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7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155篇
测绘学   3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405篇
海洋学   19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2年   1篇
  1950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21.
一种含自生独居石富钾、富稀土的多硅白云母泥岩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1999年在《沉积学报》发表了“大连地区前寒武纪沉积岩中发现自生独居石及其意义”一文,此后又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加以继续研究。含自生独居石的泥岩研究的新成果介绍如下 :①泥岩的特征化学成分 :K2O11.94 %,Al2 O3 16.4 7%,SiO2 6 1.91%;ΣREE 330.6 9μg/ g,Ce 130.80 μg/g;La(N) /Yb(N) 12.4 4,δEu 0.75,δCe1.17;②泥岩造岩矿物经电子探针能波和波谱分析和X-射线衍射曲线对比,认为是由伊利石转变成的多硅白云母,长期的成岩作用和中生代滑脱构造的压力促进了伊利石的转化;③自生独居石也经受了成岩作用及其后的影响,表现为矿物晶形包括 :散点状、单针状、晶簇状和连晶状等,大小由 1~ 6 0 μm;其晶形与产生自岩浆岩、变质岩和碎屑物中的短柱状单斜晶系独居石外形截然不同;由此得出结论认为该泥岩是一种罕见的特殊泥岩,富钾、富稀土元素和内部-外部环境创造了独居石的形成和生长条件。同时,本文强调在华北地台元古宙富稀土元素层位,有可能找到自生独居石并进而开展U、Th -Pb同位素地质测年研究;以及为华北地台北缘巨大稀土矿床矿源层探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2.
川西沙坝麻粒岩的Sm-Nd和Rb-Sr同位素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首次测定扬子板块西缘古老的结晶基底岩石沙坝麻粒岩Sm Nd矿物等时线年龄为 114 0± 110Ma ,代表中元古代末期麻粒岩相变质作用时代。Rb -Sr矿物等时线年龄为 2 18± 11Ma ,可能为晚古生代至早中生代基性岩浆侵入的热扰动改造年龄。其亏损地幔模式年龄TDM 为115 8Ma ,表明沙坝麻粒岩的原岩在成岩之后不久即经受麻粒岩相变质作用。根据上述年龄以及紫苏辉石中Nd同位素封闭温度和40 Ar/ 3 9Ar年龄等资料的计算表明 ,以沙坝麻粒岩为代表的下地壳岩石抬升运动速率是缓慢的  相似文献   
123.
赣中变质基度Nd模式年龄初步研究及基底地壳的形成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恭任  章邦桐 《铀矿地质》1999,15(3):137-141
本文研究了赣东南变质基底的Nd模式年龄(TDM=1360-2124Ma,平均为1755Ma),结合变质岩的Rb-Sr,Sm-Nd等时线年龄确认赣中地区存在前寒武纪地壳基底,推测本区还有一个尚未出露的古元古-新太古代的花岗质陆壳,这个陆壳正是元古代的陆源区。  相似文献   
124.
独居石U-Pb定年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沉积作用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独居石成因复杂,因此从成因矿物学角度对不同成因独居石的特征进行总结将有助于解释独居石年代学数据.总结了不同成因独居石的矿物共生关系和组构特征、外部形貌-内部结构、化学元素特征,依托Th、U、Y、Ca、Pb、REE含量及其比值关系进行化学...  相似文献   
125.
白云鄂博独居石SHRIMP定年的思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裘愉卓 《地球学报》1997,18(Z1):211-213
对主矿条带状矿石、主矿下盘白云岩和接触带白云岩中的3个独居石精矿进行了SHRIMP定年。结果表明矿区存在着无古宙和古生代两期成矿作用。推断对两期成矿等强度样品的分析,可望获得两条非谐和线(回归混合线)和两个下交点年龄。  相似文献   
126.
SHRIMP U/Pb-zircon data and Nd mean crustal residence ages indicate that the lmataca Complex developed from an Archean (≥3.2Ga) continental protolith which has undergone considerable isotopic disturbance plus and juvenile accretion during late-Archean (-2.8Ga) times. Transamazonian granulites experienced peak metamorphic conditions of 750-800℃, 6-8kbar with associated transpressive thrusting and tectonic imbrication. Geochronology on zircon, pyroxene and garnet constrains the timing of peak metamorphism at 1.98-2.05Ga. Diffusion modeling of Fe-Mg exchange between biotite inclusions and host garnet yields (near metamorphic peak) cooling rates of 50-100℃/Ma, with petrological cooling rates being generally consistent with cooling rates determined from geochronology. Combining the retrograde P-T path with cooling rates suggests that after the metamorphic peak, large portions of the lmataca Complex were exhumed from 30 to 17km at a rate of 7-2km/Ma.After this, exhumation rates progressively decreased as the rocks approached the surface. Rapid overall upliftlerosion had ceased when the rocks passed below 600-550℃ at 2.01-1.96 Ga ago. Observed variations in mineral cooling ages are interpreted as to reflect episodic differential tectonic exhumation within major fault systems. Inferred (maximum) ages of fault re-activation generally coincide with major continental accretion events in the Amazonian Craton and reflect long-term thermal evolution of the lmataca terrane, as conditioned by variable response to continued continental convergence during the Proterozoic.  相似文献   
127.
赣南陂头花岗岩体Nd-Sr同位素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赣南陂头花岗岩岩体进行 Rb- Sr同位素定年研究 ,确定了其 Rb- Sr等时线年龄为(178.2± 0 .84 ) Ma,表明其形成于中侏罗世早期。并研究了陂头花岗岩 Sm- Nd组成 ,计算出其 εNd(t)值 (- 5.4~ - 6 .4 )和 T2 DM值 (140 6~ 1482 Ma) ,确定其物质来源为较年轻的地壳。  相似文献   
128.
苏北东海地区片麻岩的Nd—Sr同位素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樊金涛  李金玉 《江苏地质》2000,24(4):193-199
苏北驼峰、牛山片麻岩的原岩是造山后拉张环境下形成的碱性花岗岩。其全岩Rb -Sr等时线法地质年龄为(80 4 8± 0 39)Ma、(797 7± 1 5 )Ma ,此值代表原岩的形成年龄 ,表明苏胶造山带于新元古代中期 (距今 80 0Ma± )已开始向裂解转化。由此推断碰撞造山运动应发生于新元古代早期 (距今 10 0 0Ma~ 90 0Ma)。其时代可与北美格林威尔造山带相当 ,应是Rodinia超大陆汇聚和裂解的组成部分。此外 ,其Nd模式年龄为 186 9Ma~ 1915Ma、1417Ma~ 144 0Ma ,揭示物质来源于前中元古代地壳重熔岩浆与上地幔物质的不同比例混合。  相似文献   
129.
以化学法独居石电子探针定年的原理以及前人改良过的年龄计算公式为基础,利用全微分和最大误差原理,确定了年龄误差计算新方法。并用Visual C语言在Windows平台下编制出了计算年龄和年龄误差的计算机程序。运用此程序对前人公开发表的分析资料和计算的年龄以及年龄误差数据进行了重新计算,验证了给出的误差公式的可靠性。同时,利用JXA—8100电子探针仪对新疆东天山变质沉积岩的两个样品(KM2127—5,DK2107—2)中的独居石进行了电子探针微区U—Th—Pb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样品DK2107—2记录了两期变质作用,峰期年龄分别是341.0±3.9Ma和255.2±3.3Ma,其中最主要的变质峰期年龄为341.0±3.9Ma,该期的矿物组合为Ky+St+Bt+Pl+Q+/-Or;而255.2±3.3Ma和样品KM2127-5记录的变质峰期年龄262.3±4.4Ma为次要变质峰期年龄,该期矿物组合是Cord+Bt+Pl+Or+Q。分析结果与前人用^40Ar—^39Ar法得到的结果相吻合,表明独居石电子探针定年技术是一种可靠有效的测年方法。  相似文献   
130.
多期变质变形事件的精确年代限定是造山构造年代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尝试运用面理弯切轴测量技术,结合石榴石Lu-Hf和原位独居石U-Pb定年,厘定北祁连托勒牧场地区石榴石和斜长石斑晶记录的两期构造变形事件:石榴石斑晶生长记录的早期构造变形事件年代为512.3±2.7Ma;斜长石斑晶生长记录的晚期构造变形事件年代不早于481.0±2.3Ma,并推断该期构造变形水平挤压主应力方向为北东-南西。斜长石斑晶内未发现独居石,用于年代学测试的独居石颗粒均位于斜长石斑晶外基质中。显微构造分析认为,独居石生长不早于斜长石斑晶。481.0±2.3Ma的独居石U-Pb年龄,应为斜长石斑晶所记录构造变形的时代下限。结合前人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研究结果分析认为,获得的512.3±2.7Ma石榴石-全岩Lu-Hf等时线年龄,代表了祁连洋俯冲过程中石榴石的生长时间,后期变质变形作用未对石榴石的Lu-Hf同位素体系产生明显影响。结合显微构造分析,石榴石Lu-Hf定年可为早期构造变形提供有效年代学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