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987篇
  免费   5916篇
  国内免费   9363篇
测绘学   2738篇
大气科学   1803篇
地球物理   2808篇
地质学   32663篇
海洋学   2099篇
天文学   705篇
综合类   2288篇
自然地理   1162篇
  2024年   395篇
  2023年   1147篇
  2022年   1349篇
  2021年   1452篇
  2020年   1318篇
  2019年   1298篇
  2018年   998篇
  2017年   1084篇
  2016年   1250篇
  2015年   1373篇
  2014年   2002篇
  2013年   1503篇
  2012年   1839篇
  2011年   1880篇
  2010年   1556篇
  2009年   1539篇
  2008年   1501篇
  2007年   1319篇
  2006年   1328篇
  2005年   1179篇
  2004年   1144篇
  2003年   1038篇
  2002年   1125篇
  2001年   1201篇
  2000年   1064篇
  1999年   1178篇
  1998年   1251篇
  1997年   1263篇
  1996年   1241篇
  1995年   1191篇
  1994年   1087篇
  1993年   1072篇
  1992年   1306篇
  1991年   1308篇
  1990年   903篇
  1989年   832篇
  1988年   198篇
  1987年   143篇
  1986年   73篇
  1985年   40篇
  1984年   22篇
  1983年   28篇
  1982年   47篇
  1981年   19篇
  1980年   24篇
  1979年   19篇
  1977年   16篇
  1965年   12篇
  1957年   12篇
  1954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43.
44.
稀有金属伟晶岩矿床,易矿床,斑财钼矿床和钨矿床,都显示出与长英质岩浆作用有密切的关键,并且主要由来源于岩浆的流体形成。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成矿体系都有一个相似之处,就是金属组分均集中于高度分离的花岗岩岩钟的顶部。这种富集作用似乎是由一利垂向液体分离作用造成的。尽管对这种富集机制尚未弄清楚,但自下而上始终由粗粒经斑状到细粒状到细粒花岗岩这种结构上的转变有助于说明分离对流作用。对于易矿和钨矿来说,  相似文献   
45.
46.
日冕物质抛射的中性电流片及边源辐射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日本阳光卫星上的软X-射线望远镜,硬X-射线望远镜和野边山射电日像仪1998年4月23日观测资料,对软X-射线日冕物质抛射和射电Ⅳ型爆发进行了综合研究,获得了下列有意义的结果。在2个磁偶极源之间发现了磁容带和少数的激活源。激活源将磁容带变成磁能带的过程,正是中性电流片的形成过程以及激发能量和发亮物质向它集中的过程。当2个磁偶极源被磁能带接通时,则中性电流片形成,并且发生软X-射线日冕物质抛射。物质抛射不仅从中性电流片处升起,也从整个磁能带上升起。软X-射线日冕物质抛射环具有2个足点,它们正是2个磁偶极源。膨胀环的头总是倾向于弱源的足点,因为它是来自2个足点磁压的平衡点。因此它的轨迹是中性线,由中性线便可确定中性电流片的位置。最后,发现了磁能带上中性电流片的边缘辐射对。  相似文献   
47.
应用显微光度术、显微傅立叶红外光谱(Micro-FT.IR)和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TOF-SIMS)等原位微分析技术并结合均一温度测量对胜利油气区下第三系沙河街组沙三段中有机包裹体进行了研究。区分出两类有机包裹体,即原生有机包裹体和次生有机包裹体。结果表明两类有机包裹体特征不同,二者物质组成、有机质成分及化学结构、热演化程度等差别也较大。结合地质分析表明原生有机包裹体是沙三段烃源岩生成烃类运移产物,具“自生自储”特点,而次生有机包裹体是沙四段烃源岩生成的烃类二次运移的产物。沙三段是沙河街组油气运移和聚集的主要层位,因而是寻找油气资源的主要目标层。研究表明,有机包裹体是研究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和演化等成藏系统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油气勘探中有重要的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48.
49.
50.
流褶层与韧变带是地壳拉伸变形,顺层固态流变作用下的产物。流褶层是以原始层理为变形面或再经递进变形的褶皱变形岩层或岩石共生组合层位。韧变带具明显的层控性,受岩石成分和应变程度控制,不同环境和不同成分岩石的韧变带具有相异的组合型式和变形机制,井具有一定的递变规律。流褶层和韧变带可分属不同层位,但流褶层可实现向韧变带的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