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2篇
  免费   91篇
  国内免费   345篇
测绘学   8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934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46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2篇
  1950年   4篇
  194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刘德镒 《矿物学报》1994,14(1):74-82
以湖南宜章县瑶岗矿床为例,较系统地研究了石英的标型特征,如稀土元素,微量元素,铝及碱质含量,热发光性,包体化学成分和温度,红外光谱等,总结了这类矿床的石英标型特征以及含矿石英与无矿石英的区别。  相似文献   
12.
罗泽  方贵聪  张宇杰 《江苏地质》2017,41(4):582-586
赣南长流坑矿床属于热液成因的大型矿床。为探明矿区矿床成矿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以赣南长流坑矿床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开展原生晕研究,结果表明,各主要成矿元素原生晕异常在3号线以西和8号线以东两侧方向呈明显减弱趋势,其中WO3和Sn异常往深部明显扩大加深,而Cu异常往深部则相对减弱,研究区矿床的主要成矿元素主要富集在3号、0号和8号线上,该部位成矿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13.
姑婆山地区锡矿床位于南岭锡成矿带西南缘,是我国重要的锡产地。区内有新路、水岩坝和珊瑚三个锡矿田,矿床类型多样。其中,锡锌硫化物型、黑石英脉型和锡石英脉型矿床较为典型,区内锡成矿与壳幔混源型花岗岩体和断裂关系密切。笔者在前人工作基础上,总结了区内主要锡矿田和典型矿床地质特征,认为锡矿化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分带性;通过对区内构造和矿床的D-O同位素、H e-A r同位素、Pb同位素、S同位素及流体包裹体分析,认为深大断裂可能为幔源物质上侵提供了通道,锡成矿与岩浆作用关系密切,幔源物质参与了区内锡成矿。  相似文献   
14.
西华山脉钨矿床的形成压力及有关花岗岩的侵位深度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文章阐述了西华山黑矿-石英脉与普通热液石英脉的不同之处;分析了前人所获压力值较低(30~70MPa)的主要原因;利用黑矿-石英脉绿柱石中两相气液包裹体和不混溶硅酸盐熔融包裹体的有关资料及相关相图,求得西华山脉矿床的形成压力为200MPa。根据西华山脉矿床产出的地质特征以及岩石学、矿物学、稳定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等证据论证了这一压力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南岭东段地区是世界著名的多金属矿集区。近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在该区实施多金属矿调查评价,找到了一批具有中大型远景的与花岗岩有关的新类型锡多金属矿床,特别是在复式岩体中的花岗岩型新类型钼多金属矿床(简称"体中体"式钼多金属矿床)和受中、上泥盆统地层控制的层控矽卡岩型锡多金属矿床的发现,不仅实现了南岭东段地区找矿新突破,而且对整个南岭乃至我国华南地区锡多金属矿找矿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本文根据近年来南岭东段地区锡多金属矿找矿新成果,通过该区锡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的总结,建立了南岭东段地区锡多金属矿成矿模式,提出了南岭东段地区今后锡多金属矿找矿方向应重点注意与燕山期复式花岗岩有关的"体中体"式钼多金属矿床和中、上泥盆统控制的层控矽卡岩型锡多金属矿床的寻找。  相似文献   
16.
皖南宁国竹溪岭银矿床是近年来发现的一个与花岗岩类有关的矽卡岩型矿床,准确厘定其成矿年龄及相关侵入岩体的年龄有利于深入认识区域岩浆作用与成矿作用的规律。本文在矿床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应用现代同位素定年技术开展地质年代学研究,获得矿床矿石中的辉钼矿Re-Os模式年龄为142.7±2.1 Ma和142.9±2.1 Ma,相关侵入岩体花岗闪长岩、花岗斑岩和花岗闪长斑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39.8±1.8 Ma、143.3±1.9 Ma、140.2±1.7 Ma,显示矿床的成矿年龄与侵入岩体的成岩年龄基本一致,为燕山晚期早白垩世。矿床矿石中的辉钼矿的Re含量指示成矿物质来源于地壳和地幔的混合;与成矿相关侵入岩的稀土元素和Hf同位素组成特征指示成岩物质也具有壳幔混源特征,显示成矿物质来源与成岩物质来源具有一致性。区域岩浆岩和矿床的对比表明,与之相邻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浙西地区和赣东北地区乃至整个华南地区这一时期发生了大规模的岩浆作用和锡多金属成矿作用,显示扬子板块在此阶段处于岩浆–成矿大爆发时期,皖南地区的成矿时代对应于华南中生代三次大规模岩浆作用和成矿作用的第二阶段。  相似文献   
17.
甲岗雪山W-Mo多金属矿床位于西藏自治区申扎县境内,地处冈底斯北部,成矿时代为中新世。矿床与矿区内的二长花岗岩体时空关系紧密,矿区内的围岩蚀变普遍见云英岩化,并且云英岩化强烈的地方多伴随强烈的钼矿化;矿体的类型以云英岩型为主,还有少量石英脉型,矿石又多呈细脉状或浸染状赋存于云英岩或云英岩化二长花岗岩体内部,证实了矿床的成因类型为云英岩型。依据野外见到的矿物共生组合、脉体穿切关系等,可将成矿期划分为硅酸盐-氧化物阶段和硫化物阶段。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甲岗雪山W-Mo多金属矿床主成矿期的成矿流体为中-高温、中-低盐度的流体,从主成矿期的硅酸盐-氧化物阶段演化到硫化物阶段,成矿流体的温度下降明显,盐度也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8.
采用趋势面分析方法对甘肃北山1∶20万化探数据进行了处理后,所圈定出的一批W、Sn、Mo、Bi趋势剩余异常,不论从其空间分布特征、元素组合特征、与地层岩性、断裂构造、岩浆岩的关系分析,还是与已知矿床(点)的吻合对应情况来看,都与研究区地质情况吻合较好.通过典型矿床地质特征的论述后指出,北山地区钼矿的产出,W、Sn、Mo、Bi趋势剩余异常的空间展布受地层岩性、断裂构造、岩浆岩控制明显.不同的大地构造环境和不同的构造演化阶段决定了本区地层、构造、岩浆岩的产出特征,进而决定了本区W、Sn、Mo、Bi趋势剩余异常的组合及产出特征,当上述3个条件耦合在一起时,则形成规模大、类型复杂、有用组分多的中一大型多金属矿床.同时,在一些老矿区及其周边圈定了一批W、Sn、Mo、Bi趋势剩余异常,异常形态规整,趋势剩余明显,建议加强老矿区的综合研究工作,以加强危机矿山二轮找矿及资源综合利用工作.  相似文献   
19.

聚源矿是华南地区为数不多的大型石英脉型白矿矿床之一。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本文利用α径迹蚀刻、电子显微镜、扫描电镜以及电子探针等实验手段,对该矿床含和含铀矿物开展了精细矿物学的研究工作,探讨了成矿过程中和铀的富集规律。研究显示,该矿床铀矿物的形成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铀主要进入富含Nb、Ti的氧化物矿物,形成铌铁矿、钇易解石等富矿物,另有极少量的进入黑矿和早阶段白矿;第二阶段,铌铁矿与钇易解石被后期流体交代,形成含富铀的骑田岭矿、铌锰矿以及钛-钇易解石;第三阶段,进入中阶段白矿,这一阶段也是最主要的矿化阶段;第四阶段,进入晚阶段白矿。最后两阶段白矿中铀含量不高。骑田岭矿(WO3 26.74%~29.68%),是聚源矿中除白矿和黑矿之外含量最高的含矿物。该矿易解石族矿物WO3最高可达9.80%,极度富,是目前有文可查的含量最高的易解石。聚源矿中的含矿物大多数为白矿,但绝大多数的白矿却在骑田岭矿、易解石族矿物、铌铁矿族矿物、黑矿之后形成,说明成矿流体在演化过程中,绝大多数W首先进入富含Nb、Ti的含铀矿物和少量黑矿,之后才是白矿的大量结晶。

  相似文献   
20.
甘肃省小柳沟铜钨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小柳沟铜多金属矿床赋存于长城系朱龙关群下岩组段及上岩组中下岩段,容矿岩石为碳酸盐岩及火山岩,该矿床是以W为主的超大型多金属矿床。矿体受岩性,断裂及隐伏岩体的接触带控制,根据矿石矿物石英包裹体测得的均一温度,成矿流体的盐度,成矿流体的密度,成矿压力,pH值,δ^18O,δ^18O,(H2O),D(H2)的特征,表明成矿溶液既不是纯岩浆水,也下是海水,而是大气地表水与地层中的建造水或重熔花岗岩岩浆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