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55篇 |
免费 | 899篇 |
国内免费 | 172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5篇 |
大气科学 | 52篇 |
地球物理 | 1914篇 |
地质学 | 2950篇 |
海洋学 | 287篇 |
天文学 | 5篇 |
综合类 | 201篇 |
自然地理 | 2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0篇 |
2023年 | 134篇 |
2022年 | 171篇 |
2021年 | 144篇 |
2020年 | 161篇 |
2019年 | 176篇 |
2018年 | 171篇 |
2017年 | 172篇 |
2016年 | 176篇 |
2015年 | 188篇 |
2014年 | 227篇 |
2013年 | 188篇 |
2012年 | 231篇 |
2011年 | 233篇 |
2010年 | 213篇 |
2009年 | 227篇 |
2008年 | 209篇 |
2007年 | 206篇 |
2006年 | 217篇 |
2005年 | 171篇 |
2004年 | 171篇 |
2003年 | 156篇 |
2002年 | 146篇 |
2001年 | 136篇 |
2000年 | 140篇 |
1999年 | 102篇 |
1998年 | 107篇 |
1997年 | 84篇 |
1996年 | 92篇 |
1995年 | 85篇 |
1994年 | 80篇 |
1993年 | 77篇 |
1992年 | 69篇 |
1991年 | 41篇 |
1990年 | 62篇 |
1989年 | 43篇 |
1988年 | 19篇 |
1987年 | 17篇 |
1986年 | 16篇 |
1985年 | 23篇 |
1984年 | 27篇 |
1983年 | 22篇 |
1982年 | 14篇 |
1981年 | 10篇 |
1980年 | 30篇 |
1979年 | 18篇 |
1977年 | 10篇 |
1976年 | 10篇 |
1973年 | 6篇 |
1954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4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在潮汐应力、构造应力、地震断层和岩石破裂滑动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潮汐应力对地震断层作用的力学模式,该模式将潮汐应力与地震应力作用相结合,描述了沿地震主压应力和地震主张应务方向的附加潮汐应力对发震断层的力学作用方式,从而切入潮汐应力触发地震的物理机制,认为潮汐对地震的触发作用在实质上归结为潮汐应力对地震断层的促滑作用,这种促滑作用分增压型和减压型。在此模式基础上,对中国大陆及邻区的不同类型地震的潮汐触发性进行了研究,内容包括:计算了中国及邻区一千多个地震震源处沿主压应力P轴和主张应力T轴方向的附加潮汐应力分量,分析了这些量对发震断层的作用方式,按纬度区域统计了受到潮汐应力促滑作用的发震断层类型以及它们与潮汐应力作用方式的关系,得到了如下结论:受到潮汐应力促滑作用的发震断层的比例随区域纬度增加有减小趋势,其中,走滑型断层的比例在低纬区较大,而倾滑斜型断层的比例在中高纬度区较大;对整个统计区域而言,受增压型潮汐应力促滑作用的发震断层数比例大于受减压型潮汐应力促滑作用的发震断层;对不同的纬度区域,不同的潮汐应力作用方式与之促滑的发震断层类型也有不同的分布特征。最后,本文将中国及邻区受到潮汐触发作用的地震按构造应力区域划分,计算了这些地震发震时刻的日月位置参数,得到了各构造区域上具有潮汐触发物理机制的地震发震时的日、月位置参数分布图象。 相似文献
2.
利用一种模式可能综合两种端员模式种类。这两种端员模式已经用于解释大陆碰撞期间地壳变形作用的模型,这种模式包括了来自侧翼的锯齿模式以及来自于下伏的俯冲层段的底部力作用。 相似文献
3.
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地区发生Mw 6.4级地震,然而发震区的活动构造前期研究薄弱。针对此次地震开展监测与震源参数反演研究,对深入掌握漾濞地区及其邻近区域的孕震及发震机理和构造活动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利用欧洲航天局两个轨道的Sentinel-1A SAR卫星影像获取了升、降轨的同震形变场,并利用Okada矩形弹性位错模型反演了震源参数以及同震的滑动分布。监测结果显示,同震破裂引发的最大隆升和最大下沉形变均超过10 cm。同震位错模型反演结果表明:漾濞Mw 6.4级地震是由长度12.2 km、宽度5.0 km、走向132°、倾角83°的断层引发的;此次地震是一次显著的右旋走滑运动的破裂事件,其平均滑动量为0.19 m,平均滑动角为-153.6°,矩震级为Mw 6.1,与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全球矩心矩张量(GCMT)计划等公布的震源机制解结果一致。同时,同震库伦应力变化计算结果显示,同震引发的库伦应力变化为4.21×1025 dyne·cm-1,相当于矩震级... 相似文献
4.
5.
地震是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威胁的自然灾害之一,地震预测是推动现代地震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原动力.在地震的确定性预测迄今仍面临诸多困难的情况下,寻找地震发生的时空统计特征,构建地震危险性统计预测模型成为了评估地震风险并应用于城市与生命线工程等抗震规划设计实际需求的重要途径.21世纪以来,以2008年汶川8级地震为代表的系... 相似文献
6.
我国及邻区的现代构造应力场作为一平面应力问题用有限单元法进行了计算。将本区地壳看成是一不均匀的弹性板,根据各地区杨氏模量E、泊松比v和地壳厚度T的不同,组成12种材料区。全区被分成288个三角形单元。考虑了五种应力和位移边界条件,这些边界条件分别反映了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及菲律宾海板块对我国及邻区施加应力的相对大小。将计算得到的最大剪应力值与强震分布进行对比,将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与震源机制解的最大主压应力方向进行对比,选择一种和实际符合得最好的边界条件作为可取的模式。结果表明:来自印度洋板块的作用力最大,大约是来自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作用力的两倍。 相似文献
7.
基于有限元方法,参照细胞自动机模型,建立了一个地震活动演化的动力学模型.在这个模型中,根据边界条件和单元介质参数的分布,利用有限元方法确定各单元的应力增长速率.每个单元设定初始应力和摩擦因数,利用破裂准则可得到单元破裂所需时间.当单元破裂后,将破裂单元作为内部边界,利用有限元方法计算由于这个单元破裂对系统其他单元造成的应力调整.根据上述规则,建立一个由30×40个节点组成,在定常位移速率边界条件作用下的地震活动模型,探讨了区域应力场的动态演化、地震活动图像和各种参数变化对地震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模型在研究地震活动方面有一定优势并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9.
针对滁州地区地质条件,结合滁宁城际铁路某深基坑无止水及降水措施实际,通过优化监测方案,及时准确地对基坑进行了预警,确保了施工安全。通过对相关监测数据的分析,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结论。监测数据表明,桩体深层水平位移最大值大致位于基坑开挖深度0.7倍处;桩体深层水平位移、地下水位与地表沉降关系较为密切;混凝土支撑截面4个角点所测应力差值较大,因此在截面4个角点设置应力计取平均值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