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54篇 |
免费 | 1366篇 |
国内免费 | 49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24篇 |
大气科学 | 56篇 |
地球物理 | 111篇 |
地质学 | 2929篇 |
海洋学 | 257篇 |
天文学 | 10篇 |
综合类 | 148篇 |
自然地理 | 7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篇 |
2023年 | 33篇 |
2022年 | 84篇 |
2021年 | 117篇 |
2020年 | 91篇 |
2019年 | 97篇 |
2018年 | 58篇 |
2017年 | 80篇 |
2016年 | 79篇 |
2015年 | 76篇 |
2014年 | 205篇 |
2013年 | 130篇 |
2012年 | 232篇 |
2011年 | 157篇 |
2010年 | 104篇 |
2009年 | 148篇 |
2008年 | 129篇 |
2007年 | 127篇 |
2006年 | 134篇 |
2005年 | 133篇 |
2004年 | 71篇 |
2003年 | 74篇 |
2002年 | 69篇 |
2001年 | 59篇 |
2000年 | 56篇 |
1999年 | 56篇 |
1998年 | 102篇 |
1997年 | 67篇 |
1996年 | 104篇 |
1995年 | 123篇 |
1994年 | 109篇 |
1993年 | 155篇 |
1992年 | 123篇 |
1991年 | 125篇 |
1990年 | 86篇 |
1989年 | 90篇 |
1988年 | 8篇 |
1986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1950年 | 1篇 |
1944年 | 1篇 |
1941年 | 1篇 |
193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7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81.
82.
深俯冲和折返动力学:来自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及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制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和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为大陆岩石圈的深俯冲与折返动力学的研究提供了以下制约(1)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迭置于南、北苏鲁两个不同时代及属性的基底之上;(2)苏鲁巨量表壳岩石深俯冲至200km以下的上地幔深度,并经历超高压变质作用;(3)根据不同类型超高压变质岩石锆石的SHRIMP-U/Pb原位精确定年,获得超高压变质岩石的深俯冲-折返全过程(240~252Ma→230~237Ma→207~218Ma)时限.并建立了新的深俯冲-折返全过程的P-T-t轨迹;(4)富钛铁的辉长岩在大陆地壳的深俯冲过程中,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并转变成了富含金红石的榴辉岩,形成了超高压变质的钛矿床;(5)通过榴辉岩和石榴石橄榄岩的显微构造分析及石榴石、绿辉石和橄榄石EBSD测量,确定深俯冲过程中绿辉石和橄榄石的组构运动学和流变学特征;(6)在大陆的深俯冲过程中,强烈水化的陆壳岩石经历了进变质脱水过程,巨量的地表水带入到>100~200Km的地幔深处,在超高压变质峰期的极端条件下,通过含水超高压变质矿物的分解形成超临界的含水熔体,导致有效的壳-幔物质交换和岩石圈物质分异;(7)苏鲁超高压变质地体在折返阶段形成挤出纳布构造,与岩石圈深俯冲管道流的折返挤出机制有关;(8)提出新的深俯冲-折返动力学模式陆.陆碰撞的深俯冲剥蚀模式及大陆地壳多重性、分层型和穿时性的俯冲和折返模式. 相似文献
83.
84.
1.0概要
含电缆测井的先导孔
(1)每个井场在电缆测井或取芯作业之前将钻探先导孔来确定进一步钻探和取芯作业的安全性。先导孔的钻探将使用位于井底总成(BHA)上的非返回式阀来防止高压泥浆及沉积物通过钻杆孔回返至海面。如果出现超压地层,还可使用TRW阀。 相似文献
85.
在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孔区 (江苏省东海县南部 )进行了系统的地球物理调查 ,包括二维地震测网和专门的地震剖面 ,大地电磁法和位场方法等 .地震调查表明 ,在超高压变质岩出露区上地壳充满了反射体 ,包括倾斜反射体与上拱的反射弧 .本文介绍大陆科学钻探先行研究中地震调查的成果 .根据大陆科学钻探预先导孔的岩芯和测井资料、井旁VSP和数值模拟结果证实 ,高波速的榴辉岩体、破碎断裂带和大型韧性剪切带都可引起倾斜的地震反射 ,而上拱的弧形反射体则是由近似直立的榴辉岩体和其中的破碎带的综合反映 .由于地壳深部广泛分布着经受变质的岩石 ,上述研究结果对标定地壳中的反射地震信号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6.
祈梦竹 《资源导刊(河南)》2014,(12):48-55
2004年4月,天气渐暖,青海煤炭地质105队的钻探队员们又一次集结出发。从西宁出发,过天峻县,最终是钻探目的地——木里。 相似文献
87.
88.
极地冰钻技术是获取冰芯,研究冰盖-冰架-海洋相互作用,以及获取极地冰下基岩与冰下水环境样品,开展冰下环境探测的重要手段。目前极地冰钻技术的难点与前沿主要包括深冰芯钻探、冰架热水钻、冰下基岩钻和冰下水环境采样与观测技术。本文针对以上4个极地冰钻关键技术,对国内外相关技术的研究进展与项目开展情况进行了总结与梳理。综合来看,虽然我国开展极地钻探技术研究起步较晚,但随着我国极地战略不断推进,我国的极地冰钻关键技术与装备的研究正持续向着赶超极地钻探强国方向迈进,这必将为我国的极地科学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9.
自从20世纪80年代PDC复合片研发成功以来,PDC钻头由于其钻进性能强和耐磨性能好,在世界许多国家的石油钻井和地质勘探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如何进一步提高其在钻探工程中的技术经济指标是一个很迫切的问题。俄罗斯博士Скоромных В. В.教授等对此进行多年研究,提出了稳态破碎岩石方式的思想,即在轴载和扭矩切力形成的合力R与切削面成垂直角度条件下,切入深度h不变时形成的一种碎岩方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设计PDC钻头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90.
北太平洋作为全球大洋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低纬间热量和物质的传输与再分配方面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进而影响到地球气候系统。基于过去50多年来的大洋钻探工作,前人在北太平洋地球科学的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本文回顾了北太平洋古海洋和古气候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1)东亚夏季风和西部边界流演化,以及其对高低纬热量、水汽的传输;(2) 北太平洋中层水和深层水的性质变化、分布范围和驱动机制,以及冰期旋回中水体垂直交换作用的气候响应;(3) 风尘输入对亚洲内陆古环境的反映,及其对北太平洋生产力的铁肥效应。尽管前人针对上述科学问题都开展了相应的研究工作,但目前在对北太平洋上述几方面的认识上仍然存在着分歧。基于对前人研究的总结概括,本文最后提出了未来北太平洋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强调了多圈层、多系统角度对深入认识过去地球气候系统变化的重要性,并对未来大洋航次开展的理想靶区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