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3篇
  免费   188篇
  国内免费   396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45篇
地质学   1377篇
海洋学   9篇
综合类   113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93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2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61.
玲珑金矿田位于胶东地区玲珑岩浆核杂岩体东部,该杂岩体是由焦家断裂带和招远-平度断裂带所围限的具有复杂成因、多种来源和不同岩浆演化序列的一套岩体组合。在矿田内,该杂岩体的内核由玲珑型似片麻状黑云母花岗岩和郭家岭型似斑状花岗闪长岩组成;上覆盖层为栾家河型中粗粒二长花岗岩及少量太古宙变质岩;拆离带构造位于玲珑型似片麻状黑云母花岗岩体和栾家河型中粗粒二长花岗岩体的接触带,是递进变形改造形成的破头青断裂带。破头青拆离带为上陡下缓的铲式断裂,转折端深度为-300~-500 m,拆离带往北东方向的转折端深度逐渐加深。为了解玲珑金矿田岩浆核杂岩隆起-拆离带构造演化与成矿特征,对花岗岩成岩构造及后期脆韧性变形特征的观测结果显示,断裂构造由成矿前期的挤压剪切转变为成矿期的伸展拆离,韧脆性变形阶段均经历了多次应力转折。区内郭家岭型似斑状花岗闪长岩成岩年龄(130~125 Ma)与拆离带塑性变形阶段(137~123 Ma)在时间上具有一致性,拆离带脆性变形阶段(123~108 Ma)与矿田大规模成矿事件(125.8~105 Ma)的时间基本一致,显示了玲珑金矿田的成矿与郭家岭型似斑状花岗闪长岩的隆起构造形成过...  相似文献   
162.
王兆强  张岩 《地质通报》2023,(9):1480-1493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是燕山期古太平洋板块NW向俯冲背景下壳幔相互作用的外部响应,是长期成岩-成矿作用的直接结果,但丰山矿田的成岩-成矿事件并未得到深入的分析。以鄂东南丰山矿田鸡笼山矽卡岩型铜金钼矿床中与成矿有关的花岗闪长斑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详细的全岩地球化学和LA-ICP-MS锆石U-Pb测年分析,探讨丰山矿田的成岩-成矿过程。研究结果显示,来自鸡笼山矿床的花岗闪长斑岩为高钾钙碱性、准铝质花岗岩(A/CNK值多小于1),并且具有埃达克岩特征(高Sr/Y值);锆石U-Pb年龄为147.5±1.4 Ma,表明成矿岩体在晚侏罗世就位。综合已有研究,提出鸡笼山矿床成矿岩体为具有火山弧岩浆特征的埃达克质花岗岩,成矿岩体由富集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形成,且岩浆上升过程中,遭受了地壳物质的混染。丰山矿田成岩-成矿事件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丰山矿田存在152~145 Ma和142~138 Ma两期成岩-成矿作用,第一期成岩-成矿事件对应形成斑岩-矽卡岩型铜-金-钼矿,第二期成岩-成矿事件对应形成斑岩型成矿系统。由于研究区西南侧和东北侧差异性隆升-剥蚀由大到小,东北侧丰山洞矿区现今保留完好的斑岩-矽卡岩型铜-金...  相似文献   
163.
黔西南簸箕田金矿床位于灰家堡背斜矿田东段,是近年发现的近超大型卡林型金矿床。本文以发育在簸箕田金矿区的皂矾山矿段角砾岩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钻孔岩心观察,结合矿区以往基础地质信息,分析了角砾岩的产状、岩石学特征及其与成矿的关系。研究显示:皂矾山角砾岩为构造角砾岩,并分为构造热液角砾岩和构造破裂角砾岩两种类型;矿床的成矿阶段包括石英-白云石、自然金-黄铁矿-毒砂、雌雄黄-辰砂-石英-方解石3个阶段。总结了簸箕田金矿床的成矿过程,首先是形成灰家堡背斜,其次是形成皂矾山含矿构造角砾岩,最后是含矿热液运移、成矿物质萃取及矿体的形成。构建了簸箕田金矿“两富两贫”的成矿模式:距离皂矾山构造角砾岩筒中心带越近,矿体越富,距离构造角砾岩筒中心带越远,矿体越贫;越产在角砾岩筒及其两侧的深部位置的矿体越富,越产在角砾岩筒及其两侧的上部位置的矿体越贫。  相似文献   
164.
万能  孙科  范伟国  田欢  严森  谢淑云  向武  鲍征宇 《地球科学》2020,45(3):1041-1050
江汉平原是中国四大粮仓之一,拥有约69万公顷富硒土壤,大部分为冷浸田,如何利用富硒冷浸田种植富硒水稻是当前亟需研究解决的重大实际问题.以排水整改、强化施硒肥和排水整改后施硒肥3种模式开展了江汉平原富硒冷浸田的大田种植实验.结果表明,在排水整改模式下,排水降低了冷浸田地下水位,提升了土壤的通气性和氧化还原电位,加快了土壤中有机结合态硒向可利用态硒转化,使得土壤可利用态硒比整改前提高25.0%;促进了水稻对硒的吸收,使得水稻根系和籽实中硒含量比整改前分别增加20.6%和8.3%,仅茎干中硒含量无明显变化.在强化施硒肥模式下,每亩施加80 kg硒肥后土壤可利用态硒比施肥前提高41.7%;极大地促进了水稻对硒的吸收,使得水稻根系、茎秆、籽实中硒含量比施肥前分别提升79.4%、37.1%、25.0%.在冷浸田排水整改后每亩施加80 kg硒肥模式下,土壤可利用态硒含量和水稻根系、茎干、籽实中硒含量分别增加50.0%和41.8%、46.1%、47.9%.总之,上述3种利用模式均可提高土壤可利用态硒含量,有利于水稻对土壤硒的吸收,能够显著提高水稻籽实中硒含量;冷浸田排水整改后强化施硒肥利用模式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65.
166.
中国还原性斑岩矿床研究进展及判别标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申萍  潘鸿迪 《岩石学报》2020,36(4):967-994
世界上大多数斑岩矿床的成矿流体为氧化流体(CO_2 CH_4)。然而,Rowins(2000)提出一些斑岩Cu-Au矿床的成矿流体为富含CH_4的还原流体,矿床缺乏磁铁矿、赤铁矿和硬石膏等表征高氧逸度的矿物,而发育大量的磁黄铁矿,矿床规模小,矿床形成与含钛铁矿的还原性的Ⅰ型花岗岩类有关,并将其称之为还原性斑岩Cu-Au矿床。我国学者研究发现,中国不但发育还原性斑岩铜矿床,还发育还原性斑岩-矽卡岩铜矿床和还原性斑岩钼矿床,我们建议将这三种矿床统称为还原性斑岩矿床。本文基于课题组近十年来的研究工作,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综合分析了中国发育的大中型还原性斑岩矿床的典型实例,在此基础上,重点阐明中国大型还原性斑岩矿床的特点、流体中CH_4来源及其有关的成矿作用、容矿围岩特点、成矿岩浆氧化还原状态及其成因、矿床形成的构造背景等。与Rowins(2000)提出的还原性斑岩铜矿床规模小的特点不同,中国发育的一些还原性斑岩矿床规模大;我们研究还识别出该类矿床发育独特的热液矿物和矿石矿物,比如,还原性斑岩铜矿发育热液钛铁矿,矿石矿物以黄铜矿为主,罕见斑铜矿、辉铜矿等矿物;还原性斑岩钼矿床出现热液钛铁矿,矿石矿物以辉钼矿为主,罕见黑钨矿和锡石等矿物;还原性斑岩-矽卡岩铜矿床的矽卡岩期发育钙铝榴石、钙铁辉石等还原性矽卡岩矿物和大量的磁黄铁矿,热液期以发育黄铜矿而非斑铜矿和辉铜矿等矿石矿物为特征。因此,还原性斑岩矿床除了Rowins(2000)提出的发育富CH_4还原流体和磁黄铁矿等识别标志之外,还可辅以独特的脉石矿物(如钛铁矿、钙铝榴石、钙铁辉石等)和简单的矿石矿物(如黄铜矿、辉钼矿等)这两个标志进行识别。中国还原性斑岩矿床含矿岩体的围岩中普遍发育还原性岩石(如含碳质沉积岩或火山沉积岩、含亚铁的火山岩或火山沉积岩等);对于成矿流体中CH_4、C_2H_6等还原性气体的来源,多数学者认为CH_4、C_2H_6等还原性气体主要源于还原性围岩,部分源于岩浆。关于还原性斑岩矿床的成矿岩体是否为含钛铁矿的、还原性的花岗岩类,目前研究较少且存在争议,多数学者认为成矿原始岩浆为氧化性岩浆,但其氧逸度偏低,少数学者认为成矿岩浆始终为还原岩浆。还原性斑岩矿床与经典的斑岩矿床的成矿构造背景类似,二者没有明显区别。还原性斑岩矿床显示的还原性热液蚀变和成矿特点均与成矿流体富含CH_4还原气体密切相关,因此,富含CH_4还原流体是还原性斑岩矿床形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7.
《地球》2020,(3):78-80
矿物与绘画艺术渊源深厚,比如国画、唐卡、壁画中的许多施绘颜料都是矿物的磨粉制成的,所以历经千年亦可保持鲜艳的色彩。颜料中蓝色系的石青由蓝铜矿制作,绿色系石绿来源于孔雀石,红色系赭石出自赤铁矿,黑色系岩黑则是用钛铁矿制作的。  相似文献   
168.
潘峰  李向民  校培喜  张越  余吉远  王国强 《地质通报》2017,36(11):2045-2053
20世纪90年代以来,火山机构控矿理论在海相火山岩区块状硫化物矿床研究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基于该理论的指导,在北祁连山东段的白银矿田取得了找矿突破性进展。其间,详细的海相火山岩相地质填图工作为白银矿田火山机构与成矿联系的研究及找矿突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反映出在海相火山岩区推行合理可行的火山岩相地质填图方法至关重要。以白银矿田海相火山岩区为例,首先,对该区大比例尺火山岩相填图及古火山机构厘定成果进行介绍;其次,通过分析、借鉴此成功案例,总结海相火山岩区填图内容和技术方法;最后,阐述应用该方法在北祁连山中段祁连县一带海相火山岩区进行大比例尺填图的成功尝试。  相似文献   
169.
鄂尔多斯盆地靖边气田西北部下奥陶统马家沟组经历了约130 Ma的风化剥蚀淋滤作用,孔隙类型复杂多样,其中的马五1+2和马五14亚段白云岩是该区主要的天然气储产层段,研究其储层特征并对其进行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生产意义。通过钻井岩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及压汞测试等方法,对该区的白云岩储层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储层的储集空间主要为孔隙和裂缝,可细分为晶间孔、晶间溶孔、溶蚀孔洞、膏模孔、构造缝、压溶缝和溶蚀缝;孔隙结构包括大孔中喉型、中孔中-细喉型、小孔细-微喉型和微孔微喉型4种类型。针对该区储层特征的复杂性,综合选取孔隙度、渗透率、孔隙结构参数、排驱压力、中值半径和最大进汞饱和度参数,采用聚类分析法,将储层分为4种类型,从而更客观地反映储层的储-渗能力。   相似文献   
170.
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发生MS7.3地震,该震前1天曾发生MS5.4前震,震后余震活动频繁.截止到2月20日12时,该地震序列记录到4000多次余震,最大余震为2月12日MS5.7地震,序列类型为前震—主震—余震型.该地震前震的b值明显低于该区域正常活动的b值和余震的b值.这次地震位于西昆仑断裂带与阿尔金断裂带的交汇区域的阿什库勒断裂北段,震源机制解为走滑型.余震区NE向长70 km、宽20 km,分为主余震分布区和次余震分布区,其中ML4.0以上强余震基本位于NE向主余震分布区,N--S向的次余震分布区则以ML3.0左右地震分布为主,显示该部分可能受到主震的触发作用.于田地区曾发生的2008年3月21日MS7.3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为正断型,距这次地震约100 km;2012年8月12日发生的MS6.2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为正断型,距这次地震约10 km.该地区的发震构造背景是:在NE向阿尔金断裂带尾端向SW方向延伸过程中,左旋走滑作用逐渐转换为拉张作用,形成多条左旋走滑兼具拉张作用的断裂. 2014年于田MS7.3地震的发震模式表现为:左旋走滑的阿什库勒断裂北段与南段因速率差异而产生的小型构造盆地,在区域拉张作用力下顺时针旋转;2008年MS7.3张性地震后区域的伸展作用增强,导致盆地南侧的苦牙克断裂发生2012年MS6.2张性地震,该地震引起2014年MS5.4前震,两者激发其后在盆地北侧阿什库勒断裂发生了2014年MS7.3主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