、Mg、Ca,强烈亏损REE、Th、Y以及具有W、Sn、Nb、Ta等金属的矿化为特征.富P过铝质岩浆体系中的碱性长石为富P长石,长石中P可以有效地指示过铝质岩浆体系的演化历程;在岩浆演化的晚期,P与Li具强的亲和性,形成锂辉石-磷铝锂石-羟磷铝锂石的组合.已有的实验研究揭示,P能降低简单花岗岩的液相线和固相线温度、粘度以及增加H2O在熔体中的溶解度.然而,这一体系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研究,P能否促进过铝质岩浆的液态不混溶,能否促使等价不相容元素在过铝质岩浆演化过程中的分异,是否在稀有金属成矿过程中起作用等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3.
洛川黄土-红粘土序列铁氧化物组成及其古气候指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洛川黄土、古土壤和红粘土中磁性矿物组成、成因和相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土磁性矿物以风尘磁铁矿为主,少量的成土赤铁矿和成土磁赤铁矿;古土壤磁性矿物以成土磁赤铁矿为主,成土赤铁矿次之,少量的风尘磁铁矿和赤铁矿;红粘土磁性矿物以成土赤铁矿为主,风尘磁铁矿和成土磁赤铁矿次之,少量风尘赤铁矿。黄土、古土壤和红粘土磁性矿物组成差异,反映了其形成期不同的古气候特性以及不同气候条件下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强度的差异。干冷的冰期,黄土弱成土作用形成了以粗颗粒的风尘磁铁矿核 赤铁矿边的磁化率载体。间冰期的温暖湿润的古气候最有利于生物活动,强烈生物活动导致古土壤中大量纳米超细磁赤铁矿/磁铁矿产生,形成以磁赤铁矿为主,风尘磁铁矿核 赤铁矿边为辅的磁化率载体。红粘土成壤期,强降雨强蒸发的长干短湿的高温炎热的古气候使得红粘土化学风化强烈,生物地球化学活动较弱,形成以磁铁矿核 赤铁矿边和磁赤铁矿核 赤铁矿边的磁化率载体。黄土、古土壤和红粘土磁性矿物组成、磁性矿物相关系是其形成期独特的古气候指示。  相似文献   
34.
由共聚法制得的铁铝复合交联剂交换钠基蒙脱石层间的水合钠离子,再经SO42-改性处理制备了铁铝复合层柱粘土固体超强酸催化剂.利用xRD、FT-IR和BET法对催化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以乙酸正丁酯的合成反应为探针反应对催化剂的活性进行了测试.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铁铝复合交联粘土SO42-改性最佳工艺条件.研究了催化剂对探针反应的选择性及重复使用情况.结果表明:在由实验确定的最佳改性工艺条件下,乙酸的转化率达92.2%,反应中无副产物产生,催化剂具有较好的重复使用性能.  相似文献   
35.
南黄海中部沉积岩心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根据南黄海中部所取得的3个柱状样岩心资料,对该区域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地层中稀土元素含量的变化反映了物源环境,为地层划分提供了有效的信息;相关分析表明,稀土元素与Ti,Co,Ni,Fe等元素呈正相关,而与Ca,Sr等元素呈负相关;球粒陨石标准化的稀土元素(REE)分布模式也表明了研究区沉积环境有一次较大的变化;稀土元素的富集因子和判别函数研究表明,该区域的物质来源可能与黄河的物质较为密切。  相似文献   
36.
研究了2003年10月采于珠江口5个站位的沉积物剖面酸挥发性硫化物(AVS)和同时提取的重金属(SEM:Pb,Zn,Cu,Cd,Ni)。其中,站位1、2位于中滩,其沉积物的AVS含量变化范围较小,为0.25—4.06μmol.g-1;站位3、4位于西滩,其沉积物的AVS含量变化范围较大,为0—26.09μmol.g-1。中滩和西滩沉积物的AVS含量均随深度增加。西滩表层沉积物的AVS含量接近于零,这可能与该水域较强的底层流和沉积物的再悬浮作用有关。站位5位于珠江口外侧,其表层沉积物的AVS含量相对较高,且垂向变化较小,可能是还原性沉积物间歇性再悬浮后重新沉积的结果。站位1、2和5沉积物中同时提取的重金属含量大体在0.95±0.2μmol.g-1范围内,随深度增加略呈下降趋势;而西滩沉积物重金属含量相对较高,为1.43—2.42μmol.g-1,且在一定深度范围内随深度增加呈明显下降的趋势,表明珠江口西滩沉积物中的重金属污染有加重的趋势。对AVS/SEM摩尔比值和单个金属的毒性效应研究显示,珠江口内尤其是西滩的表层沉积物存在重金属污染,对其中生活的底栖生物具有潜在的毒性效应。  相似文献   
37.
浅谈水文气象因素对辽宁海域赤潮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社会,沿海地区的经济在飞速发展,人口急剧增多,随之产生的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入海,导致海洋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海水中富营养化程度增高,赤潮频繁发生。辽宁沿海的黄海北部和辽东湾已成为赤潮的多发区。海洋生态系统、沿岸水产养殖业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有监测资料表明:黄海北部、辽东湾的赤潮发生频率呈上升趋势。所以,研究赤潮发生的原因、机制则显得特别的重要,而赤潮的发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态变化过程,是由许多的水文、气象、物理、化学和生物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拟从水文、气象的角度,分析影响辽宁海域赤潮发生的原因,为以后做好赤潮的监测和预报工作积累经验,为防灾减灾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8.
厦门海域鱼体稀土元素的生态化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1995—1996年在厦门海域采集了28种鱼类样品,用ICP—MS法测定了15种稀土元素(REE)的含量,研究了鱼体稀土元素的组成和分布模式及与海水环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厦门海域鱼体REE总量介于12.4—596.5ng/g,平均为(77.5l2.8)岭g。鱼体明显官集轻稀土,同时轻、重稀土之间则存在较大的分馏作用,说明轻稀土的生物学效应比重稀土更为显著。鱼类稀土元素分布模式总体上与海水REE分布模式接近,并且鱼类REE含量与近岸陆架海水REE含量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说明海洋鱼类对稀土元素的利用遵从丰度规律。鱼类对稀土元素的富集系数在103以上。稀土元素沿厦门海域食物链的迁移传递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生物放大作用。  相似文献   
39.
应用^57Fe穆斯堡尔谱学的方法对南海经东北部和珠江口沉积特物进行了Fe的价态及相对组成的研究,了环境变化对南海东北部沉积物Fe的价态的影响,研究了珠江口沉积物Fe^2+/Fe^3+的比值和溶解态Fe含量与盐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40.
红色无硫细菌处理高浓度鱼品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城市生活污水的沉降污泥中分离出三株红色无硫细菌,经鉴定R1为胶质红假单胞菌(Rhodopscudomonas gelatinosa),R2为沼泽红假单胞菌(R palustris)、RS-1为红螺属(Rhodosprillum)的一种。R1与R2均为兼性需氧和兼性光能利用菌,RS-1为专性厌氧光合菌。作者提出了它们的主要生理、生化特性和最适生长条件,最后确定R1、R2是较有利用前途的优势种类。作者利用上述分离的菌株对高浓度的鱼品废水进行了净化处理试验,得出R1对CODcr的去除率约为65%,R2的去除率为74%以上。二者混合使用可提高至87%。作者还发现废水中的非光合性杂生菌有助于提高光合细菌的净化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