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7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155篇
测绘学   3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405篇
海洋学   19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2年   1篇
  1950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201.
据报导在布尔特丰坦(阿扎尼亚)、金伯来、和南非的金伯利岩管中发现的云母、石榴二辉橄榄岩的结核中含的透辉石有钕、锶同位素成分。根据放射性成因的~(87)Sr或~(86)Sr的比值,透辉石数值达到地幔特征值,可由未被混染的大陆和海洋的玄武岩来解释。这些数值被用来证明准大陆地幔的古老富集及总成分的多样性,因此足以补偿海洋地幔的亏损。  相似文献   
202.
中天山东段花岗岩类钕锶氧同位素及地壳形成年龄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王银喜  杨浩 《岩石学报》1991,7(3):19-26
作者对中天山东段7个花岗岩类岩体作了Nd、Sr和O同位素研究,认为平顶山、选矿场后山和天湖东岩体属原地-半原地改造型;砂垄东侧岩体属于幔源型和同熔型的过渡类型;尾亚岩体属同熔型;白石头泉岩体为高度分异的改造型。上述改造型花岗岩类来源于早、中元古代的地壳物质,而同熔型花岗岩类是来源于较年轻的地幔派生物与上述古老地壳物质的混合源区。中天山最老的地壳形成时代约为2.0Ga,然而也不排除外来的少量的晚太古代地幔物质参与了中天山陆壳增长。1.7~2.0Ga是中天山陆壳增长的重要时期,它与元古代时期内的一次全球性陆壳增长的重大地质事件相同步。  相似文献   
203.
本文提出二元混合体系的端元Sm-Nd模式年龄的计算方法,利用该方法计算二元混合体系两端元的Sm-Nd同位素组成,二端元在混源样品中的重量百分比及地壳残留时间。借助此方法,笔者计算了东秦岭褶皱带基底的Sm-Nd同位素物质组成及形成时代,并讨论了其基底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南、北秦岭褶皱带的基底在物质来源和形成时代上存在明显的差别。北秦岭褶皱带基底由 3000Ma和 608Ma两个端元混合组成;而南秦岭褶皱带的基底,则由 1700Ma和 989Ma两个端元混合组成。研究暗示了东秦岭褶皱带存在二次重要的壳幔分异事件,时间分别为989Ma和608Ma。  相似文献   
204.
在阿尔金山阿克塔什塔格曾测得3605±43Ma的单颗粒锆石U-Pb年龄数据,获得了古老地壳存在的同位素年代学信息。近年来根据野外的实际资料,建立了早前寒武纪岩浆活动的相对序列,这些热事件序列可分为早期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侵入体、英云闪长岩侵入体(赋存有斜长角闪岩的包体)、奥长花岗岩、基性岩墙群和石英二长岩脉等。目前除斜长角闪岩包体和基性岩墙群尚未获得同位素年龄外,其他各期侵入体均已获得单颗粒锆石U-Pb测年数据。在野外建立热事件相对序列的基础上,通过单颗粒锆石U-Pb法测年和Sm-Nd同位素示踪研究,初步建立了该区早前寒武纪岩浆活动的年代格架:石英二长岩(脉):1825±23Ma,T_(DM)=2920Ma;奥长花岗(片麻)岩:2374±10Ma,T_(DM)=3460Ma;英云闪长(片麻)岩:2604±102 Ma,T_(DM)=3063Ma;二长花岗(片麻)岩:3096±17Ma,T_(DM)=2978Ma;花岗(片麻)岩:3605±43Ma,T_(DM)=3528Ma。根据上述年代学和钕同位素地球化学资料,证明阿克塔什塔格是我国西部最古老的地壳出露区,在太古宙3.5~3.6Ga和3.0~3.1Ga时期各有一次造壳活动,而太古宙末约2.6Ga则表现为地壳的活化再造。阿尔金山阿克塔什塔格不仅是我国西部最老地壳出露区,也是早前寒武纪岩浆事件序列保存最完整的地区。该区早前寒武纪岩浆活动序列和年代格  相似文献   
205.
系统的年代学、元素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琼南晚白垩世基性岩墙群形成于81Ma,富K(K20约为1.95%~3.63%,K20/Na20约为0.61~1.12)、大离子亲石元素、轻稀土元素和Pb,亏损高场强元素,具高的^87Sr/86Sr初始值(0.7078~0.7084)和负的εNd(t)值(—3.2~—2.3),为典型的钾玄质系列岩石,类似于与俯冲环境相关的高K/Ti—低Ti钾质岩石。该岩墙群形成于“后碰撞弧”的板内拉张环境,源自与俯冲作用有关的富钾和大离子亲石元素的交代地慢,并经历了明显的以单斜辉石为主的结晶分异作用。此外,琼南基性岩墙群和粤北及福建沿海地区晚白垩世基性岩脉的对比表明,晚白垩世中国东南部岩石圈地慢组成存在区域性的差异,这种差异很可能与区域构造演化历史的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206.
萤石是四川牦牛坪稀土矿床主要的脉石矿物之一,其形成贯穿了整个稀土成矿过程,因此同位素的研究对探讨萤石和稀土成矿流体的来源具有重要的价值。矿区6件萤石样品的Sr、Nd同位素组成没有明显差异,结合围岩(碳酸岩-正长岩,花岗岩)同位素组成特征研究表明,不同颜色、来自不同矿石类型、具有不同REE类型的萤石为同源产物,稀土成矿流体来源于富集地幔,与区内碳酸岩-正长岩岩浆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7.
前寒武纪沉积岩中自生独居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由于受到葛家屯组中发现自生方铅矿的启发 ,首次于大连前寒武纪震旦系十三里台组泥岩中发现了自生独居石 ,这一发现为在中国北方前寒武纪沉积岩中寻找自生独居石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它为进一步探索 U、Th- Pb同位素测年拓展了新的研究领域和提供了可能性。本文列举了中国北方前寒武纪沉积岩中 Ce元素异常以及 REE较高的例证 ,认为上述地区都有可能发现自生独居石。同时介绍了最近又在北京十三陵中元古代的常州沟组和串岭沟组所发现自生独居石的新资料。研究表明 ,自生独居石的电子探针扫描形态 ,与岩浆岩、变质岩及砂矿中截然不同。在地质年代分布上 ,元古宙 REE相对丰度较高 ,特别是 L REE较高的泥质岩多数来自古陆壳上。资料对比结果显示 :在 L a+Ce+Nd、Yb+Y、Sm+Gd+Dy三角图中 ,北京十三陵元古宙泥质岩、大连震旦系十三里台组泥岩和辽南 -辽西中元古代泥质岩都属于近古陆的沉积类型。首次提出 ,中国北方元古宙沉积与南方震旦系磷块岩沉积环境存在明显的不同并反映在三角图中 ,前者离 L a+Ce+Nd端点近 ,而后者由于成因上属于洋流上升沉积物而远离该端点。按照大连震旦系十三里台组沉积环境特点 ,自生独居石应为生物成矿作用的产物 ,含矿物泥岩形成于总体氧化环境中的局部还原亚环境中。基于此 ,建立了  相似文献   
208.
山东幔源岩浆岩的碳-氧和锶-钕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系统研究了鲁西早白垩世碳酸岩、方城玄武岩、胶东白垩世煌斑岩、蒙阴古生代金伯利岩的碳-氧和锶-钕同位素组成特征. 古生代金伯利岩的碳氧同位素组成集中, δ13C和δ18O分别在−4.8‰~−7.6‰和+9.9‰~+13.2‰之间, 属正常情况, 而白垩纪3类岩浆岩的碳氧同位素则变化较大, 并暗示当时的地幔源区可能局部受到过含有机碳的地壳物质的混染. 白垩纪3类岩浆岩的锶钕同位素一致显示了EMII型富集地幔的源区特征, 暗示了再循环地壳物质对地幔源区的改造. 碳-氧和锶-钕同位素特征的系统对比显示, 华北东部克拉通下岩石圈地幔在早古生代、早白垩世、第三纪时期的特征互不相同, 表明该陆下岩石圈地幔自古生代以来至少经历了两次改造过程. 目前的资料暗示, 第1次改造过程可能主要发生在三叠纪-侏罗纪, 带有缓慢渐变的特征, 第2次改造过程主要发生在白垩纪, 显示为快速突变. 种种迹象表明, 华北东部早白垩世(尤其是120~130 Ma)可能是华北东部中生代动力学体制转折的关键时段.  相似文献   
209.
幔源岩类中的稀有气体同位素与Sr、Nd、Pb同位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稀有气体同位素与Sr、Nd、Pb同位素的结合研究做了综述。两类示踪体系在研究幔源岩时的结合,可以得到互相印证的结果,互相补充不足,并有利于探索岩石成因,进一步认识地幔结构、地幔物质组成、运穆和壳幔之间的相互作用;地幔第五端员(FOZO/C/PHEM)的提出是二结合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这种研究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补充、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210.
The distribution of Neogene felsic porphyries intruding in earlier granitic batholiths was mainly controlled by north-south-tending rifting zones and normal faults. The main rock types of the felsic porphyries include granodiorite-porphyry, monzonitic granite-porphyry and quartz monzonitic porphyry. The porphyries are characterized by high SiO2 ((?)64.26%) and Al2O3 (>15% at 70% SiO2), low Y and HREE (Yb) contents, strong enrichment of LILE and LERR, especially K and ST. Geochemical features of the porphyries show distinct adakitic magma affinity. Nd, Sr and Pb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the porphyries form a linear alignment from MORB to EM2, suggesting a mixing of the MORB reservoir with the metasomatized mantle reservoir. Considering also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rphyries and the sequence of observable structural-thermal-magmatic events at Gangdise, it is thought that the Neogene porphyries were formed by partial melting of dead subducted oceanic crust in a post-collision setting. K-en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